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丨Travel

2021-02-28 智生活1843

版權所有:《智生活1843》雜誌2016年10月刊

旅遊,自然是要逛風景名勝點。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

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或擦肩而過,或步入獨享一段閱讀時光,書店如礁石屹立在都市喧囂的聲浪裡,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舒緩和定力,也感動於那份對書卷氣的守望和堅持。

印象中的書店,大都是朝九晚五開店的。臺北偏偏就有一家通宵營業不關門的書店,它就是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門前的那個「閱」字,仿佛打開了深夜通向光明的那扇門

「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是臺北人心中的燈塔,是臺北城市的文化地標,美國《時代周刊》更是將它評為亞洲地區一個旅遊必訪景點。誠品書店裡不光有書,更有充滿文藝範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百貨,以書為道具、多元化經營的「誠品風格」,不僅受到臺北文藝青年的追捧,一些地產商也將其入住視為品味的提升。

逛誠品書店敦化南路店,許多人推薦最好是在半夜去。書店的門口,以藝術雕塑的形式立著個碩大的「閱」字,似乎在提醒路過的我:「門裡即有喜悅」。深夜的書店,萬籟俱寂,惟有書與人仍在對話,聆聽著輕輕的呼吸和翻書聲,似乎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這時更能明白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

當我像臺北人一樣去誠品書店小坐,坐地板上看書,參加文化講座,或只是聽點音樂、喝杯咖啡,就算再忙碌匆忙,只要看見那一室不打烊的暖光一直亮著,知道那裡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樣,在閱讀中相偎取暖,心中便不會寂寞。就像加布瑞埃拉·澤文說的「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有書的堆砌,胡思二手書店的窗框美麗得像一幅油畫框

如果說,誠品書店讓臺北有了不打烊的溫暖,那麼,臺北的二手書店才是城市最好的心靈治癒。有人情味的臺北,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或中山北路的長巷裡,隱匿了大多門臉低調又別有洞天的二手書店。

有名的,無名的,洋氣的,樸素的,星羅棋布、個性十足的獨立二手書店儼然臺北的一處風景,讓舊書的舊,有道不盡的棄用之美。

▲好樣本事書店裡的懷舊風格

有人說臺北很世故,也有人說臺北很老調,在快時尚與慢懷舊之間,臺北一點也不矛盾的將屬於這座城市的故事放進了巷弄裡,也放進那些有舊式美感的二手書店。每一本被傳遞的舊書,都有來歷,被那些閱讀它的人,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傳遞出墨香和文藝給了城市以柔和的力量,有如天堂般,是讓人無憂無慮、幸福的地方。

羅斯福路的唐山書店,開店歷史遠超誠品書店,一度是臺北文化人的精神燈塔,也因其過於個性獨立,反而大受歡迎。歷經二次搬家的唐山書店,大概太喜歡「地下「的感覺,仍選了不透風的地下室作為店址,書店門口貼滿各種招貼,店主陳先生常常不在店中,書架上的書任由客人閱讀。

廣州街的莽葛拾遺二手書店更是個性硬到沒道理,兩進的舊宅擺滿古董和舊書,任由翻閱和坐讀,又完全拒絕拍照。

▲胡思二手書店裡的舊書與窗外的喧囂形成鮮明反差

羅斯福路的胡思二手書店,取意是英文whose books,用一種知識再生的理念,既賣舊書也買舊書,常常有不少懂書的人將書寄賣在店中,獨有的鑑賞包容力,也使其在二手書店中的地位超群。

▲茉莉二手書店 裡的庭院格局令讀者恍若置身於大自然

名氣響亮的茉莉二手書店如圖書館般清朗,坐在落地玻璃窗前的木地板上,可趁著日光和燈光,翻找喜愛的舊書,書是舊的,人是此刻的,而照亮字間的光,仿佛時光之漏,盡顯巷陌深處的舊式美感。

李敖曾自嘲:「我年輕時喜歡別人的老婆,中年時喜歡別人的女兒,老了喜歡別人的貓。」 這隻貓就是茉莉二手書店的「店貓」,李敖常會走路一個多小時去書店,只為抱著貓看書。

▲伊聖詩私房書櫃和老芒果樹

給了我意外驚喜的二手書店則是伊聖詩私房書櫃,紙質書籍會消耗森林資源,而伊聖詩私房書櫃保護了一棵樹。這家書店建在老房子裡,門口有棵枝繁葉茂的大芒果樹,樹蔭像一把遮陽傘,愈發增添了書店的靜謐氛圍。

這棵有60餘年樹齡的老芒果樹,是書店老闆保護下來的。屋主原本想砍掉芒果樹,改建出售老屋。書店老闆想拯救這棵老芒果樹,便創建了聖伊詩私房書櫃,書店開張後,老樹得到了保護照顧。書店還向政府提出了保護樹木申請,使這棵老樹從此免遭刀斧威脅了。

當都市越來越寸土寸金,當閱讀越來越流行在電子終端上進行,臺北書店便和所有的實體書店一樣,生存空間就越來越逼仄。這時,看看聖伊詩私房書櫃前的那棵老芒果樹,對實體書店的未來也許就不必太悲觀了,一如老芒果樹年復一年,仍能結出芬芳的碩果。

臺灣通行證和入臺證必不可少,因入臺證有配額限制,需提前2-3個月提前預約辦理。臺北的城市建築座標101大樓,誠品書店敦化南路店就在步行範圍內。感受小清新文藝生活,去逛逛永康路、華山文創園或松山文創園。而大多二手書店和獨立書店,隱藏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或中山北路的長巷裡。書店地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B2-2F(近忠孝東路)開放時間:周一—周五 9:00-22:00;假日:10:00-22:00書店地址:羅斯福路三段308-1號2樓(公館捷運站4號出口)▲茉莉二手書店 前的自行車,仿佛把人帶回了長裙飄飄的學生時代▲好樣本事書店的門,仿佛在告訴行人:唯有書店是不需要富麗堂皇的,盡可以隨心隨性書店特色:全球20美書店之一,臺北最有名的獨立書店書店特色:售賣美食與書,為保護一棵老樹而存在的獨立書店


本文為《智生活》雜誌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丨臺北小資生活指南
    | 旅行| 生活 | 世界 | 視覺 |浮躁的年代,我們把情結埋葬這是一個多元的平臺跟隨安瑞看世界臺北文化地標臺灣流行一個說法: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作為文化人來到臺北,除了常規的參訪及旅遊項目外,一定要去誠品書店,體驗臺北人的精神生活食量。
  • 誠品書店丨臺北小資生活指南
    | 旅行| 生活 | 世界 | 視覺 |浮躁的年代,我們把情結埋葬這是一個多元的平臺跟隨安瑞看世界臺北文化地標臺灣流行一個說法: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作為文化人來到臺北,除了常規的參訪及旅遊項目外,一定要去誠品書店,體驗臺北人的精神生活食量。
  • 明星·鄉愁·書店街
    那些年代裡——1950、1960、1970——因淡水河而興的臺北城,一仍1884年建城舊貫,乃屬於西邊的、親水的。無論政治、商業或文化。彼時的臺北文化地圖,1972年「國父紀念館」尚未落成,一切的藝文活動,從書畫展到音樂會、戲劇,無不以中山堂,也就是1936年竣工的「臺北公會堂」為中心,向外輻射。騷人墨客雅集、文人聚會,大約都集中在西城區。
  • 臺北書店:臺灣文化軟實力
    記者來臺駐點採訪之前,看了不少有關臺灣的資料,發現推崇臺北書店的有不少,到這裡實地感受之後,果不其然,書店是臺北最靚麗的一塊文化招牌。說到「多」,臺北書店的密度可以說是兩岸三地城市中最高的,在臺北,有大大小小七百多家書店,在大學校區的臺大、銘傳大學,在政治核心區的重慶南路,在建國南路,皆是書店林立,換步一景(店),而即使是在城區的尋常巷陌,也常常可見獨特的個性化書店。
  • 生活丨傅月庵:臺北的書店
    街頭由總督府直營,專賣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的「臺灣書籍株式會社」與街尾私營的「新高堂」遙遙相望,這條街的文化含量,遂經註定。日治時期,此地便已有不少書店,到得1949年國府撤退,隨之來臺的幾家大出版社/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紛紛於此落腳,加上改制後的「臺灣書店」,一時之間成為臺灣的出版重地。沿街櫥窗瀏覽其所翻印的大陸時期出版品,竟讓人依稀有上海「福州街」之感。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武漢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此次赴臺參訪,在所有活動結束以後我和友人一起逛了一趟信義路上新開的一家誠品書店,親身體驗了一次臺灣成品書店的文化氣息。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臺北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
  • 最文藝的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辭世,他留下的是—— 最文藝的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 吳清友一手將誠品書店打造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曾經入選《時代》雜誌  很多愛書人的心中,誠品書店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1988年,吳清友因為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進行了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5個小時的手術中,心臟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
  • 最美書店丨那些電影裡真實存在的書店
    在電影中,一家有格調的書店往往是男女主角初次邂逅並擦出愛情火花的場所,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細數那些出現在電影中的真實存在的書店! 《一頁臺北》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 《一頁臺北》中那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是臺灣最「年長」的誠品書店—敦南誠品書店。誠品書店1989年創辦,20多年的時間裡,誠品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外地遊客去臺北的必遊地,24小時不打烊的敦南誠品書店更是溫暖了無數臺北人的夜晚。在誠品,不僅可以看書,還可以喝咖啡、約會、購買文創產品,誠品就像是臺北的會客廳一般。
  • 漫步臺北書店街:書店文化值得大陸業者學習借鑑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的購書中心在哪?臺灣的朋友建議我去臺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走走,說那裡是臺灣最大的書市。  深秋的一天清晨,我乘車專程到臺北去逛書店街。出臺北車站,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聞名已久的重慶南路書店街。
  • Travel:Taiwan
    小編這次的行走路線是這樣的:Xiǎobiān zhè cì de xíngzǒu lùxiàn shì zhè yàng de:My trip took the following route:臺北及周邊——墾丁——九份——臺北Táiběi jí zhōubiān ——Kěndīng ——Jiǔfèn ——Táiběi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名氣之大,不到臺灣是無法真切體會到的。我們剛到臺島,拿到的行程安排表上,「誠品書店」赫然在目;當地《中國時報》的朋友來訪,也再三叮囑:「一定要抽空去趟誠品書店看看」;陪同的司機見到我們,便會主動詢問:「需要陪你們去逛逛誠品嗎?這可是我們臺北的重要一景啊!」  一個書店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出乎我們的意料。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的名氣之大,不到臺灣是無法真切體會到的。我們剛到臺島,拿到的行程安排表上,「誠品書店」赫然在目;當地《中國時報》的朋友來訪,也再三叮囑:「一定要抽空去趟誠品書店看看」;陪同的司機見到我們,便會主動詢問:「需要陪你們去逛逛誠品嗎?這可是我們臺北的重要一景啊!」  一個書店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出乎我們的意料。
  • 最美書店丨那些電影裡真實存在的書店
    影片講述了在麵店工作的小凱,想要離開臺北,前往巴黎追尋新的生活,總是在夜裡獨自流連在書店,翻看法語教材。卻不想這一頁耐人尋味的臺北,才剛剛翻起,小凱與書店店員Susie展開一段浪漫的愛情喜劇。《一頁臺北》中那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是臺灣最「年長」的誠品書店—敦南誠品書店。誠品書店1989年創辦,20多年的時間裡,誠品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外地遊客去臺北的必遊地,24小時不打烊的敦南誠品書店更是溫暖了無數臺北人的夜晚。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 「文化地標」。不僅在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幾年後,大陸民眾不必專程去臺灣,在蘇州就可以領略誠品的文化氣息。日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宣布,大陸首家誠品將於201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消息既出,引起出版界和文化界的熱議。
  • 臺北誠品書店:永不打烊的文化賣場(圖)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 「文化地標」。不僅在臺北,遍布全臺的誠品書店,已成為寶島響噹噹的文化招牌。幾年後,大陸民眾不必專程去臺灣,在蘇州就可以領略誠品的文化氣息。日前,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宣布,大陸首家誠品將於2014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消息既出,引起出版界和文化界的熱議。
  • 書香滿都城——臺北書店小記
    各地的書店總會讓我眼前一亮。北京的風入松、三聯,重慶的萬聖,廈門的光合作用,深圳的物質生活以及香港的各種樓上書店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必須介紹一下臺北的書店。>誠 品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城市能以書店作為地標,一個書店能成為城市的文化標誌。
  • 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溫羅汀書店群在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之間,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新生南路所圍成的街區。早在1928年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建校,這片區域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化與學術混合空間,有很多書店、出版社、咖啡館、教堂、藝文表演空間、NGO機構等。2005年,這片區域形成為溫羅汀書店群,成為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 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溫羅汀書店群在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之間,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和新生南路所圍成的街區。早在1928年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建校,這片區域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化與學術混合空間,有很多書店、出版社、咖啡館、教堂、藝文表演空間、NGO機構等。2005年,這片區域形成為溫羅汀書店群,成為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