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馮鑫
「七月調神曲,三春釀綠醽。雕鐫制玉盞,烘透內丘瓶……」唐代詩人元稹在《飲致用神麯酒三十韻》中讚頌了邢州酒的甘美甜潤和內丘白瓷酒瓶的美觀造型。
歲月如流,唯有酒香溢千年。
2017年,來自邢臺的小興臺酒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1915年,茅臺酒也曾獲得這一獎項。榮譽背後,離不開河北興臺酒業踐行「釀造誠信酒、釀造良心酒、釀造人品酒」工匠精神的體現,對「打造北派醬香白酒」使命的傳承,以及對「讓消費者喝上放心酒」理念的詮釋。
一脈一藝
追溯邢臺釀酒歷史,公元前1506年,祖乙遷都邢臺,建皇家官府酒坊,制定曆法,發展農業。當年的殷商古都及皇家酒坊遺址就在現在邢臺縣龍岡開發區興臺酒業集團內。
據《內丘縣誌》記載,舊時縣城內釀酒作坊分布普遍,城北前後李陽村釀酒作坊較多。1929年,有酒作坊12家,從業人員90多人,年產白酒75000公斤。1949年,有酒作坊23家。
2012年,河北濱河集團以投資控股的形式入股邢臺富崗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同時收購邢臺縣紫金泉酒廠,實現了對兩家酒廠的整合,並在2013年成立河北興臺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遷建於邢臺縣龍岡經濟開發區。
興臺酒廠技術總顧問、國家白酒評委、高級釀酒師武光路介紹道:「邢州自古盛產美酒,殷商起始、唐宋盛行。據宋代張能臣的《酒名記》記錄邢州金波酒和邢州沙醅酒已是當時馳名的兩種名酒。於此同時,朱肱的《北山酒經》也記載了當時釀酒的多種酒麴。」
興臺酒以歷史上「內府官曲傳統技藝」為基礎,通過武光路多年挖掘、整理,結合《北山酒經》制曲古法,完善了內府官曲製作工藝。
「白酒的釀造過程繁複精細,一丁點差錯都會影響酒的口感和質量。因此,將古法工藝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不僅保留了古法釀酒的醇香,又增加了新的獨特風格。」武光路說。
內府官曲釀造技藝沿用師徒相授的方式傳承,復興這一古法的武光路作為第一代傳承人,又將該技藝傳授於楊志剛、曲紀生等人。
2016年,「內府官曲釀造技藝」被評為邢臺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臺酒廠總經理焦利娜說:「『內府官曲釀造技藝』入選邢臺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社會的認可,我們會讓這項傳承千年的釀造技藝得以保護、延續、活起來。」
一生一心
「我們要從濃香型向醬香型方向轉變,走出一條新路子。」在一次公司發展研討會上,興臺酒業集團董事長崔佔欽這一句話,剎那間引得在場所有人為之側目。
原來,對於醬香型白酒的執著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1985年,邢臺市第一輕工業局邀請茅臺酒廠支援邢臺酒廠,茅臺酒廠派兩名師傅到邢臺酒廠指導麩曲醬香酒,當時第一輕工業局黨委書記趙清江和一輕局展銷部經理崔佔欽等人接待了他們,崔佔欽與兩位師傅閒聊之間,談到了醬酒工藝流程。
一次閒談,讓崔佔欽對醬香型白酒有了深層次認識,為日後堅持釀造醬香型白酒埋下了伏筆。
1983年,30歲的楊志剛對於醬香來說,知之甚少。當得知公司決定派他南下貴州,學習「醬香型白酒」釀造技術時,他也頗為撓頭。
「當時我就懵了」楊志剛說。
初到貴州酒廠,楊志剛對醬香型白酒釀造技術和工藝十分陌生,「我每天和工人們一起幹活,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向技術員學習制曲釀造工藝。從制曲、下沙、糙沙、取酒、貯存、勾調……每一環都有幾十道工序,整日裡泡在廠房裡反覆練習。」楊志剛說。
在學習的過程中,楊志剛和項目小組的同事們根據史料記載並結合邢臺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等,在武光路指導下將《北山酒經》和醬香酒釀法相結合。這也為「南醬北移」的研發釀造指明了方向。
楊志剛學成歸來,便迅速投入到新酒廠建設中,從場地設計到設備調試,全程參與並把關。一切從零開始。
在沒有經驗和相關數據的情況下,進行試生產期間,釀造效果卻並不理想。從貴州學來的技術不能完全適用,加上自然氣候差異較大等原因,楊志剛與科研小組的探索之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那段日子裡,我們常常在窖池邊上一守就是一天,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測一次溫度,記錄下每一個數據。」生產副總曲紀生說。
「科研小組遇到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而一次次的失敗,沒有讓他們退縮,反而愈挫愈勇,因為他們知道,每失敗一次,離成功就近了一步。」武光路說。
請教專家、查找資料、分析研究本地的水質、土壤、氣候以及釀酒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上萬次的實驗和不懈的鑽研,終於獲得了回報——北派醬香工藝成功了!
之後,楊志剛、曲紀生等人在武光路的帶領下又把自己關在品評室裡研究醬香酒體設計。在酒中加入不同的調味酒(蒸餾出的原酒),白酒就變幻出不同的口感。
「就想一大口,把調出的酒都喝了!」楊志剛說。當調出理想的醬香口感,那開心勁就別提了,房間裡的所有人都會爭著喝上一口。
「一次次試,一次次不成功,舌頭就會暫時失去判斷。為了保持味覺靈敏度,我們平時不吃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楊志剛說。
「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錯了,所以我一心只為釀好酒,這就是我想幹,且正在幹的事情。」楊志剛堅定地說。
下轉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