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殼丘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福建師範大學東南環境考古中心在平潭揭牌啦!旨在擴大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知名度,促進平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快速發展。
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實驗區黨工委書記陳善光,實驗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文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禮源等領導嘉賓和在場的考古學術界專家們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發揮地理學優勢為考古學工作服務
福建師範大學東南環境考古中心揭牌,將與傳統考古學結合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為南島語族文化傳播提供重要的環境背景。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資料圖)
「傳統考古學可能會缺乏一些地理環境考古的相關方法或理論基礎,我們屬於地理地貌學方向的硏究領域,平潭有新石器時期以來最早的遺址,其海岸、風沙沉積過程和人類活動密切相關,這可以發揮我們地理學的優勢,為考古學工作服務。」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靳建輝說。
考古證明兩岸自古就是一家人
近年來,平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考古研究資源吸引了不少考古研究工作者們的關注。
「我們在考古過程中發現,嵐臺之間原是以陸地相連,可以步行往來,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期間,大地轉暖,海水上漲,才逐漸形成了臺灣海峽。可見閩臺兩岸在一萬年前,先民就順著兩岸交往的通道,不斷地往來交流。另外,我們殼丘頭文化與臺灣大坌坑文化挖掘出的遺蹟是一樣,如挖掘出的陶片紋理造型製作也是一致的,從而證明了兩岸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一家人。」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說。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資料圖)
鄭國珍建議,教學實習基地以及遺址公園揭牌後,可成為教學實習平臺,通過網際網路+時代,集聚專家學者以及中青年等後起之秀,共享信息、研究成果。「我覺得這是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平潭是國際旅遊島,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我們在此挖掘文化內涵,可以推動更多的人來嵐旅遊。」
基地建立 為「海絲」系列考古課題打下基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曾在2005年來嵐參與發掘「碗礁1號」考古工作,這次是他第二次來嵐,他觀看了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直言這裡考古工作的進展非常迅速。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資料圖)
「基地的建立,為『海上絲綢之路』等系列考古課題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很好的開端。希望以基地為依託,建立專業的人才學習培訓機制,另外,臺灣也是南島語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嵐臺間多合作,兩岸考古人員多互相交流。」李伯謙說。
多學科手段+多種宣傳方式 助力考古
對於後期平潭該如何更好的開展考古工作,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建議,目前東南沿海考古工作較分散,缺乏橫向聯繫,但我們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等優勢,我們可加大考古發掘的力度,形成規模化。學者也要加倍努力,對南島語族要有紮實的研究,才能進行針對性的破解。
組織人員機構來專門從事研究,跨省、跨學科舉行大的研究課題。「形成多學科手段以及多種宣傳方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才能增強我們在國際上這方面的話語權和說服力,相信三年後我們會有一個大的變化。」王巍說。
他還透露,明年6月份平潭將舉辦與「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聚集專家助力考古工作發展。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基地(資料圖)
王巍強調,「嵐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你來我往,對密切兩岸關係,尤其是民心相通方面,平潭有特殊價值,希望能夠加大支持力度。」
對於打造的遺址公園如何更貼近民眾,王巍直言,「打造遺址公園對平潭來說,可以提升文化旅遊,使其更加吸引人、更持久,更具有特色,例如圍繞南島語族考古發掘材料,通過看得懂、有趣的、有教育意義的解說詞、插圖配置,來講好文物故事;以南島語族為切入點,講述古代以打漁為主的生活等,以此打造平潭的一張文化名片。」
來源:平潭網文字:林愛玲視頻:倪煒傑圖片:平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