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華陽這座復古英倫範兒的鐵索橋
悄悄在網上火了起來
截圖自據小紅書App
遠遠望去
真的有種「倫敦大橋」的感覺
好多人說在成都這麼久
都不曉得這個地方
這個踏踏其實就位於華陽濱河路旁
它的名字也很歐式
叫做——
圖據弋和友
這是一座大型鐵索橋
橋墩上聳立8座褐紅色的歐式尖塔型建築
黑色的巨粗鐵索
從塔柱上將拱型的橋梁拉起
圖據小紅書App@李芃芃
圖據微博@鄒鳥鳥-
傍水而居的華陽人自小就在橋邊玩耍,長大了又過著在橋上來往的生活。今天陽陽就來盤點一下華陽的橋~位於下河壩的南湖錦江大橋,是益州大道在華陽範圍內實現全線貫通的重要節點工程,也是自規劃之日起就最被華陽人心心念念的一座大橋。▲錦江大橋效果圖2020年初南湖錦江大橋正式通車,緊接著3月份益州大道華陽段項目也啟動招標。老城區內的市民們去南湖公園再也不用繞路,華陽人離高品質的15分鐘生活圈又近了一步。2020年3月31日晚上10點,天保灣大橋正式通車。原通濟橋始建於1825年,橫跨府河,東接華陽正西街、西接通濟橋下街,系華陽城區內外交通要道,先後列為成都市二級重點文物、雙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通濟橋被鑑定為危橋後暫停使用;2010年8月,特大洪災導致通濟橋整體垮塌。
通濟橋垮塌後,嚴重影響錦江兩岸近2萬名城鄉群眾交通出行和周邊單位的生產運營。2014年10月,通濟橋重建項目啟動建設。2015年8月,在錦江兩岸市民對該橋通車的迫切心情下,通濟橋全面開放橋面交通運行。
隨著伏龍橋、通濟橋兩座洪災損毀橋梁的先後建成通車,標誌著困擾華陽城區錦江兩岸市民近5年的「斷頭橋」問題成為歷史。
二江寺橋又名二仙橋,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為紅砂石七孔卷拱橋。1981年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橋是二江寺住持募資修建的。橋將建成時,預算還剩下一些銀兩,為表示絕不貪私,人們把餘資鑄成銀錠熔注在橋孔洞中,橋拱兩側刻上「天理良心」四字,以警世人。如今,飽受歲月滄桑的二江寺橋已經失去了通行能力,被封閉修繕,這給二江寺兩側的住戶出行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當地住戶也正在等待著一座新橋的到來。牧華路錦江大橋貫通雙流區和天府新區,還將南部各重要組團和東部龍泉驛組團一併連通,是城市東南部邊緣重要的一條交通走廊。近年來,華陽全面開展河流治理,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錦江河段生態顯著提升。今年3月,一批海鷗來到華陽打卡,它們張開墨色的羽翼在牧華路錦江大橋上飛翔盤旋,構成一道和諧、自由的風景線。安公橋正在有序施工中,鋼構橋面從南岸菜蔬街一側向北鋪裝,即將橫跨錦江。安公橋是一座人行橋,位於華陽安公路與濱河路之間,2019年9月26日開工建設,預計於2021年7月30日完工。
錦江兩岸,一冷一熱。東岸的濱河路,靜謐清幽,是人們喝茶避暑的所在;而西岸的菜蔬街,煙火味十足,是華陽著名的美食勝地。安公橋建成後,曾經「隔江相望」觀音灣片區和安公片區將連成一個整體,極大改善兩大片區的功能配套。因連接華新街社區和伏龍社區而命名華龍橋,是華陽唯一一座只有單邊陡坡的橋梁,騎車一族印象深刻。華龍橋南岸是安公廣場,北岸是坎城灣,每至日落,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就各自聚集兩端,迎接傍晚的到來。雙華橋是雙華路和華陽大道間跨越錦江的重要連接線,建於1997年10月,此後十餘年一直是人們來往華陽和雙流的最主要通道。如今,華陽人去雙流大多改走牧華路了,但雙華橋依然是連接白馬寺社區和華新街社區重要橋梁。汶川地震後,華陽彩虹橋(現伏龍橋)被鑑定為危橋。2011年12月,雙流縣城管局牽頭對大橋施封閉禁行,由雙流縣水投公司在原址修建伏龍廊橋。由於設計方案與現有道路的矛盾,在2013年6月完成伏龍廊橋橋梁下部結構施工後工程一直處於暫停狀態。2014年6月,該工程移交成都天府新區管委會由成都天投集團開展續建工作,於2014年10月順利開工續建。觀音灣橋長130米,寬32.5米,位於天府新區的北大門——華府大道一段,一舉連通「益州國際廣場」和「藍潤置地廣場」這兩大商業綜合體。同時,觀音灣橋也是華府片區、觀音灣片區市民進入天府大道的重要通道。天府大道南延線筆直向南,作為百裡城市中軸的南中軸將一馬平川,牧華路立交橋沒有墩柱、橋梁,包括天府大道主線以及四條匝道都在地面上,只有牧華路下穿天府大道主線。牧華路立交橋被稱為成都首座平面立交橋,連接了成雅高速、雙黃路、華陽繞城路,跨過錦江,直達天府大道南延線,與麓山大道,成仁路交匯,構成了便捷的城市交通網絡。立交橋周圍綠化高低錯落、層次分明、搭配合理,一年四季花香不斷。華陽的橋,有的顏值爆表、有的樸實無華、有的歷經滄桑、有的方興未艾...都已融入華陽人的日常生活。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侵權請來函告知,我們將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