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旅遊,和南方是不一樣的。南方看的是婉約的小橋流水和青秀園林,北方則是看的連綿青山和險峻大川。
說到華北地區出名的山區,應該就算是太行山脈了。巍巍太行,千載雄奇,延綿不絕,橫跨河北、河南、山西多省,留下無數動人美麗的傳說,更代表著華夏先民們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苦卓絕的精神。同時,太行山還是抗日時期無數仁人志士嚮往的革命聖地,抗日軍政大學、《太行山上》自由女神縱情歌唱,俯瞰著黃河奔騰的氣勢,象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
渡口村就位於太行山脈的深處,素有太行之心的美稱。這個小村莊本身籍籍無名,但歷史上卻有明末的的文人雅士:暨南三才子在此隱居,更是著名的作家、歌曲《我的祖國》作者喬羽先生的第二故鄉。
村子邊上有條河,叫做廣陽河,喬宇先生正是在這條河的陶冶下,寫出了經典傳唱,膾炙人口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而這條河流經的那座山,就叫做廣陽山。
提起廣陽山,或許知道的人不多,單說到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耳,相信大家都知道。
老子姓李名耳,也叫老聃,是先秦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民間傳說中被塑造成長生不老煉製仙丹的太上老君,在道家文化中也被奉為始祖。他創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世界文化、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著有流傳千古的《道德經》。出生在公元前五七一年的楚國,在今河南省周口地區鹿邑縣太清宮鎮。但長期以來,史學家不知道老子自公元前四七七至四七一年這六年間身在何處。
中國老子學會和《老子傳》的作者劉升元一行人曾在一九九九年對沙河市渡口村廣陽山進行了專項考察。 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和當地學者認真察看老子修行的山洞、生活遺蹟、古碑石,並查閱了地方縣誌和有關文史資料,一致認為老子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之後去所就是這座廣陽山,從而解開了老子六年隱居修行地這個千古之謎。
廣陽山位於河北省邢臺沙河市區西行約35公裡處的渡口村北,主峰海拔718米,是中華道教聖地,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的隱居地。此山座北向南,東、南、西三面均可看見陽光,故名廣陽山。據舊《沙河縣誌》、《順德府志》和廣陽山古碑記載,以及中國老子研究會專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論證,認定廣陽山就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當年隱居修行處所,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一道場。
廣陽山的半山腰有個山洞,是老子修行時住的山洞,叫老君洞,也叫聖人室。老君洞前有塊平地叫老君臺,曾有石碾、石磨存在,是老君用過。這裡山青景秀、賞心悅目。明代沙河知縣肖泮遊覽到此,樂不思返,曾題詩讚曰:「萬仞當空壁立秋,水聲山色自悠悠,何如謝卻人間事,赤腳騎牛洞口遊。」
洞穴的石壁上有一首首的即興之作,是各個時期文人雅士遊覽此地時留下的。「老聃修行處」這塊石碑是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老先生所題,他先後多次在渡口村居住。
前有渡水,後有溫泉,左有羅漢洞,右有漆泉寺。雲封洞口、霧鎖玄門、草木先春、樵歌牧舞,讓人心曠神怡,榮辱皆忘,堪稱一方聖地。歷史上慕名而來者多不勝數,如尹喜追隨老子到山頂上的尹家寨居住。六十年代,中國歌劇舞劇院曾把該村作為體驗生活的基地。在今天,廣陽山也同樣得到了千千萬萬遊人的稱讚。
現在廣陽山經過沙河渡口花樂園景區的開發,打造成了綜合性文化旅遊融合的休閒旅遊勝地,更讓廣陽山煥發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