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9日訊 群眾脫貧快,得靠能人帶。近些年,作為重慶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彭水縣三義鄉,通過聘請農業行家裡手作為「產業村長」,讓他們帶頭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全鄉6名「產業村長」紮根農村潛心發展產業,已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眼下正是採菌時節,在彭水縣三義鄉蓮花村,19個羊肚菌種植大棚依山排布,棚內密密麻麻長滿菌菇。作為羊肚菌的「產業村長」侯春均,邊講解著採摘要領邊與村民們一起採摘,「像這種大一點的才能採摘,菌菇腳底的泥土部分要用刀子削乾淨。莫弄遭了,損失了每個就差不多10塊錢。」
侯春均兩年前來到蓮花村,靜下心來發展羊肚菌,創造了一個「一畝地產值兩萬多元」的種植神話。「具體經營模式村集體以十畝土地的設施入股,佔股30%,公司佔股70%,村集體保底每年分紅不低於三萬元,超出三萬元村集體按照30%,公司按照70%的股份進行核算。」
羊肚菌的蓬勃發展讓當地不少村民從中收益。村民蔡勝玲將自家的2畝土地入股發展羊肚菌 後,公司把她作為長期的工人在扶貧車間務工,她搖身從農民變成了股民和按月拿工資的「上班族」。
「種羊肚菌划算,我們種包穀一畝地只收得到千斤左右的包穀子,除了活路肥料就只有三四百元的純收入,沒得搞頭。」蔡勝玲說,種植羊肚菌,每畝一般產值都在1萬多塊,好的年成可以達到2萬,自己2畝土地入股種羊肚菌,每畝每年分紅至少都有2000塊。尤其是每月保底的1000多塊錢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開支都夠了。「我每月在公司上班,每月保底工資都有1700元,自己40多了,在家門口有這樣的活路做,有這麼高的收入,滿足了。」
侯春均發展的羊肚菌,現已形成集高端食用菌研發、生產、食品深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三義鄉全鄉260多戶農戶的收入全系在這條產業鏈上。上午採摘下來的羊肚菌中午就被送到生產車間,進行冷鏈處理和分揀包裝,並製成羊肚菌系列產品。「如果光是種植,三義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沒比較優勢。只要形成產業鏈,把深加工附加值做出來,三義羊肚菌產業的前景才更廣闊。」已與羊肚菌打了多年交道的侯春均,對這個產業的各種門道摸得十分清楚。
侯春均說,目前,他們的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在全國各地銷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而產品廣闊的前景,也讓當地村民增收的前景變得廣闊。「我們這個產業目前帶動三義鄉的農戶在260戶以上,就蓮花村這個地方,貧困戶土地入股的就有23戶,他們務工加上土地流轉收入和分紅,每年每戶至少收入4000元以上。」
不僅是侯春均,同樣是「產業村長」的三義鄉龍合村村民王子高,他去年成立了重慶子高中蜂養殖有限公司,主打產業就是中蜂養殖。目前,旗下的中蜂已達到1800多群,年產蜂蜜兩萬多斤。「在我們公司旗下涉及的是蓮花、龍洋、弘升三個村,涉及的建卡貧困戶是338戶。」王子高說,今年按照他們的產業計劃是產2萬到2.5萬斤蜂蜜,就是按照最平常的100塊錢一斤計算,產值也可以達到200來萬,「按照利益連結機制,貧困戶可以分50%,那麼338戶就可以分到100來萬,每戶至少也是兩三千塊。」
作為市級深度貧困鄉的三義鄉,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產業扶貧難度不小。在彭水縣的政策扶持下,三義鄉在每個村都聘請了像侯春均、王子高這樣有闖勁有幹勁的「產業村長」發揮「領頭羊」作用,讓他們因地制宜帶頭發展食用菌、中蜂、中藥材等產業,帶動農戶增收,村村形成了有特色有規模的龍頭產業。
「我們探索實行『產業村長』制度,每個村的產業村長既是生產技術指導員,又是加工銷售員,並在村上發展與貧困戶利益連結的產業。目前,全鄉發展有食用菌120畝,中蜂3000群,烤菸4000餘畝,中藥材8000餘畝。」彭水縣三義鄉黨委書記李小平表示。(趙應波 徐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