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時代在發展變化,但人性是亙古不變的!就如《史記》作者司馬遷在2000多年前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都是在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歷史總在不斷重複,因為人性沒有變;我們若要讀懂人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讀歷史書籍!正所謂是:讀史明智,鑑往知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史記》中的3個「人物列傳」,向世人講述了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至今依然受用,引人深思。我們若是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性!
1、蘇秦列傳;
蘇秦和龐涓、孫臏、張儀並稱為鬼谷子門下四大高徒,都曾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蘇秦跟隨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一無所獲,還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裡。
但是回到家裡,蘇秦發現: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
蘇秦的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幹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
頭懸梁錐刺股,蘇秦繼續伏案鑽研《周書陰符》,一年後,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認為憑此可以遊說當世諸侯君王了。果不其然,蘇秦再次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又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風光無限。
後來,蘇秦途經家鄉洛陽,他的家人都趴在地,不敢仰視。蘇秦對他嫂子說:「為何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呢?」他的嫂子趴在地上說:「因為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蘇秦仰天長嘆道:「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大家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從蘇秦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人性中「嫌貧愛富」的一面,哪怕是你最親密的親戚朋友也是這樣。時至今日,這種人性特點依然沒有改變,比如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2、張耳陳餘列傳;
張耳和陳餘早年都不是很順利,但都是胸懷大志,抱負遠大。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到外黃,被當地有位富家女看上,還借勢當上魏國外黃縣令。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與張耳義氣相投,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刎頸之交。
秦始皇滅掉魏國後,聽說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名士,於是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張耳、陳餘共度患難,隱姓埋名,一塊兒逃到陳地,勉強靠出賣苦力維持生活,吃睡都在一起。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陳勝正好打到陳地,張耳和陳餘便去求見陳涉,加入了反秦起義軍。張耳和陳餘在亂世一步步建功立業,剛開始關係還都很不錯。趙國重建後,張耳為右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巨鹿之戰中,秦朝大將章邯率大軍將張耳和趙王圍困在巨鹿城,危急關頭,張耳想起他「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餘,便派人向駐紮在城北還擁兵幾萬的陳餘求援。但是陳餘認為自己兵少,打不過秦兵,竟然見死不救。張耳非常生氣,與陳餘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紋。
後來,幸虧是項羽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圍。事後,張耳召見陳餘,責備陳餘,陳餘一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倆人絕交。真可謂是「患難見真情」,若是患難處見不到真情,就會馬上絕交,甚至是反目為仇。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封張耳為常山王,卻只是封陳餘為侯。陳餘越想越是生氣,說道:「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只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於是陳餘聯合齊王田榮,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兵力襲擊常山王張耳,使得張耳落荒而逃。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最後點評說: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等他們有了地盤,爭權奪利的時候,最終還是相互殘殺,恨不得將對方消滅。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地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囂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
所以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外部條件在變,人心也會變!因為有利可圖,敵人可以變成朋友;因為利益糾紛,朋友之間也反目成仇!這就是人性,我們越早知道越好。因為社交場上的主宰,往往都是利益,而並非情感。
3、淮陰侯列傳;
淮陰侯是韓信的封爵,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國士無雙,他是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的最大功臣。韓信作為統帥,先後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按道理說,韓信這樣的大功臣,劉邦應該好好善待他,但是劉邦並沒有這麼做。
韓信是個沒有什麼心機的人,當初謀士蒯通勸說他:「現如今你和劉邦、項羽旗鼓相當,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如果錯過了天賜良機,禍患無窮。」
韓信反駁道:「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勳卓著,認為劉邦肯定是不會虧待自己,於是謝絕了蒯通的建議,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對劉邦。但是在打敗最大敵人項羽後,劉邦用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韓信的兵權,還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此時的韓信,好像有點領悟謀士蒯通的話,知道人心莫測。
漢六年,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又設計擒獲了韓信,將韓信打入囚車。韓信在囚車上想起了謀士蒯通之前所說的話,並唱到:「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
到了洛陽,劉邦赦免了韓信的罪過,但是改封他為淮陰侯。韓信已經覺察出劉邦在猜忌自己,故意經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但韓信因為功高震主,始終難逃一死,沒多久就被誅滅三族了。
老話說得好「大恩如大仇」,害從恩中來,你對一個人大恩情越大,最後得到的仇恨也會越大。韓信若是懂得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學習張良那樣急流勇退,不要低估人性,最後的結局也不會那麼悲催。
結語:
讀史明智!讀《史記》中的「蘇秦列傳」,我們可以知道人性中嫌貧愛富的本質,即便是親戚朋友也是如此。
讀《史記》中的「張耳陳餘列傳」,我們可以知道朋友之間大多數利益之交,有利則歡,無利則散;而且關係越好的朋友越是可以同患難,但是不可同富貴,這也是人性使然!
讀《史記》中的「淮陰侯列傳」,我們要讀懂「大恩如大仇」,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我們幫助了他人,他人不一定會懂得感恩,即使懂得感恩,但出於利益考慮,也會忘恩負義,背信棄義。所以說,幫助他人要適可而止,不要渴望他人懂得感恩,做人要見好就收!
讀懂《史記》中的以上3個「人物列傳」,好好思考著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我們也就大概讀懂了人性!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