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一篇轉變人們對儒家迂腐軟弱印象的文章

2020-12-14 獨視角

《仲尼·弟子列傳》是一篇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創作並且收錄於《史記》的文言文,其中記載孔子弟子七十有七人,對孔子身後之儒術推衍及弟子們之生平亦有記錄。可能很多人對儒家及其孔子有著迂腐軟弱的印象,而此列傳則會帶給讀者不同以往的儒家形象。

關於宰予和孔子討論的「三年之喪」

首先,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關於宰予和孔子討論三年之喪。之所以孔子要持三年論者,乃因「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並以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義」。宰予則以為「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故以為期年即可。乍看之下,讀者會以為宰予之論不為過,然細推孔子之意,則有豁然開朗之感。

在孔子而言,守喪三年不是「一定」得在這三年中做那些守喪之人「該做的事」,若真那樣,便和宰予之論調沒有兩樣,都成了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所譏諷的對象。老子和莊子所反對的,就是宰予所執著的「禮、樂」的表面形式,宰予說的三年不為之則廢者,其實只是做給外人看的表面功夫罷了。

孔子所說的三年之喪,是要人發自內心真摯的情感,縱非無時無刻想念,但就在那偶然不經意間,可能是一幕景象、一首旋律、一件小事,觸動內心深處之想念,不用外人要求而自發,更非要秀給外人看的表演。那是自己內心裡,自己對父母的問答、回憶、懷念,外人根本看不到,也無須給外人看到。

是故,三年只是一個通常參數而已,不是一定非得有三年。如讀者們執著在那些字面意義上的爭論,那恐怕再怎麼吵,都不會有個所以然的結論。試想,以顏淵之困窘,叫他守喪三年?別鬧了!只怕他守個幾天就要餓死了!若是子貢,以他家財萬貫,不要說三年,守個十幾年都行!

同樣的例子,亦可見於後來南朝劉義慶等人編撰的《世說新語德行》: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復見於《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鬥,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同樣道理,不僅見於孔子之言行,於王戎,於阮籍身上,彼等所為,豈非孔子之意歟?孔子是一個氣度恢弘的大教育家,他老人家必然不樂見後學晚輩只在表面上做功夫,因之他總是強調真正的原則與判準都在自己的內心。

故,「父母之懷」不見得只是三年,「父母之喪」不必然就是三年,發自內心真誠之感情最重要。人的內心中那股微小而確實的思念、哀傷,外人是看不見的,只有自己內心清楚。所以,內心真摯情感的表露,自己對自己之誠實,才是孔子所指的重點,而非那些外在形式及表面功夫。

關於子貢之出使

其次,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給人最大的感觸,則是孔子的通權達變。可以說,孔子的思想與形象,並非如外界刻板印象那般堅硬乏味(孔子可不是「吃人禮教」的代表)。事實上,就以子貢為了救魯而使齊、吳、越、晉四國一事來看,就可以讓一般人對孔子之印象改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提到「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此時,孔子號召弟子們出面解救國難。先是「子路請出」,然「孔子止之」,接著「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直到子貢請行,孔子才「許之」。

每讀至此段時,不少人總能略微看出其中奧妙之處,也佩服太史公之巧妙安排。看著弟子們紛紛請求出使,孔子一直弗許、止之,直到子貢出面方點頭允許,光想像著那幕畫面,還真會自然地發出會心一笑。

試想,如果派子路去,大概是吵完一架就會灰頭土臉地被趕回來。如果是子張、子石,恐怕是不得其門而入,也只有談判周旋能力極佳的子貢能堪當此大任,真的是「知徒莫若師」,孔老夫子光是挑人選就很了得。

關於<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的出使的結果,司馬遷寫到:「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於此,可以大膽推論,子貢之策略,即孔子之策略,然由子貢出面遠比孔子出面好,是因為子貢可以商人身份出面,商人是無國界的,本身所屬的政治色彩就淡薄。若讓孔子他老人家出面,不是不可以,只是人家大老遠聽到孔子要來,便知所為何事,哪還能談得成什麼盟約協議?

此中的外交策略,相較於西方與當今世上,其精彩程度可謂不遑多讓(想來,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其奠定一次大戰前歐洲局勢的「均勢策略」亦相形見絀了)。孔子與子貢的策略,充分印證小國生存靠的是外交策略而非純任武力爭伐,其順應時勢,與時俱變之精神,並非教科書上所見之死板印象。由此,亦可見儒家學子們,平時亦要對天下形勢演變有所關心,而不是關在房裡死讀聖賢書。此段足見太史公對孔門儒學了解之深,沒有司馬遷的卓絕見識和記錄,我們今天就沒機會能發現真正的儒家思想。

結語

一部「史家之絕唱」的《史記》並非只是史書或文學模仿對象,更包含了無限廣大的精華思想,而是集文史哲三者合一之偉大佳作。是故,要認識儒家精神,除了《論語》、《孟子》外,不妨先由《史記》開始(太史公司馬遷是不折不扣的儒者),再輔以《荀子》,應該會帶給人不同以往對儒家的印象。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讀懂史記的所有內容,值得收藏
    這不假,但是追根溯源,不論是本紀、表、書、世家還是列傳,都是有先例可循,它們來自不同的書籍,司馬遷將他們重新賦予了定義,整合在了一起。內容上,司馬遷更是如同一個裁縫,將史料剪裁得體,廢料扔掉,補充上自己的見聞,儘可能還原客觀的歷史。本紀,記載帝王興衰的一種體例,也是史記的總綱。史記中一共有十二本紀,上迄黃帝,下逮漢武帝,詳今略古。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及其七十二賢人的畫像及簡介(2)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倡導仁、義、禮、智、信,儒家學派創始人。榮旗,字子祈、子祺,一作子顏,春秋魯國人(一說衛國人)。小孔子九歲,早年到洙水、泗河跟孔子學習,精通六藝,幫助孔子刪《詩》、贊《易》、序《書》、定《禮》。
  • 天涯網友模仿史記體例創作《孟非列傳》
    8月28日,網友「史記情書」在天涯論壇發布了一篇名為《史記·非誠勿擾志·孟非列傳》的帖子,模仿司馬遷《史記》的體例用文言文敘寫了主持人孟非的人生經歷。  文章按照時間線索結構事件,大致可以分為孟非上學、南下深圳做搬運工、回到南京成為印刷廠工人、在電視臺成長為攝影記者四部分。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門弟子居住異地,都以宣揚孔子之道為任,他們各有自己的性格,各有自己的見解,自然分化成許多流派。後人據《韓非子》之說,有儒家八派的說法。但是以我們今天的看法,先秦諸子所提到的儒家派別,有的根本無從考證,有的當時可能存在過,後來卻失傳了。只有曾子子思一派流傳下來,後被孟子繼承光大了。
  • 《史記》中提到的七把名劍(八卦史記197)
    中國的劍文化源遠流長,那麼《史記》中又提到了哪些名劍呢? 《史記》中最集中提到名劍的部分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在遊說韓宣王的時候,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
  • 白川靜:《史記》的文章為何參差不齊
    評說《史記》中蘇秦、張儀、蔡澤等傳「是其美者」。然而,這些文章大多取自《戰國策》,因此並不能以此說明《史記》的文章皆為上乘之作。《史記》文章所選用的文體,與文章的敘述對象、參考文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司馬遷自己做的文章,多體現於議論部分,例如前述《伯夷列傳》。傳記的敘述部分,主要基於參考資料創作。所以,評價文章的優劣,必須考慮到其與參考資料的關係。劉知幾的這種評論方法,因之而意義不大。
  • 如果你不想讀《史記》,花兩分鐘時間,讀讀它的目錄總該可以吧!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歷時13年寫成。這麼算的話,司馬遷平均每天更新字數不過寥寥一百字而已,這種更新字數若放在現代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現代的那些所謂「網絡作家」日更字數可都在萬數以上,有的大神級人物更是達到日更三萬的神速。想想以這樣的速度更新出來的文章,質量會是怎樣的。網絡小說以前老妖也看,不過近幾年老妖不看了,為什麼呢?
  • 《史記》
    《史記》 作者:司馬遷  一、 圖書內容簡介  《史記》是我國漢代偉大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  《史記》是司馬遷一生的結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資料的準備工作在算在內,那要超過20年。《史記》記錄的歷史,是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為止,大約三千年。其體例為紀傳體,多以人物或者家族為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眾,是後代傳記文學的先驅和樣板,影響至深。
  • 史記 趙正永列傳
    往期文章:史記 六神磊磊列傳史記 劉強東章澤天列傳史記 袁騰飛列傳史記 李子柒傳
  • 關於《史記》: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 流傳至今
    〔金毓敝《中國史學史》第39~40頁《司馬遷與班固之史學》)(二)《史記》的體例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以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本統覽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扶義椒優,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漢書·司馬遷傳》)班彪謂司馬遷序帝王則日本紀,公侯傳國日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是蓋以本紀、世家、列傳為史遷創例。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一)《孫子吳起列傳》記敘了孫武、孫臏、吳起三個人的事跡。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一盞孤燈、一桿狼毫、一腔悲憤一書胸臆,一部曠世奇作問世天下…- 壹 -起叔對歷史的喜好始於《史記》,對《史記》的深究源於自媒體的興起。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讀好《史記》的四個方法
    《史記》被稱為紀傳體通史,圍繞人物展開,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書外,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都是寫人物的。要讀《史記》,首先要了解司馬遷這個人物。通過《史記》中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可以得知司馬遷是在受了宮刑後開始寫《史記》,而受宮刑的原因是「李陵之禍」,即替李陵辯護惹的禍。
  •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貫通道家儒家法家!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這位?
    有一群人雖處亂世但是很快樂原來他們是一群讀書人,為首的叫孔丘,字仲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夫子、孔聖人、孔子,這群快樂坦然的人們都是他的弟子,人數約3000,他們都之所以很快樂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教育盛況空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同為先秦儒家諸子,孔子教出的弟子名氣為何遠超孟子和荀子的弟子
    儒家自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步步走向神壇,成為中國主流思想。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後來繼任的有孟子、荀子、顏子、朱子等。孔子教出的學生是我國歷史最有名的,雖然孟子和荀子同為先秦儒家諸子,但教出的弟子名氣遠不及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簡單的: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嗎?
  • 《史記》列傳之首的主人公因飢餓而死,是申明大義還是心機過重?
    讀過《史記》的朋友都知道,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書,是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五部分組成,是以先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而在眾多篇章中,高居列傳部分之首的這篇文章名為《伯夷列傳》,那伯夷到底是何人?何以被司馬遷如此重視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