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2020-12-14 知史鑑心

其實這個事,以前我也沒有注意到,看了這個問題去翻了一下《史記》,發現還真是這樣的。《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有種說法認為是:司馬遷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仇視為勞苦大眾「代言」的墨子,一般人讀了墨子的書,總會覺得墨子的氣質是很「工農」的,古代文人都是「士大夫」,都是剝削工農的,自然也看不起「工農」的代言人——墨子。戰國時代很多人就說墨子是「賤人之所為」(賤人的意思是從事低檔工作的人,也就是工農群眾),荀子也說墨子的學說是「役夫之道」,也就是說墨子總是有勞動人民的情緒,境界不夠高。所以司馬遷不替墨子寫一篇列傳,是因為歧視勞動人民,連帶也看不起墨子,真是這樣的嗎?

這一說法看似有點道理,仔細看《史記》會發現,卻完全是誤會,因為司馬遷對墨子的思想還是很推崇,司馬遷在《史記》的太史公自序裡說「墨者亦尚堯舜之道」,並總結墨子的思想是「強本節用」,闡發的是「人給家足之道」,並且說「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不能廢也」。你看評價還是挺高的,沒有看不起墨子的意思啊!但司馬遷為什麼又不給墨子立傳呢?

我想認為司馬遷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歧視墨子而不給他立傳是現代人的誤會,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墨家自己。要知道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的內部紀律、提倡堅持組織信念、艱苦奮鬥的民間社團,說白了,墨家跟諸子百家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不一樣,不完全是一個「學派」,而是一個「黑社會」性質的團體,他們做事都很隱秘,外人多數都不知道(當然,有些傳奇故事流傳也不少,但很難搞清楚史實),他們的「聖經」——《墨子》的內容,有很多是「實踐性」和「神聖性」結合的東西,這部書大概主要在民間社團中秘傳,直到晉朝,才有人給他寫注,司馬遷那個時代,墨子的書是不流行的,現代學者們分析,大多認同《墨子》這部書也不是一個人在某一個時間寫成的, 而是不同時期墨家的集體創作。這個歷史背景對司馬遷寫《史記》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意義就是作為一個思想家,《墨子》其實不太能說是墨子的思想,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社團老大的墨子又沒有什麼「真實」的故事(弟子吹出來的傳奇故事,司馬遷大概有信不敢相信),這樣專門替墨子寫一篇「列傳」,從資料上來說就寫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非寫「小說」,但司馬遷並不是要寫小說啊!

相關焦點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天涯網友模仿史記體例創作《孟非列傳》
    8月28日,網友「史記情書」在天涯論壇發布了一篇名為《史記·非誠勿擾志·孟非列傳》的帖子,模仿司馬遷《史記》的體例用文言文敘寫了主持人孟非的人生經歷。  文章按照時間線索結構事件,大致可以分為孟非上學、南下深圳做搬運工、回到南京成為印刷廠工人、在電視臺成長為攝影記者四部分。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
  • 淺說《史記》之《滑稽列傳》
    司馬遷作《滑稽列傳》,講述的是能言善辯、言辭流利的官吏或君王信託之士。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解釋道:「滑,亂也;稽,同也。」就是說能言善辯的人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另有一種說法,滑稽,還可指流酒的器具,「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能言善辯之士,通常口若懸河,大概就取這個酒器來比喻借代了。轉入正文之前,還介紹個小知識。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
  • 《史記》有10篇不是原創,司馬遷只寫了提綱,原因說得很含蓄
    缺的那十篇其中七篇被後世學者公認不是司馬遷所寫乃是後人根據前人史補寫的,他們分別是「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我們現在看到《史記》總共一百三十篇
  • 司馬遷為何把《伯夷列傳》放在列傳之首?大篇討論僅是發洩私怨?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作為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目的是記錄,敘述。在這其中,有那麼一篇,委實有所不同,那就是《伯夷列傳》與本紀和世家不同的是,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去記錄的故事,而是單獨將商朝末期的伯夷叔齊兩兄弟提出來,作為列傳的首篇。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這本書主要分為五部分,每部分都是介紹不同身份地位的歷史人物,分別為本紀、世家、列傳、表以及書,我們平時聽的比較多主要是本紀以及世家,比如說之前學過的項羽本紀、陳涉世家等。本紀主要介紹的是帝王,世家介紹諸侯,列傳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人,表是用表格羅列一些人物事件等,書則是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地理等方面的內容。
  • 你知道班固寫《漢書》的時候,黏貼了多少《史記》
    我們知道漢代有兩個比較有名的歷史巨著,一本班固寫的《漢書》和一本司馬遷寫的《史記》。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漢書則是第一部斷代史巨著,兩本都值得一看。在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是很有意思的,你可以把相關文章相互對照來讀,看一看什麼班固什麼地方抄錄了司馬遷的史記,在什麼地方有刪節,什麼地方有改寫,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這也是很多學者進行研究的領域。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列舉幾個漢書黏貼的文卷。
  • 《史記》寫的像故事書?這些細節不了解,就別假裝你看過《史記》
    有人提出,在當年那個連紙都沒有的年代,司馬遷是如何把五帝及夏、商、周等時期的事情知道的這麼詳細,還寫的這麼具有故事性,再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經典大多燒毀及散軼,他的「資料庫」從何而來?從秦朝焚書到寫《史記》這一段時間的天下遺聞古事都匯集到了司馬遷這裡。這不是司馬遷吹牛,他有這個條件,「石室金匱之書」--這些國家檔案、典籍,不是誰想看就能看的。皇家圖書館、檔案館的典藏應當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最主要的史料來源。
  • 如果你不想讀《史記》,花兩分鐘時間,讀讀它的目錄總該可以吧!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歷時13年寫成。這麼算的話,司馬遷平均每天更新字數不過寥寥一百字而已,這種更新字數若放在現代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現代的那些所謂「網絡作家」日更字數可都在萬數以上,有的大神級人物更是達到日更三萬的神速。想想以這樣的速度更新出來的文章,質量會是怎樣的。網絡小說以前老妖也看,不過近幾年老妖不看了,為什麼呢?
  •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454字寫了3位老子,哪個才是真的?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用了454字,記載了一代聖賢老子的生平。這區區454字,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其中最能引發後人猜想的問題, 就是老子到底是誰。
  • 墨子不姓墨嗎?那他姓什麼?
    所以對於墨子的稱謂也一樣,並不是我們稱其為墨子,他就姓墨。 那墨子到底姓什麼呢?其實這還得從華夏的姓與氏文化講起。 一、「墨」只是墨子的氏 我們之所以將墨翟的姓容易認為是墨,這和華夏姓氏文化的迅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先秦時期的姓與氏命名方式,已經和現代大有不同了。 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何為姓,何為氏。
  • 《史記·剌客列傳》為什麼偏偏漏了他
    太史公在《史記·剌客列傳》中記錄了5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這五個人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刺客。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一個著名「刺客」,卻偏偏被司馬遷無視,這個人就是要離。論決心:要離為了完成任務連自己的胳膊都可以不要,在《剌客列傳》中也就豫讓可與之相比。論成敗:要離成功殺死了慶忌,豫讓和荊軻則是完完全全的把刺殺行動搞砸了。
  • 即使不讀史記,也要知道這十段話,古人智慧的濃縮
    史記一共一百三十篇,由於年代久遠,所以今天看到的不僅有司馬遷所寫的原文,還有許多後人補寫的部分,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人就是褚少孫。史記一共五十二萬多字,是一部大部頭,讀完史記對於多數人來講很困難,沒關係,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為大家選取了十句最經典的話,作為史記的入門。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易水寒
    司馬遷非常鎮靜的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書,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遷寫到「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這個說明,司馬遷在世時,就考慮到《史記》可能會被毀滅,於是就複製了好幾本,並「藏之名山」。既然藏之名山,又特意在書裡寫出,這是給誰看的?當然是給漢武帝看的,明白著就是和漢武帝叫板,意思是「我寫的書你是毀不絕的」。
  •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文||醉長安通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
  • 史記 趙正永列傳
    往期文章:史記 六神磊磊列傳史記 劉強東章澤天列傳史記 袁騰飛列傳史記 李子柒傳
  • 讀懂《史記》中的這3個「人物列傳」,也就讀懂了人性
    《史記》中的3個「人物列傳」,向世人講述了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至今依然受用,引人深思。我們若是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性! 陳餘越想越是生氣,說道:「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只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於是陳餘聯合齊王田榮,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兵力襲擊常山王張耳,使得張耳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