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2月16日訊(記者廖仕祺 通訊員周珊 繪圖羅婷)寒冬已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使用多種方式來熱敷緩解身體不適,如落枕後熱敷患處,同時配合輕輕活動頸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痙攣疼痛;眼疲勞時熱敷眼部,可促進眼周血液循環,利於緩解疲勞;女性痛經或因受涼導致的腹痛、腹瀉,用暖具熱敷腹部,可起到一定祛寒止痛的作用。但也有人因為熱敷不當,未治病反添病。
昨日,江城專家提醒,熱敷雖可緩解不少小病小痛,但熱敷也有禁忌症,並非人人都適宜。
熱敷理療治頸椎 女子左臂罷工了
聽說熱敷理療可以緩解頸椎痛,一個月前,38歲的陸女士特地網購了某款電加熱艾草理療枕,乘著午休拿出來使用,調到42度並設置好1小時熱敷,枕在左脖頸處就睡著了。醒來後,陸女士竟發現左臂動彈不得,輕碰一下都痛得要命,趕緊來到附近的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看病。
經及時完善檢查,接診專家鄧紅衛主任發現,陸女士左後背以下頸部至中胸段筋膜呈瀰漫性充血、水腫。為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鄧紅衛立即組織技師團隊為她進行了光療等對症理療,並叮囑她放鬆肌肉、調整異常姿勢。然而疼痛感刺激著陸女士,讓她條件反射地提高肩膀、呈聳肩狀,長期異常姿勢又導致左臂出現麻木無力症狀,讓她總忍不住舉起左臂緩解,雪上加霜地被確診為胸廓出口症候群。
「別人都用得好好的,我怎麼才熱敷1個小時就出了問題,甚至搞得又疼又麻?」飽受病痛折磨的陸女士難掩焦急與不解。鄧紅衛耐心解釋,原本1個小時的熱敷就會對皮膚筋肉組織造成低溫燙傷,加速頸、肩患處組織的滲出與水腫。受傷後強烈的疼痛感引發制動,使身體長時間不自覺處於半聳肩的緊張狀態,前斜角肌、第一提肋肌等患側頸部組織產生痙攣,同時造成胸廓出口周圍臂叢神經遭受擠壓,便產生了左上肢先後的劇烈疼痛感與麻木乏力感等不適。
熱敷也有禁忌症 並非人人都適用
據了解,熱敷是指將熱源(藥物或非藥物)置於局部皮膚或穴位上的一種理療方式,中醫證明有一定的保暖、促進炎症消退、緩解疼痛等功效,往往可用於治療風寒、寒溼引起的虛寒性病證。
熱敷確實可以緩解不少小病小痛,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急診外科主任楊國祥強調,不是所有疾病都可採取熱敷療法,熱敷也有禁忌症。例如皮膚有潰爛或皮膚病者,要避免在皮損表面進行熱敷,以防感染或刺激皮膚病,加重症狀。若臟器出血,熱敷反而會使局部血管擴張,加重出血。另外,扭傷、拉傷等急性軟組織損傷初期,皮下有瘀血,24至48小時之內是不宜熱敷的,否則會加重局部腫脹。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熱敷主要是針對寒性病症,所以溫熱病症的患者不宜熱敷。這類人群常表現為容易上火,特別怕熱,或伴有口臭、便秘,女性還表現為月經量過多等。如果不了解疾病的性質,熱敷使用不當反會添病,甚至加重原有疾病。因此出現身體不適時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免盲目熱敷掩蓋病情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熱敷需注意細節 要警惕低溫燙傷
楊國祥提醒,熱敷雖有很多好處,但如果操作不當,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因此市民在熱敷時應格外注意細節。熱敷袋在加熱時,一定要恆溫加熱。熱敷時,應根據自身承受熱量的限度,不要過熱,以防燙傷,可先用毛巾墊,再進行敷療。
人在睡覺時進行熱敷是最容易導致低溫燙傷的,因為人在進入深度睡眠時,對溫度的敏感程度會降低,身體便感覺不到是否燙。糖尿病患者、中風後遺症患者以及下肢動脈硬化的老人要特別注意避免低溫燙傷。熱敷時,應隨時檢查局部皮膚的變化,如發紅、起泡時,應立即停止;熱敷部位有破損等「開放性傷口」時,不可進行熱敷。此外,由於兒童的皮膚比較嬌嫩,在熱敷時也要特別注意。
運動損傷早期,要先冷敷或冰敷,24小時內不能熱敷。因熱敷會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使出血增加、血腫增大。而受傷24小時後熱敷,可加速血液循環,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若熱敷出現燙傷情況,可外用燙傷膏,並停止熱敷,嚴重的應及時到醫院處理,避免感染發生。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