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發的這個疫情讓全國的醫療界非常忙碌。大家都主動放棄休息加入防疫工作。但儘管這樣,還是無法滿足病人看病的需求。
湖北九州市,也承認醫務人員仍然緊缺。甚至個別地區號召退休,離職的醫生回到崗位上補充醫生力量。
一個醫生培養需要漫長的過程。需要在醫學院學習五年,然後實習一年。進入工作崗位上還要繼續規培三年,一直到考得醫生資格證,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醫生。
成為醫生後,才是一生修煉的開始。隨後要參加職稱開始,主治醫生,副主任醫生,主任醫師。考完這些,還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需要16年。
其實在中國古代,成為醫生也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最早的官辦醫學教育機構是「太醫署」。「太醫署」設立於南朝劉宋年間。唐代後, 「太醫署」已具備了醫學院的作用。
「太醫署」分成醫學和藥學兩部分。醫學部設有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教材有《素問》、《脈經》、《甲乙經》等經典著作。唐太醫署 還要定期組織的考試。學生入學時的考試」登用如國子監」。
入學後每月、季、年都有考試, 根據考試的優良和差劣, 晉級或淘汰。如果學習期間學生的醫療水平超過現任官者, 即可以替補上任。 若學九年學無所成者, 則勒令退學。
到了宋代。專門醫學教育機構叫「太醫局」, 太醫局對學生的來源嚴格把關, 通常每年春季招生, 應試者年齡在15歲以上。
還要有召命官、使臣或翰林醫官做擔保, 學生3人一組, 結為連保, 在太醫局旁聽1年後, 應試者才能獲得候補入學資格。
因太醫局每科的學習都有編制, 只有等有了空缺, 獲得候補入學資格的學生才有機會參加這科的選試。
選試時考官會提出10道題目, 這些題出自《難經》、《素問》、《諸病源候論》、《神農本草經》等書的內容, 回答出5道以上為合格, 由太常寺發給一個正式入學資格的「牒」, 有了入學資格,才能正式開始醫學生的學習生涯。
元代醫生通過「醫學科舉制度」選拔。所有太醫、提舉、醫學教授都從醫學科舉考試中產生。據《元典章》記載, 醫學科舉考試三年一次, 先考鄉試、通過後入京考會試。科舉中產生的第一甲才可以進入太醫的行列。
到了清代,醫學院的名稱叫「太醫院「。醫師的選拔仍然嚴格。除了需要考《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難經》之外,還要考八股文。
相當於現在的醫德醫風科目。根據考試分數,考生進行登記分流。
考到一二級且沒出過醫療事故的,按名稱候補等待晉升。三等,原地不動。四等,罰停止參加考試一次。沒有考上等級的,被淘汰。
愛默生說過:「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生這個職業就要永遠倍受崇拜」。
每個醫生的成長過程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所以請善待為自己看病的醫生,他們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