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福建東山考古 事實再顯海峽兩岸淵源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美國學者福建東山考古 事實再顯海峽兩岸淵源
2007年12月11日 08:1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中新網東山12月10日電 題:美國科學院院士福建東山考古記

  作者 謝漢傑

  「東山白塘澳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的重大發現,對於『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課題,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研究非常重要」,「要科學地保護和利用東山寶貴的文物資源」……十二月七日至十日,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巴爾約瑟夫先生首次專程來到福建東山,開展文物調查和指導正在進行中的中美合作考古活動。

  「我第一次來福建」

  「我是第一次來到福建,從廈門下飛機一路趕過來,一邊看一邊聽介紹,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生機勃發。」中等身材、滿頭銀髮的巴爾約瑟夫先生,接受筆者採訪時臉帶笑容。

  今年七十一歲的巴爾約瑟夫先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近五十年來一直從事舊石器時期、農業起源等方面的考古工作,頗有建樹,可以說是美國舊石器時期、農業起源研究工作的權威人士。但過去,他很少關注中國考古工作,對福建了解也不多。

  二00年以來,美國畢士普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和福建省博物院建立「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等課題的研究合作關係,在東山開展考古活動,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是發掘大帽山貝丘遺址,破解了「南島語族」起源之謎,為「南島語族」的祖先起源地在福建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找到了確切的證據。

  巴爾約瑟夫先生由此產生了對福建考古工作的極大興趣。這次中美考古隊再次合作在東山島進行為期二十多天的考古活動,巴爾約瑟夫先生獲知東山白塘澳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取得重大發現的消息,非常高興,專程來到東山。

  東山考古再顯兩岸淵源密切

  「真沒料到東山島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歷史文物蘊藏積澱這樣深厚;沒想到閩台歷史淵源關係這樣的密切;沒看到一個縣級博物館保存這麼多文物,真是百聞不如一見。」談起東山之行,巴爾約瑟夫先生連聲稱奇。

  在東山三天多的活動中,巴爾約瑟夫先生不顧自己年紀大,肩背「考古袋」,手握小鎬,興致勃勃地跟著中美考古隊員爬山越嶺,穿行在茂密的綠林雜草、沙灘、海灣、港口之間,看現場、聽介紹、細觀察,對近年來在大帽山貝丘遺址和這次白塘澳貝丘遺址發掘的石錛、凹石等部分文物進行研究分析、拍攝相片、做記錄。

  新石器時期臺灣海峽的交化交流和族群遷徒,是研究東南沿海史前航海術的發展、臺灣史前文化的來源和南島語族發源地的重要課題。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這一課題一直備受太平洋地區考古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的關注。

  巴爾約瑟夫先生認為,從東山己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的大量文物來看,與臺灣、澎湖發現的文物十分相似,且年代比臺、澎還早,對「『南島語族』是否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提供了豐富的證據,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新發現的白塘澳貝丘遺址可以計劃發掘和做進一步的考察研究。東山有關南島語族起源地的考古,再次用事實說明了海峽兩岸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次到東山時間雖短,但卻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巴爾約瑟夫先生用「大開眼界,增長見識,不虛此行」十二個字總結這次的收穫。他說,文物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資源,要學習借鑑外國好的經驗,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為當地旅遊業服務,促進經濟發展。他回去後將把在東山的考古活動在美國報刊和網際網路上做宣傳,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東山島,將美國更多的客源吸引到福建來。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福建東山開幕
    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在福建東山開幕 2014-06-10 21:22: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以「緣系關帝、和諧兩岸」為主題的第23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10日在東山舉行。
  • 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等昨日揭牌
    29日,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殼丘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福建師範大學東南環境考古中心在平潭揭牌啦!旨在擴大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知名度,促進平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快速發展。發揮地理學優勢為考古學工作服務福建師範大學東南環境考古中心揭牌,將與傳統考古學結合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為南島語族文化傳播提供重要的環境背景。
  • 三千兩岸信眾福建東山祭關帝
    三千兩岸信眾福建東山祭關帝 2015-06-28 19:13: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林麗君 攝   中新網東山6月28日電 (林麗君)「緣系關帝,和諧兩岸。我們渡海返鄉,尋根謁祖,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關帝文化,增進兩岸人民的友誼。」臺灣信眾代表吳朝煌28日在福建東山期許,「讓兩岸人民以關帝文化為紐帶,共同攜手在更高領域、更高層次上實現兩岸更加繁榮、和諧、穩定的新局面。」
  • 海峽兩岸紀念龜山先生誕辰955周年活動在福建舉行
    海峽兩岸紀念龜山先生誕辰955周年活動在福建舉行 2008年11月07日 12:3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馬祖「亮島爺爺」情牽兩岸考古 印證南島語族根源於大陸
    海洋文化考古工作一直是閩臺學界考古重點,考古發現證據,早在數萬年前,古人類就通過"東山陸橋"進入臺灣島,臺灣史前文化根植於大陸。閩臺考古學者歷經多年考古調查和研究攻關,日前首次通過古基因組數據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
  • 海峽兩岸學者聚首漳州共同探討黃道周文化
    何凌霄 攝  中新網福建東山6月14日電 (何凌霄)14日上午,漳州市黃道周文化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幕。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共有100多人出席開幕式。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黃震雲主持,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就黃道周文化進行了主題發言。  「黃道周在臺灣也有幾處廟宇,這對閩南文化建設和兩岸交流很有意義。」山東大學高級儒學院教授翟奎鳳在發言中說,「希望能夠和各位專家學者一同攜手將石齋學發揚光大,在國內外能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 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行
    中新社泉州11月29日電 (孫虹 曾董超)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29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舉行。200多名兩岸專家學者、譜牒文化愛好者和姓氏宗親代表,從「譜牒文化」「家風文化」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
  • 福建考古研究發現臺灣海峽曾是遠古動物樂園(圖)
    諾氏古菱齒象下頜骨 (來源:《海峽都市報》)中新網1月8日電 據海峽都市報報導,來自福建博物院的消息稱,2.7萬至1.1萬年前的冰川時期,東山海域原來是一片遠古動物樂園,南北動物在這裡匯聚東山海域已知的哺乳動物種類,與臺灣澎湖海溝發現的幾乎完全類同,都屬於臺灣海峽動物群組合,臺灣海峽曾是遠古動物樂園。21種哺乳動物組成海底哺乳動物群劍齒象、熊、中國犀、水鹿、斑鹿、山羊和水牛7種動物,一直被認為是東山海域的哺乳動物。
  • 探尋東山南島語族之謎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南島語族這一學術熱門課題,一直備受太平洋地區考古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等領域眾多學者的密切關注。為破解「南島語族」起源之謎,早在2002年12月,福建博物院考古隊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聯合組成考古隊,圍繞「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這一課題,對距臺灣海峽最近的東山島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進行挖掘考證。
  • 福建東山:海島漁港變遷見證兩岸融通
    他說,十幾年前,東山九成以上水產品都對外出口,臺灣餐桌上的海鮮很多來自東山,「現在大陸購買力和消費水平提升,小額貿易中進口佔比不斷提高,臺灣遠洋捕撈的水產品也運到大陸來賣」。如今東山已成為兩岸水產品集散地。  港興碼頭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黃建民告訴記者,東山對臺口岸運輸以臺雜貨為主,如水產凍品凍食等,主要通過金門轉運至東山,2009年開始直接從臺灣進口活魚,到東山後再銷往大陸各地。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東南網7月22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新聞發布會上,會上有關領導回答了該展各項籌備工作情況。記者: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本次活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本次活動的有哪些特色亮點?
  • 中美專家研究證實:「南島語族」的祖先是福建人
    有關專家介紹說,新石器時期臺灣海峽的文化交流和族群遷徙,是研究東南沿海史前航海術的發展、臺灣史前文化的來源和「南島語族」發源地的重要課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這一課題一直備受太平洋地區考古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等領域諸多學者的關注。
  • 第三屆海峽兩岸姊妹湖產業協作年會在福建泰寧舉辦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原副所長、教授李世傑作《兩岸湖為媒 攜手謀發展》主題演講。 熊明歡 攝中新網福建三明11月19日電 (熊明歡)第三屆海峽兩岸姊妹湖產業協作年會暨海峽兩岸姊妹湖區縣市互動協作峰會18日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舉辦。
  • 考古發現臺灣海峽曾是遠古動物樂園(圖)
    20年前,漳州東山海域第一次發現了人類遺骨和哺乳動物化石,這是我省首次在海底發現這些遺骨。前段時間,記者從福建博物院了解到,一份凝聚了東山史前文化20年考古發現的成果已出爐。東山海域已知的哺乳動物種類,與臺灣澎湖海溝發現的幾乎完全類同,都屬於臺灣海峽動物群組合。   21種哺乳動物組成海底哺乳動物群   劍齒象、熊、中國犀、水鹿、斑鹿、山羊和水牛7種動物,一直被認為是東山海域的哺乳動物。
  • 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簡介
    2019年11月29日,南島語族考古研究高端研討會在平潭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名文博界專家、學者等前往南島語族考古基地參會,為平潭綜合實驗區文博考古事業發展建言獻策。該活動由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主辦。
  • 深讀:「沉東京 浮福建」探秘 臺灣海峽經歷幾次沉與浮?
    海都深讀·第124期「沉東京 浮福建」再探秘  閩南網5月15日訊 隨著惠女灣海底古森林的發現,福建閩南呈現三個海灣三片海底古森林的新格局,「沉東京 浮福建」的萬古之謎能否就此揭開?一系列猜想引發各界關注。  探秘的腳步再往前一邁,我們找到了另一個海底大發現——臺灣海峽有3個地方發現海底人類化石標本。
  • 海峽兩岸考古交流座談會:分享新發現和教學經驗
    2019年7月21日,中興大學歷史系、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在中興大學共同舉辦「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座談會」,邀請來自兩岸考古相關專業的師生分享交流。由於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設置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大陸學者在座談會上介紹了近年湖北省境內新的考古發現,臺灣師生則介紹臺灣當地的考古研究與教學現況,雙方藉此取得了更多了解,為將來進一步的合作打下基礎。下文逐一介紹座談會上的六場報告與討論。
  • 兩岸鄉親再續緣 海峽盛會又一春——第十屆海峽論壇觀察
    東南網6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十年砥礪奮進,十載春華秋實。  第十屆海峽論壇繼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圍繞「海峽論壇十年」策劃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再次吸引兩岸萬千民眾跨海相會,共敘親情鄉誼,共話民生福祉,更鮮明體現出「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論壇主題。
  • 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榕舉辦
    央廣網福州9月27日消息(記者謝良建)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9月27日上午在福州舉行,活動設主會場於福州大學、分會場於臺北,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及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
  • 臺灣在東,福建在西,兩岸的一段交往史
    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海峽兩岸的距離很近,跨越海峽的歷史卻很悠長。在大陸諸多沿海省份中,福建與臺灣的淵源最為緊密。2006年5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成為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重要見證者。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