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史記》中的這3個「人物列傳」,也就讀懂了人性

2020-12-14 騰訊網

文章作者:琢磨君

時代在發展變化,但人性是亙古不變的!就如《史記》作者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都是在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歷史總在不斷重複,因為人性沒有變;我們若要讀懂人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歷史書籍!正所謂是:讀史明智,鑑往知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史記》中的3個「人物列傳」,向世人講述了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至今依然受用,引人深思。我們若是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性!

1、蘇秦列傳;

蘇秦和龐涓、孫臏、張儀並稱為鬼谷子門下四大高徒,都曾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蘇秦跟隨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一無所獲,還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裡。

但是回到家裡,蘇秦發現: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

蘇秦的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幹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

頭懸梁錐刺股,蘇秦繼續伏案鑽研《周書陰符》,一年後,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認為憑此可以遊說當世諸侯君王了。果不其然,蘇秦再次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又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風光無限。

後來,蘇秦途經家鄉洛陽,他的家人都趴在地,不敢仰視。蘇秦對他嫂子說:「為何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呢?」他的嫂子趴在地上說:「因為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蘇秦仰天長嘆道:「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大家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從蘇秦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人性中「嫌貧愛富」的一面,哪怕是你最親密的親戚朋友也是這樣。時至今日,這種人性特點依然沒有改變,比如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2、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和陳餘早年都不是很順利,但都是胸懷大志,抱負遠大。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黃,被當地有位富家女看上,還借勢當上魏國外黃縣令。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與張耳義氣相投,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刎頸之交。

秦始皇滅掉魏國後,聽說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名士,於是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張耳、陳餘共度患難,隱姓埋名,一塊兒逃到陳地,勉強靠出賣苦力維持生活,吃睡都在一起。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陳勝正好打到陳地,張耳和陳餘便去求見陳涉,加入了反秦起義軍。張耳和陳餘在亂世一步步建功立業,剛開始關係還都很不錯。趙國重建後,張耳為右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巨鹿之戰中,秦朝大將章邯率大軍將張耳和趙王圍困在巨鹿城,危急關頭,張耳想起他「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餘,便派人向駐紮在城北還擁兵幾萬的陳餘求援。但是陳餘認為自己兵少,打不過秦兵,竟然見死不救。張耳非常生氣,與陳餘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紋。

後來,幸虧是項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圍。事後,張耳召見陳餘,責備陳餘,陳餘一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倆人絕交。真可謂是「患難見真情」,若是患難處見不到真情,就會馬上絕交,甚至是反目為仇。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封張耳為常山王,卻只是封陳餘為侯。陳餘越想越是生氣,說道:「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只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於是陳餘聯合齊王田榮,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兵力襲擊常山王張耳,使得張耳落荒而逃。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最後點評說: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了地盤,爭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相互殘殺,恨不得將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囂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

所以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外部條件在變,人心也會變!因為有利可圖,敵人可以變成朋友;因為利益糾紛,朋友之間也反目成仇!這就是人性,我們越早知道越好。因為社交場上的主宰,往往都是利益,而並非情感。

3、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是韓信的封爵,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國士無雙,他是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的最大功臣。韓信作為統帥,先後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按道理說,韓信這樣的大功臣,劉邦應該好好善待他,但是劉邦並沒有這麼做。

韓信是個沒有什麼心機的人,當初謀士蒯通勸說他:「現如今你和劉邦、項羽旗鼓相當,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如果錯過了天賜良機,禍患無窮。」

韓信反駁道:「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認為劉邦肯定是不會虧待自己,於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對劉邦。但是在打敗最大敵人項羽後,劉邦用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韓信的兵權,還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此時的韓信,好像有點領悟謀士蒯通的話,知道人心莫測。

漢六年,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又設計擒獲了韓信,將韓信打入囚車。韓信在囚車上想起了謀士蒯通之前所說的話,並唱到:「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

到了洛陽,劉邦赦免了韓信的罪過,但是改封他為淮陰侯。韓信已經覺察出劉邦在猜忌自己,故意經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但韓信因為功高震主,始終難逃一死,沒多久就被誅滅三族了。

老話說得好「大恩如大仇」,害從恩中來,你對一個人大恩情越大,最後得到的仇恨也會越大。韓信若是懂得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學習張良那樣急流勇退,不要低估人性,最後的結局也不會那麼悲催。

結語:

讀史明智!讀《史記》中的「蘇秦列傳」,我們可以知道人性中嫌貧愛富的本質,即便是親戚朋友也是如此。

讀《史記》中的「張耳陳餘列傳」,我們可以知道朋友之間大多數利益之交,有利則歡,無利則散;而且關係越好的朋友越是可以同患難,但是不可同富貴,這也是人性使然!

讀《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我們要讀懂「大恩如大仇」,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我們幫助了他人,他人不一定會懂得感恩,即使懂得感恩,但出於利益考慮,也會忘恩負義,背信棄義。所以說,幫助他人要適可而止,不要渴望他人懂得感恩,做人要見好就收!

讀懂《史記》中的以上3個「人物列傳」,好好思考著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我們也就大概讀懂了人性!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一盞孤燈、一桿狼毫、一腔悲憤一書胸臆,一部曠世奇作問世天下…- 壹 -起叔對歷史的喜好始於《史記》,對《史記》的深究源於自媒體的興起。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史記》10句經典,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在歷史上和文學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司馬遷在記述歷史的同時,妙語連珠,留下許多經典的具有哲理的詩句。今天,隱娘挑出《史記》中的10句經典,如果你讀懂,一定受益終生。——《史記·貨殖列傳》【翻譯】天下人來人往,匆匆忙忙,都是為了利益。【延伸】利己是人性,千年不改。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 看百科知識一樣讀懂《史記》,小學生也能不亦樂乎!
    清華大學發布的《清華大學推薦書目》120種,其中中國文化名著部分中就包含《史記》。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套特別有創意的,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套帶地圖的《史記》——《地圖上的史記》!而除了帶地圖的特點,這套書的內容也特別好,全書共6冊,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選取故事性很強的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整套書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基本完整地展現了《史記》全貌。
  • 《史記》出最新文白對照本,張大可說這個版本人人能讀懂
    《史記》(文白對照本)讀者見面會日前舉行,該書譯者、著名歷史學家張大可與讀者分享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解讀《史記》的當代啟示。《史記》已有多種文白對照本,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這本最新文白對照本,體例創新,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說明。單篇題解,篇中有結構段意,使白話本更貼近司馬遷的原創,體現了五體結構紀傳體的魅力所在。此外,書後五個附錄,展現了譯者的譯文態度與方法,以及譯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對讀者閱讀全書大有裨益。
  • 讀好《史記》的四個方法
    圍繞人物讀。《史記》被稱為紀傳體通史,圍繞人物展開,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書外,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都是寫人物的。要讀《史記》,首先要了解司馬遷這個人物。通過《史記》中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可以得知司馬遷是在受了宮刑後開始寫《史記》,而受宮刑的原因是「李陵之禍」,即替李陵辯護惹的禍。
  • 白話版《史記》,文章不失原文意味,打開你的歷史視野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傳,整理諸子百家,為我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無可相比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史記》共1300篇,分別為:30世家、70列傳、12本紀、10表、8書。世家——諸侯國之事。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本紀——帝王的傳記。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敘帝王的言行政績。列傳——除帝王諸侯外,代表人物的生平。
  • 讀懂《金瓶梅》,才明白人性的3個真相
    書名由書中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取一字合成。關於小說中的故事,權威的工具書《辭海》是這麼概括的——該小說通過西門慶從發跡到暴死的經歷,及其家庭的興衰榮枯,描繪出一幅明代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
  • 一篇文章讀懂史記的所有內容,值得收藏
    史記作為正史的開端,並非是司馬遷的本意。司馬遷寫作的意圖在報任安書裡面已經說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耗盡心血的史記,只體現對歷史的一種看法,從未標榜自己就是權威。只可惜,後來的史學家並沒有理解司馬遷,不僅如此,始終沒有跳出史記所定下的體例規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對於司馬遷嘔心瀝血寫出的《史記》,包括了十二本紀、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
  • 海昏侯墓出土原始《史記》,解開史書之謎:史記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中國古代是個專制的社會,所有東西都要服從於封建王朝,讀懂了中國古代文化制度誕生發展的過程,自然就對整個古代社會文化有了根本上的把握。《史記》記錄古代各個社會階層完完整整的人性變化。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遊俠商賈刺客,《史記》為我們展現了古代社會各個社會階層裡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在他們身上我們會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歷史在變,但人性的根本不變,古今面對的問題多是一樣。我們在流氓皇帝劉邦、一代梟雄項羽、英雄將領韓信等人身上,學習如何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 2002年娛樂圈大史記之人物列傳
    2002年娛樂圈大史記之人物列傳而在這些事件以及人物中,我們所能領會到的已經不僅僅關乎娛樂,更多的是娛樂之外的東西,其中有中國娛樂界美好的前景,當然留給大家更多的是一種莫名的沉重和深刻的反思。一、悲情人物列傳  劉曉慶VS張俊以  擾擾攘攘了半年的「名女人」劉曉慶偷漏稅案終於在近日有了一些眉目,偷漏稅款高達1000多萬,讓人不禁對於曾經自稱「億萬富婆」的劉大姐的賺錢能力稱聲「佩服」。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12月下旬,讀懂沉浮,就讀懂生命,3星座讀懂時光,就讀懂了人生
    這對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大多都很成熟,很有用。她們不會輕易去妄下結論,做出讓她們後悔的事。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他們自己的仔細考慮後才做出的。與這樣的人談戀愛,你會感到壓力很小,因為你自己一點都不需要操心。十二月底,讀懂浮華,讀懂生活,讀懂時間,讀懂人生。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史記》,它是由司馬迀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績的本紀,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以及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史的列傳等內容的鴻篇巨箸。
  • 《史記》寫了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比小說還要好看!教你讀懂的秘密
    然後,他感慨評斷:「《史記》列傳中描寫人物,用筆不多,二千年來猶如一幅幅當年人物的肖像畫,個性鮮明,神情逼真。通常重要之處,三言兩語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滯,而且準確、生動、形象,可謂大手筆是也。」可是,這麼好看的《史記》,普通人讀起來,卻感到有些難懂。
  • 《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歷來人們談論得卻不是很多,而在我看來,這倒恰恰是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史記》之所以成為「史家之絕唱」,就因為它是「無韻之《離騷》」,即因為它的文學性,也即因為它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透視。眾所周知,史學以「事」為研究對象,文學以「人」為描繪中心,似乎是各有側重。然而,看看歷史,所有的「事」又都是「人」做的,無一例外。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就拿今天要說到的《史記》為例,史書為我們現代學者研究各種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史記》在眾多史書著作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司馬遷廣泛取材、字斟句酌,苦撰十四年最終成書,也為後來的很多史書提供了範本,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它不僅是部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著作。
  • 淺析《史記》人物傳記對《水滸傳》的影響,漲知識!
    《史記》有五體,構成了史記主要的敘事結構——紀傳體,其中「列傳」是以人物為中心,以事寫人。史記的「列傳」對《水滸傳》影響巨大,讀完《水滸傳》覺得全書尤其前七十回很象是《史記》的七十列傳。金聖歎說「《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便是一篇列傳,至於中間事跡,又逐段逐級自成文字,亦有兩三捲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史記》中的人物傳記一般分為專傳、合傳、類傳、附傳幾類,下面我們將分別論述。  在《史記》中,單傳主要記述某一歷史人物一生的主要經歷或主要歷史貢獻,它往往以人為經,以事為緯,選取人物一生中主要的經歷來著重描述。
  • 史記 趙正永列傳
    2018年7月3日,陝西省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提醒市民們注意防範暴雨。然而,處在風雨中數天的長安,塵氣依舊未能徹底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