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剌客列傳》為什麼偏偏漏了他

2020-12-14 來杯講故事的貓

太史公在《史記·剌客列傳》中記錄了5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這五個人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刺客。不過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一個著名「刺客」,卻偏偏被司馬遷無視,這個人就是要離。

要離刺慶忌

要知道在歷史上要離刺慶忌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刺殺行動,其精彩程度與《剌客列傳》中的五位相比較也毫不遜色。

論目標的身份:要離刺殺的是一個王子,尊貴程度與另外5人的刺殺目標不相上下。

論影響:要離刺慶忌等於是避免了一場吳國內戰,相比之下聶政僅僅是替人報仇。

論難度:要離要殺的慶忌是天下聞名的勇士,個人戰鬥力遠遠超過齊恆公、趙襄子之流,而且由於慶忌的父親吳王僚死在專諸之手,使得慶忌十分重視個人保衛,更增加了要離刺殺慶忌的難度。

論謀略:要離通過周密的策劃成功獲得了慶忌的信任,相比之下曹沫的劫持齊恆公怎麼看都不像是有過精密策劃,而聶政更是直接無腦平a。

論決心:要離為了完成任務連自己的胳膊都可以不要,在《剌客列傳》中也就豫讓可與之相比。

論成敗:要離成功殺死了慶忌,豫讓和荊軻則是完完全全的把刺殺行動搞砸了。

由此可見單看業務水平,要離完全有資格名列《剌客列傳》,為什麼司馬遷卻偏偏要把他漏掉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要離是個無情的人,想當年他為了刺殺成功而用上了苦肉計,砍下自己的胳膊還覺得不夠,主動要求吳王殺掉了自己的妻兒並挫骨揚灰,實在是稱得上冷血無情。(要離、要離,果然是要趕緊離婚的渣男呀!)

司馬遷

而通過閱讀《史記·剌客列傳》,可以發現在司馬遷眼裡,一個好的刺客並不等同於一個無情的人,而應當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能夠為了報答知己而捨生取義。像曹沫為了自己的國家,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劫持一代霸主齊恆公;專諸為報答公子光刺殺吳王僚,犧牲自己的生命使兒子成為貴族;豫讓為報答智伯,施行苦肉計刺殺趙襄子,卻也擔心累及妻子而不與家人相見;聶政死前,還擔心自己的姐姐被人尋仇,故意毀壞了自己的容貌;荊軻為了報答太子丹而執行必死任務,也只是對非親非故的樊於期曉之以情,使其自願獻頭。

反觀要離,他並沒有受過吳王闔閭的厚恩,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要離便一口答應替闔閭刺殺慶忌,根本不能稱做士為知己者死。而他的行為也稱不上是捨生取義,雖然他的行動避免了一場戰爭,使很多人免於戰死,但那不是他所在意的,試想一個連自己妻兒的死活都不在乎的人又怎會關心他人的生命,所謂捨生取義可不是讓人隨便捨棄別人的命。

要離刺殺慶忌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出名,為了出名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命,也可以不管別人的死活,在他心裡並沒有對生命的尊重,他是一個合格的殺手,卻不配叫做刺客,更不配名列《剌客列傳》。

慶忌拔矛放要離

慶忌正是在死前看透了這點才放過了要離:對於要離來說,如果活著回到吳國,他的一輩子都將背負殺害妻兒求得富貴的罵名,只有死在這場刺殺中,他才可以用自己的命消弭掉殺害妻兒的罪過,才能獲得想要的名聲,但慶忌卻偏偏放了他,最後無計可施的要離只能選擇自殺。由此可見慶忌其實很聰明,只可惜一個如此勇有謀的人,卻還是敗給了惡毒的人心。(慶忌:不是我不小心,實在是對手太人渣了。)

相關焦點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對於司馬遷嘔心瀝血寫出的《史記》,包括了十二本紀、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可以入世家,而韓信只能入列傳?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去敘述歷史,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世家和列傳記載的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就拿漢初三傑來說,蕭何和張良記入了世家,而韓信記入列傳。按道理說,這三人都是漢朝的開國大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什麼在史書中的地位卻各有不同?《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寫的,為什麼將韓信記入列傳,不記入世家,他最有發言權。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一盞孤燈、一桿狼毫、一腔悲憤一書胸臆,一部曠世奇作問世天下…- 壹 -起叔對歷史的喜好始於《史記》,對《史記》的深究源於自媒體的興起。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
  • 天涯網友模仿史記體例創作《孟非列傳》
    8月28日,網友「史記情書」在天涯論壇發布了一篇名為《史記·非誠勿擾志·孟非列傳》的帖子,模仿司馬遷《史記》的體例用文言文敘寫了主持人孟非的人生經歷。  文章按照時間線索結構事件,大致可以分為孟非上學、南下深圳做搬運工、回到南京成為印刷廠工人、在電視臺成長為攝影記者四部分。
  • 史記 趙正永列傳
    他就是已經67歲的前省委書記趙正永,彼時正面帶微笑,穿著一身黑衣,手裡舉著一把黑傘,而本場大和尚和慧超大法已在山門外等候迎接。殊不知一個月後,這位曾經權傾一時、叱吒關中的大老虎,便被中央立案調查,與他密切相關的,是震驚全國的「千億礦權案」和「秦嶺違建別墅事件」。
  • 《史記》列傳之首的主人公因飢餓而死,是申明大義還是心機過重?
    讀過《史記》的朋友都知道,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書,是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五部分組成,是以先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而在眾多篇章中,高居列傳部分之首的這篇文章名為《伯夷列傳》,那伯夷到底是何人?何以被司馬遷如此重視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 淺說《史記》之《滑稽列傳》
    司馬遷作《滑稽列傳》,講述的是能言善辯、言辭流利的官吏或君王信託之士。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解釋道:「滑,亂也;稽,同也。」就是說能言善辯的人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另有一種說法,滑稽,還可指流酒的器具,「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能言善辯之士,通常口若懸河,大概就取這個酒器來比喻借代了。轉入正文之前,還介紹個小知識。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一)《孫子吳起列傳》記敘了孫武、孫臏、吳起三個人的事跡。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讀懂《史記》中的這3個「人物列傳」,也就讀懂了人性
    《史記》中的3個「人物列傳」,向世人講述了3個關於人性的小故事,至今依然受用,引人深思。我們若是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性!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最後點評說:當初張耳、陳餘貧賤不得志時,彼此信任,誓同生死,難道不是義無反顧的嗎?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
  • 《史記》中,為何司馬遷將韓信放於列傳,而將蕭何張良放入世家?
    就拿今天要說到的《史記》為例,史書為我們現代學者研究各種歷史問題提供了很多幫助,而《史記》在眾多史書著作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司馬遷廣泛取材、字斟句酌,苦撰十四年最終成書,也為後來的很多史書提供了範本,更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它不僅是部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更是一部文學著作。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一篇轉變人們對儒家迂腐軟弱印象的文章
    《仲尼·弟子列傳》是一篇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創作並且收錄於《史記》的文言文,其中記載孔子弟子七十有七人,對孔子身後之儒術推衍及弟子們之生平亦有記錄。可能很多人對儒家及其孔子有著迂腐軟弱的印象,而此列傳則會帶給讀者不同以往的儒家形象。
  • 大名鼎鼎的《史記》有寫錯的地方嗎,哪些地方出了錯漏
    《史記》,又有沒有錯漏呢?一事在《史記》多有提及,無論是《秦始皇本紀》或者《李斯列傳》中,都有記載,這本身即有刻意之嫌,「指鹿為馬」只是一件小事,而非事關天下的軍國大事,又何必分別在兩處記載呢?按照《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梁惠王死於公元前335年,而上面這段評價的時間是始皇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前後相距82年之久,除非尉繚能活個130往上,他才能輕易的縱貫梁惠王和秦始皇兩段人主。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為什麼這麼說呢,往下看。三國時期,魏人張晏在對《史記》的注中說道:「遷沒之後,亡《景紀》、《武記》、《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
  • 他為什麼被稱作神醫?來看看《史記》裡怎麼說
    春秋時期的這位「神醫」扁鵲,原本的名字並不是「扁鵲」,相傳是因為他醫術高超,後人以古代神醫的名字稱呼他。他是姬姓秦氏人,名緩、越人圖源水印,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02兩國行醫,名聲大振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太倉列傳
  • 學習閱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該不該堅持邊緣化
    今天學習閱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披頭散髮漁父看見他問他:「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您怎麼來到這裡?」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被流放到這裡。」漁父說:「啊,聖人看待事物不會凝滯不變,他會順隨世俗時機而權衡變化。舉世混濁,那你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眾人都醉,那你為什麼不趁機吃點殘羹剩酒啊?何必非得懷抱美玉一般的品德,被流放到這裡?」
  • 2002年娛樂圈大史記之人物列傳
    2002年娛樂圈大史記之人物列傳一、悲情人物列傳  劉曉慶VS張俊以  擾擾攘攘了半年的「名女人」劉曉慶偷漏稅案終於在近日有了一些眉目,偷漏稅款高達1000多萬,讓人不禁對於曾經自稱「億萬富婆」的劉大姐的賺錢能力稱聲「佩服」。娛樂圈裡的醜聞並沒有因為劉大姐的被拘捕而消失,一向以慈善家頻頻露面於各大媒體的張俊以緊接著就栽了。
  • 胡言亂語說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是個狠人啊
    讀了列傳,對孫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孫子操練宮中美女的故事,在初中就學過,因為年齡的原因,對這個故事,只覺得「奇」。今天讀來,卻有了另一番感受。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這裡有個問題,孫子是齊人,他怎麼會去投靠吳王?後來百度一下,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