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家,當河流成為繁忙的航道,村莊就會蛻變成村鎮,邢臺清河縣的油坊鎮正是如此。作為行走大運河採訪組在邢臺的第一站,這裡曾有「北方的小上海」美名。
「運河之水天上來,五十八裡過邢臺」,京杭大運河流經邢臺清河、臨西兩縣,在清河縣油坊鎮,鎮長劉金良站在運河河堤上,指著一處處青磚堆砌的碼頭說,當年真是油坊的黃金時代啊。
「咱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油坊鎮油坊碼頭群,這裡一共有6個碼頭,是河北省唯一的磚砌碼頭,有鹽運碼頭、煤運碼頭、客運碼頭、日用百貨碼頭等,當時明朝漕運發達,當時這裡舟來船往,商貿雲集。
據了解,大運河在清河縣流經近19公裡,途徑15個村,都在油坊鎮,清河境內的油坊碼頭,則是連通南北漕運的要道。明代至民國初期,油坊碼頭白天桅帆不斷,夜間漁火閃爍,運輸十分繁忙,是著名的水路碼頭、物資集散交流中心。
碼頭斑駁的青磚,也反映出當年碼頭的人來人往
上世紀七十年代,邢臺東八縣所有物流進出貨物都在油坊轉運站裝卸,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裡才停運。曾經做過船工、今年76歲的王傑先依舊記得當年的繁華景象:「咱們當時這裡有拉煤的船,拉鹽的船,有拉百貨的,都是通過船拉來的,咱們這邊的船最大的有60噸,80噸的,100噸的!」
曾幾何時這裡小船劃向大船,大船靠向碼頭,遊商走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被人們譽為「北方的小上海」。王傑先:「運河周邊商埠得有100多家,包括旅館、酒館、飯店、洗澡堂、鹽店、當鋪,在整個清河縣,咱們這裡是最繁華的。」
王傑先告訴記者,由於南來北往客商繁多,很多人選擇在油坊落地生根,這也讓油坊很快發展到居民百人百姓的城鎮,雖然不同風俗文化在此交融,但由於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和諧。
王傑先:來做買賣的人多,很多人都是做買賣留到這裡的。
記者:咱們對外姓沒有偏見?
王傑先:沒有,有偏見就不往這裡留了,你受欺負了就不來了啊,窮人有的空手來的,在這裡弄個小攤位,尋個媳婦就落戶了,只要肯幹活就能掙錢。
鹽店
曾經的油坊古鎮商鋪林立,有名的老字號更是比比皆是,義清和鹽店是油坊碼頭的一個食鹽堆場。在鹽店遺址記者見到了道光年間的鹽店帳房,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清河縣現存最早的房屋建築。
清河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孔祥武表示,近年來,清河縣正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今年的主要內容是對硬化清河境內運河大堤的路面,再綠化,建設大運河記憶公園,建設鹽業博物館,再建設一個非遺文化街,把運河周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起來,這些都建成之後就能再現明清時期『北方小上海』的繁榮景象。」
油坊碼頭現在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