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著迷日本推理小說,因為它與傳統的偵探小說重視破案過程不同,即使一開始作者就告訴你兇手是誰,你依然會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這類推理小說蘊含著邏輯的樂趣、人物的悲喜,還有令人感同身受的社會現實。
人們稱它們為「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它的開創者叫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的一生可以算得上晚熟。
13歲家境貧寒被迫輟學開始,松本清張當過小販、做過學徒、也幹過工人。三十年後,他又應徵入伍,被驅往朝鮮做衛生兵。回國後,他不巧碰到了日本經濟蕭條時期,靠賣掃帚養活全家。
直到41歲,松本清張參加了一次徵文比賽,獲獎後的他那時才正式走入文學的世界。
或許是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兩年後,松本清張的第一部作品《某〈小倉日記〉傳》一經發表,就獲得了第28屆「芥川獎」,從此名聲大噪。
如今大家熟知的東野圭吾、京極夏彥、宮部美雪等都深受松本清張的影響。
與松本清張其它中長篇小說不同,《火神被殺》是五個短篇小說的合集。這5篇小說,大致都發刊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但我們依然能從這短短的故事裡感受到真實與謊言的周旋,窺探到真實世界的善惡對抗,更能觸碰到人性複雜的弱點。
0101 自私的貪慾之心
戀人之間贈送禮物是互表心意,可情人之間買贈禮物,卻往往會引來無盡的麻煩。
《火神被殺》中的故事《葡萄唐草花紋刺繡》,講的就是野田保男因為送了一塊刺繡桌布給自己的情人奈津子,差一點「惹火上身」的故事。
雖然故事最後,野田夫婦倖免於警察的追蹤。可逃脫掉「牢獄威脅」的人,怎麼逃得了「婚姻誓言已被打破,夫妻二人早已同床異夢」的情感悲劇?
故事中的嫌疑人野田保男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什麼叫做自私的貪心。
野田保男算得上社會中上層階級男性的典型代表。
他擁有一家穩定收入的小公司,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無論從穩步發展的事業,還是從「琴瑟和鳴」的夫妻感情來看,野田保男都稱得上是人生贏家。
可是,野田保男有著人性最普遍的弱點:貪心不足。
表面看,他是一個對妻子溫柔和順的老公。
即使外出旅遊三周,住在酒店無所事事時,他也可以耐心地陪著老婆逛酒店的小商店。更是毫無怨言地陪著老婆折騰,只為找到妻子心愛的禮物。
可是,他真的毫無怨言嗎?
並沒有!
他早已厭倦了夫妻間的日常生活,他心心念念的全是自己的情人——酒吧老闆奈津子。
就像買刺繡桌布這樣一件小事。
野田保男和妻子光明正大地購物,只能是自己守在一旁無聊等待。
但為了買給情人,野田保男卻需要絞盡腦汁地找時機、單獨行動。他還需要像臥底一樣避人耳目,與賣家定下秘密購買的約定。
對於野田保男這樣的男人,「家中紅旗不倒,屋外彩旗飄飄」,才最能滿足自己既擁有刺激感情,又保有穩定家庭的「美好」欲望。
當然,野田保男的美夢僅僅如此,還不夠!
他還不想因偷情而壞了名聲。
要知道「好男人」的形象,能為他帶來良好的聲譽。對一個人來說,有什麼抵得過接受羨慕與讚美的滿足呢?
所以,野田保男和奈津子還保持著最私密的情人關係。
野田保男想要「立牌坊」的榮耀,又不舍地下情的欲望。他口口聲聲說著「奈津子是自己的真愛」,卻在奈津子被謀殺後,暴露出最自私的人性。
在得知奈津子被殺害的消息後,野田保男從沒有表現出十分的痛苦和傷心。
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警察會不會找到自己」、「自己的家庭會不會破裂」的擔憂上。甚至,野田保男根本不關心誰是真兇,不在乎人們對奈津子的嘲諷。他只怕自己被牽連,丟了面子,壞了名聲。
如果奈津子死後有靈魂,看到這一幕,不知她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做地下情人的選擇。
那些用真愛來粉飾的感情,在危難面前都不堪一擊。因為,所謂「真愛」的背後,沒有真心,只有自私的貪婪之心。
0202 可笑的固定認知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年輕人在乞討,你會給予他小額捐贈嗎?
選擇不會的人們,大概內心會有這樣一種聲音:「他是騙人錢的職業乞討者,不給他錢,是因為自己不能助長這種歪風邪氣「。
的確,社會新聞已有很多報導,諸如「驢友歸家求救」等騙人的把戲。人們也就有堅決的理由不泛濫同情心。
但在上述思考中,卻隱藏著一個人性弱點——固定認知。
我們一方面擁有善良的同理之心,另一方面卻又不斷警惕自己遭受欺騙。
於是我們在行動前,會下意識受到原先經歷認知的影響,把眼下的情節與之前的人和事對比,然後找到直接或間接的證據,證明自己最初的判斷。
固定認知是我們慣常認識、判斷世界的方式,有時卻成為了他人利用的工具。
《火神被殺》中的第二個故事《奇怪的被告》,就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律師原島直巳如何被犯罪嫌疑人植木寅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故事。
植木寅夫被抓後,第一時間就把犯罪經過「一股腦」全告訴了警察。按理說,這就是個板上釘釘的案件。即使是法律辯護不過是走個程序過場。
所以,百忙之中必須要接受法律援助任務的植木寅夫,對這個案件提不起絲毫興趣。
當他不情不願地翻看卷宗,以及按慣例接觸嫌疑人後,他驚喜地發現了「驚天秘密」——這是一起警察逼供下的「黑案」。
要知道,入室謀殺案那可不是一件小案,罪犯怎麼可能如此輕易認罪?如果所有罪犯都如此乖順,那警察也能每天「阿彌陀佛」了。
隨著越多對話被告植木寅夫,律師原島直巳就找出了越多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猜想。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律師幫助被告人大獲全勝。
可當事件過後,律師原島直巳卻偶然閱讀到一份早期卷宗。他才恍然醒悟,自己一心要證明「警察辦案不公」,卻成為罪犯逃脫罪名的幫兇。
這就是嫌疑人植木寅夫的高明之處。
他把「疑點」根植在律師原島直巳心中,然後坐等疑點「生根發芽」。而提供給懷疑土壤與肥料的,正是人性固定認知的思維方式。
其實,每一個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並不完全一樣。只有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懂得原先的經驗只是參考價值,而不是決定作用,才能幫助我們不掉入別人設好的陷阱,才能避免自己一葉障目。
所以,有一句著名格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0303 毀滅的嫉妒之情
有一句話是說: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
它特別契合故事《恩義的紐帶》中的男主角辰太。
辰太是一位9歲的可憐男孩。
他被親生父母拋棄,養父則把他帶入一個極為貧困的家庭。這個家裡,養母事事順從養父,養父卻長年在外胡作非為,回家就對養母各種家暴。他所有的快樂,就來自一個月去見一次祖母。
而祖母60歲了,為了不爭氣的養父,仍然在做女傭,每天承受著繁重的家務和女主人趾高氣昂的欺侮。
在辰太看來,「束著十字帶的母親在透進來的光線裡縫衣服」的背影和女主人「無所事事坐在客廳裡彈三味線」的身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樣的對比下,激發著人最原始的拷問:為什麼同樣都是人,一個能安坐家中享受生活,另一個卻只能勞勞碌碌被所有人壓迫。
這樣沉重的話題,無人能給一個稚童回答。
於是,「命運不公」下的嫉妒之情,化作了辰太心底的仇恨。
他恨支使祖母幹活的主人。
敏感的他,只能捕捉到男女主人的不熱情,甚至把這種不熱情理解為:對他夜宿在主人家裡的不屑。但他卻對男主人航海歸來,給他帶回金幣禮物的事情無動於衷。
他更恨自己的養父。
苦悶的他,眼睜睜看著養父捶打自己的養母,他無能為力。他還要為養父保守秘密,只因為祖母不讓他告訴別人,養父其實每次都在「逼迫」祖母拿錢給他。
養父的這些行為,讓辰太心生厭惡。
當有一天,辰太發現自己的養父來到主人家,產生了非分之想,卻最終放棄後。辰太斷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把女主人送上西天,把父親「嫁禍」進監獄。
然而,松本清張並沒有讓辰太的「仇恨之情」戛然而止。
長大後的辰太,他已經擁有穩定的工作,也有一個對他百依百順的妻子。
可是他的「仇恨」並沒有消除。他把這把火「燒到」了自己妻子身上,也「燒毀」了自己後半生的幸福。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辰太仇恨的人都已消失,他還是擁有不了幸福的人生?
因為他從未真正認清命運。他一直在比較、在嫉妒、在仇恨,他看不見身邊的好,更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嫉妒,是心靈的腫瘤。
一直活在嫉妒和仇恨裡的辰太,他甚至都不允許自己擁有美好的家庭。這就是人性的嫉妒之恨,它不僅會毀滅他人,更會毀掉一個人愛的能力。
#人性的弱點#松本清張在《火神被殺》裡講述的故事,沒有窮兇極惡的「連環殺手」,沒有難解之謎的「暗號線索」,但它卻無限接近我們真實社會的犯罪案件:出軌的丈夫和被勒死的情人、放貸的老人和奇怪的被告者、「高高在上」的主人和「卑躬屈膝」的僕人孫子……
讀他們的故事,就像在深入調查一起頭條社會新聞事件,越靠近事情的原委,你就越能感覺震撼人心。
因為,當你觸碰到這些主角的靈魂,你會深刻感受人們抱持固有認知的可笑,會遺憾被自私貪慾辜負的深情,也會可惜被嫉妒仇恨蒙蔽的心靈。
所幸,我們合上書頁,故事結束。
第二天,我們卻可以帶著故事給予我們的反思,更好地去面對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