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智生活1843》雜誌2016年10月刊
旅遊,自然是要逛風景名勝點。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
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或擦肩而過,或步入獨享一段閱讀時光,書店如礁石屹立在都市喧囂的聲浪裡,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舒緩和定力,也感動於那份對書卷氣的守望和堅持。
印象中的書店,大都是朝九晚五開店的。臺北偏偏就有一家通宵營業不關門的書店,它就是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門前的那個「閱」字,仿佛打開了深夜通向光明的那扇門
「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是臺北人心中的燈塔,是臺北城市的文化地標,美國《時代周刊》更是將它評為亞洲地區一個旅遊必訪景點。誠品書店裡不光有書,更有充滿文藝範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百貨,以書為道具、多元化經營的「誠品風格」,不僅受到臺北文藝青年的追捧,一些地產商也將其入住視為品味的提升。
逛誠品書店敦化南路店,許多人推薦最好是在半夜去。書店的門口,以藝術雕塑的形式立著個碩大的「閱」字,似乎在提醒路過的我:「門裡即有喜悅」。深夜的書店,萬籟俱寂,惟有書與人仍在對話,聆聽著輕輕的呼吸和翻書聲,似乎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這時更能明白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
當我像臺北人一樣去誠品書店小坐,坐地板上看書,參加文化講座,或只是聽點音樂、喝杯咖啡,就算再忙碌匆忙,只要看見那一室不打烊的暖光一直亮著,知道那裡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在閱讀中相偎取暖,心中便不會寂寞。就像加布瑞埃拉·澤文說的「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有書的堆砌,胡思二手書店的窗框美麗得像一幅油畫框
如果說,誠品書店讓臺北有了不打烊的溫暖,那麼,臺北的二手書店才是城市最好的心靈治癒。有人情味的臺北,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或中山北路的長巷裡,隱匿了大多門臉低調又別有洞天的二手書店。
有名的,無名的,洋氣的,樸素的,星羅棋布、個性十足的獨立二手書店儼然臺北的一處風景,讓舊書的舊,有道不盡的棄用之美。
▲好樣本事書店裡的懷舊風格
有人說臺北很世故,也有人說臺北很老調,在快時尚與慢懷舊之間,臺北一點也不矛盾的將屬於這座城市的故事放進了巷弄裡,也放進那些有舊式美感的二手書店。每一本被傳遞的舊書,都有來歷,被那些閱讀它的人,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傳遞出墨香和文藝給了城市以柔和的力量,有如天堂般,是讓人無憂無慮、幸福的地方。
羅斯福路的唐山書店,開店歷史遠超誠品書店,一度是臺北文化人的精神燈塔,也因其過於個性獨立,反而大受歡迎。歷經二次搬家的唐山書店,大概太喜歡「地下「的感覺,仍選了不透風的地下室作為店址,書店門口貼滿各種招貼,店主陳先生常常不在店中,書架上的書任由客人閱讀。
廣州街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更是個性硬到沒道理,兩進的舊宅擺滿古董和舊書,任由翻閱和坐讀,又完全拒絕拍照。
▲胡思二手書店裡的舊書與窗外的喧囂形成鮮明反差
羅斯福路的胡思二手書店,取意是英文whose books,用一種知識再生的理念,既賣舊書也買舊書,常常有不少懂書的人將書寄賣在店中,獨有的鑑賞包容力,也使其在二手書店中的地位超群。
▲茉莉二手書店 裡的庭院格局令讀者恍若置身於大自然
名氣響亮的茉莉二手書店如圖書館般清朗,坐在落地玻璃窗前的木地板上,可趁著日光和燈光,翻找喜愛的舊書,書是舊的,人是此刻的,而照亮字間的光,仿佛時光之漏,盡顯巷陌深處的舊式美感。
李敖曾自嘲:「我年輕時喜歡別人的老婆,中年時喜歡別人的女兒,老了喜歡別人的貓。」 這隻貓就是茉莉二手書店的「店貓」,李敖常會走路一個多小時去書店,只為抱著貓看書。
▲伊聖詩私房書櫃和老芒果樹
給了我意外驚喜的二手書店則是伊聖詩私房書櫃,紙質書籍會消耗森林資源,而伊聖詩私房書櫃保護了一棵樹。這家書店建在老房子裡,門口有棵枝繁葉茂的大芒果樹,樹蔭像一把遮陽傘,愈發增添了書店的靜謐氛圍。
這棵有60餘年樹齡的老芒果樹,是書店老闆保護下來的。屋主原本想砍掉芒果樹,改建出售老屋。書店老闆想拯救這棵老芒果樹,便創建了聖伊詩私房書櫃,書店開張後,老樹得到了保護照顧。書店還向政府提出了保護樹木申請,使這棵老樹從此免遭刀斧威脅了。
當都市越來越寸土寸金,當閱讀越來越流行在電子終端上進行,臺北書店便和所有的實體書店一樣,生存空間就越來越逼仄。這時,看看聖伊詩私房書櫃前的那棵老芒果樹,對實體書店的未來也許就不必太悲觀了,一如老芒果樹年復一年,仍能結出芬芳的碩果。
本文為《智生活》雜誌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