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2021-01-09 香茗史館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

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事實上,誕生之初的科舉制度其實與兩漢察舉制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不僅沒有形成定製,且僅有明經科和進士科兩類。例如隋朝時的科舉還需要官府舉薦,而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間才明確了地方預試和考生「自薦」的制度。

直到歷經唐太宗和武則天的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才真正開始得以規範推行,彼時的科舉主要分為常科和特科兩類,常科即每年定期舉行的科舉考試,而特科則是依據皇帝詔令臨時舉辦的特殊考試。

根據《新唐書·選舉志上》的記載,彼時的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武舉、童子科、醫舉科等。簡單介紹一下各科的考試內容:

1、秀才科。主考方略策,也就是計謀策略,由於隋唐時以秀才科為最高,因此錄取難度最大,隋朝秀才科先後不過錄取10人,唐代每次也就錄取一兩人,因而很少有士子願意報考,因此唐初設立一段時間後,便被廢除了。

2、明經科。又細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而唐代又按照經書分量將經書分為大、中、小三類,其中《論語》、《孝經》為必考內容。明經科主要便是考學子對儒家經典著作的掌握程度,因此哪怕死記硬背往往也能考中。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後規定加試時務策,為的就是讓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結合實際思考問題,確保學以致用。

3、進士科。唐初時進士科僅考時務策五道,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為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從而使得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製。唐中期後又增考詩賦,且詩賦比重往往較大。作為唐代最受歡迎的兩科,由於進士科的難度比明經科相對要大,進士科大約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錄取,而明經科大約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錄取,因此又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語。

4、明法科。主要考律、令知識,試策共10條,其中律七條,令三條,通八條以上可被錄取。該科主要考察學生對朝廷律法和制度的了解程度,由於是專業知識,因而錄取人數相對也比較少,例如李商隱便是明法科出身。

5、名字科。也稱「明書科」或「書科」,主要有帖經、口試、試策三道程序,主要考《說文》、《字林》,主要考核的是文字、訓詁知識和書法,由此可見唐代對書法的重視程度。

6、明算科。主要考核算術,要求詳明術理,考試內容主要是《九章算術》、《周髀算經》、《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五經算》等。算學生學業完成後參加國子監考試,合格者再參加科舉省試,及第後待銓選後敘任官員為從九品下。

7、諸史科。主要考核歷史知識,其中「一史」主要考《史記》;「三史」,主要考《史記》、《漢書》、《後漢書》。

8、開元禮科。顧名思義,主要考察的是開元年間制定的禮儀制度,該科設於唐德宗貞元年間。

9、道舉。唐玄宗時舉行過,主要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這是唐朝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勢力的反映。

10、武舉。武則天時設立,又分為平射、武舉二科目。主要考步射、馬槍、馬射、負重、語言、身材等等。

11、童子科。凡10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的,皆可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卷的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可以授予出身。

12、醫舉科。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設立,考試內容為醫經方術,《本草》、《脈經》、《素問》、《傷寒論》和諸雜經方義等。

此外,皇帝還會開設特科,也稱為「制科」,考試內容和時間往往由皇帝臨時決定,例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軍謀宏遠堪任將帥」、「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等。

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基本沿用了唐朝的模式,不過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例如詩賦便被取消,其中進士科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由於進士大多可官至宰相,因此進士科又被稱為「宰相科」。此外,宋朝科舉還增加了錄取名額,並增加了殿試和彌封等制度,而唐朝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考試方式,到宋朝時也僅剩下了經義、策問、詩賦。

元朝時期雖然也有科舉,但比起唐宋時期不僅考試內容大為縮減,且體現出了極為嚴重的不平等性。到了明清時期,考試科目再度嚴重縮水,只剩下了進士一科,且考試方式只剩下了經義一門,而明朝中後期更是對寫作方式進行了嚴格限制,要求必須以「八股」的形式作答,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八股文了。

如上所述,雖然各超嗲的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但總體來看基本呈現出一種遞減的模式,唐朝時期科目最多,到了明清時期科目便已經減少到只剩一門了,結果最終導致科舉失去了本來面目。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1894年,朝鮮廢除科舉制度,百年後韓國為何再現「科舉考試」?
    而古代朝鮮也借鑑明朝科舉制度,考試也按每三年一次,但朝鮮的科考也分三個等級,不過叫法法不同,朝鮮叫初試、複試和殿試。朝鮮王朝與中原王朝科舉考試不同之處就是,有一項賤籍的人不能參加考試,其他人都可以應試。朝鮮實施科舉考試後,也出現了文官政治現象。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三元及第,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最高峰了,自從隋朝確立科舉制度以來,基本上每三年就有一個狀元,但三元及第,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之中,也不過只有寥寥數位。可見其獲取之難?那麼古代科舉的狀元,包括最難獲得的三元及第,與現在高考狀元相比,是難了還是簡單了呢?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中國古代以往世襲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貴族壟斷,讓很多有能力有才華的社會中下層人士,都能有機會一展才華,為國家效力。
  • 古代科舉考試出身的狀元,為什麼絕大多數碌碌無為、青史無名?
    古代狀元是精英中的精英 ,狀元一詞來自於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是我國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多年。科舉之路有多難?
  • 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沒有照片可以核對,那麼該怎麼防止替考?
    科舉考試從誕生之日,就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普通農家的孩子,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能在科舉考試中的功名,然後升仕做官,光宗耀祖。但是並不是人人肯下死功夫,來啃讀這些煩人經典,就會想到用其他捷徑的辦法,來獲取功名。怎麼能維持科舉的公平性,是每個朝代執政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這裡不僅能為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還能抑制民間各種對朝廷不安份的思想。
  • 唐朝歷史趣聞:在「學而優則仕」的唐朝,科舉考試錄取有多難?
    在一些標榜歷史正劇的古裝劇中,會經常看到科舉考試的橋段。某個貧苦的窮書生由於發奮圖強,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進士及第。筆者要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個欺騙觀眾的善意謊言,如果科舉考試如此輕而易舉,那麼相信古代文人都可以一舉中第。
  • 士子的行旅: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
    科舉考試的考場一般設在縣城、省城和京城,大部分士子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考試場所,車馬勞頓,歷經艱險。那些從邊遠省份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士子,旅途的艱辛程度非常人所能想像,以清代雲南赴京趕考的士子為例:途徑貴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總共的裡程大約5730裡,一般需要行走三個多月。
  • 古代科舉如何揭曉結果
    從古至今,「金榜題名」都是每位考生的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絡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 利用科舉走上人生巔峰,大推《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
    #古代科舉#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兩部古代科舉小說《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寒門科舉》,主角穿成古代農家子,利用科舉走上人生巔峰。《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 作者:曲流水文案:在現代,她只一個大齡未婚青年。在古代,她卻變成了他!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隋帝國建立後,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帝國時期發展成型,並一直延續到清帝國末年的1905年,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現代社會的高考、以及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
  • 江南貢院,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但想到這裡曾經是古都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場所,並且有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還是很有必要進去遊覽一番的。,這裡用於考試的號房曾經多達2萬餘間,可同時容納2萬餘名考生同時參加考試,因此這裡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
  • 太平天國有科舉考試嗎?它與清朝的科舉考試相比,有何不同?
    其二、考試內容、形式不同。清朝的科舉考試,其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考試形式則採用八股試帖體。而太平天國的科舉卻不是,它的考試內容不再以四書五經為主,而是以西方的經書為主,洪秀全始開科舉後,就規定科舉的內容以《真命詔旨書》、《舊遺詔聖書》和《新遺詔聖書》等西方經書,以及其飲定的《三字經》、《天條書》等書籍來進行科舉的命題。此外,在考試的形式上,太平天國的科舉也不再拘泥於八股試帖體,而是主張「文以紀實」,不管格式,只求實用。
  • 南京大牌檔開啟「科舉」考試,萬人爭狀元
    南京大牌檔祈願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毫端書穎慧,汗雨湧文思金榜題名,前程錦繡無論現代的高考還是古代的科考科舉考試被稱為「古代的高考」南京大牌檔取其精華,溫故而知新也讓畢業已久的你再次體味那一年夏天的驚心動魄
  • 科舉考試的考生們住宿條件是五星級酒店嗎?真相悲劇了!
    今天我們一提起考試,大家看重的莫過於中考、高考以及考研等等。這些考生在去考試時,一般提前在考點附近預定好酒店。一般來說,廣大的考生對酒店的質量要求還是挺高的,為了確保不影響自己考試的發揮。那麼,對於古代要進入考場的考生來說,他們要預定房間嗎?他們的住宿怎麼解決的呢?
  • 時長共計九天六夜 古代科舉考場發生了什麼
    九天六夜,古代科舉考場發生了什麼對及第者來說,貢院只是他們今後光輝前途的新起點,和宦海沉浮相比,九天六夜的科場更只是尋常經歷而已。---------------中國古代讀書人為金榜題名苦讀備考,積年艱辛,向有十年寒窗之說。
  • 古代醫生是如何進行醫生資格考試的
    其實在中國古代,成為醫生也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最早的官辦醫學教育機構是「太醫署」。「太醫署」設立於南朝劉宋年間。唐代後, 「太醫署」已具備了醫學院的作用。「太醫署」分成醫學和藥學兩部分。醫學部設有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