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是一種有屋簷的橋,橋上建造屋簷,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起到風雨亭的作用。
廊橋不僅有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看風景等作用,廊橋更是容易產生故事的地方。
最有名的當屬經典電影《廊橋遺夢》中的廊橋。
故事發生在1965年夏天的美國艾奧瓦州麥迪遜縣。
女主角費朗西斯卡,是個內心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的女人,有著端莊的美貌,她獨自一人在家的時候遇到了來拍攝廊橋的攝影師羅伯特,兩個人發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僅僅四天,相遇相識相戀又相愛,這份愛卻深到了靈魂,深到了骨髓。
在湖北秭歸,也曾經有過一個廊橋,那也是一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地方。
20世紀60年代前,在歸州古城去往水田壩方向的卡子灣,有一座風雨廊橋。
這個橋架設在一條山溝之上,是連接歸州與水田壩的陸上通道。過了這個橋,就可直接順著吒溪河進入水田壩。
這座廊橋為全木結構,長約10米,寬約3米,高約2米,橋梁為整根圓木做成,橫搭於離山溝底10多米的橋墩之上,橋面用5釐米厚的木板鋪成,橋上有四根廊柱支撐廊橋桁架,上面有檁有椽,蓋有青瓦。廊柱外側有護欄,內側設有板凳供過往行人休息。
上世紀中葉,包辦婚姻取消後,自由戀愛成為時尚。可歸州城小,街道窄,房屋密,沒有公園等僻靜的地方,供青年男女遊玩、談戀愛,能去的地方就是江邊沙灘,可沙灘有不少小朋友玩耍,過於嘈雜。
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從江邊沙灘或沿大路散步,不經意間就會來到廊橋,雙雙在橋上休息,相互依偎,喁喁私語。時間長了,小縣城的人們都忘了這座廊橋原來的名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是誰第一個叫的,漸漸的,縣城的人們把這座廊橋叫作戀愛橋了。
據說,那時候,到戀愛橋去玩還是有講究的,年輕男女剛認識是不能去戀愛橋的,兩人剛認識還不了解,或者怕被熟人撞見、被人說嫌話,只有正式確立了戀愛關係才會到戀愛橋去散步、去約會。
戀愛橋成為當年熱戀男女必須去的打卡地,在秭歸老縣城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這座橋,可以說老縣城滿城的戀情都是在戀愛橋發生的,戀愛橋見證了一對對幸福浪漫的青年男女。
1961年,因修建歸州至水田壩公路,拆毀了這個廊橋,在其原址修建了公路石拱橋。
廊橋沒有了,但人們還是習慣稱此地為戀愛橋,戀愛橋成了一個經典的地名。
後來,在戀愛橋附近修建了鐵索橋。這座鐵索橋從戀愛橋西邊公路上連接對面的望江(地名),方便兩岸往來,青年男女們也常到這裡遊玩,有不熟悉的人把這座鐵索橋當成了戀愛橋了。
80年代秭歸吒溪河上的鐵索橋,遠處建築是秭歸老縣城
2003年,因三峽工程蓄水,戀愛橋所在的地方全部沒入江水中。
戀愛橋成為許多人心中最美好、最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