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漫漫歷史徵程中留下 「雪泥鴻爪」的先哲名儒,不勝枚舉,如果要選出一個作為代表,那麼非北宋大文豪蘇軾莫屬。宋紹聖元年(1094)九月,蘇軾因朝廷內部黨爭而貶謫惠州。蘇軾謫惠,成為惠州一個重大事件。蘇軾在成為惠州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傳播者的同時,也成為惠州西湖最著名的經營者和推廣者。沒有蘇東坡的惠州西湖,等於沒有了靈魂。「東坡到處有西湖」、「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等後世評語,從不同側面說明了蘇軾寓惠的意義。
從貶惠州始,長達6年的嶺南之貶,是蘇軾人生的最後歷程,也是重要歷程。伴隨他南下的家人只有幼子蘇過和侍妾王朝雲。
蘇軾一行在北宋紹聖元年(1094)九月穿越大庾嶺,順北江而下,途經清遠、廣州等地,在抵達惠州城之前,蘇軾還順道去遊覽了心慕已久的羅浮山。當年十月二日,蘇軾一行抵達惠州城,吏民爭相詢問,父老相攜出迎。
蘇軾覺得惠州不錯,「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惠州太守詹範和博羅縣令林忭成了他的好友,還經常有一些慕名來訪的官方和各界人士,和他都很談得來。
蘇軾在惠州城住了兩年七個月—— 惠州人還算出了蘇軾的惠州時間為940天,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他開始住在東江和西枝江合流處岸邊的合江樓,後又遷到對岸的嘉祐寺,最後選擇了白鶴峰,在那裡買了數畝地,「作屋二十間,規作終老計」。他在白鶴峰鑿的水井至今猶存,被稱為「東坡井」。
寓惠的蘇軾作為貶官,不能行使官權,但他對社會事業的熱情卻不比追求政績的地方官少。他儘可能地利用他的關係和影響力,一如既往地為群眾做好事。
宋紹聖三年(1096)大年初一,博羅發生大火,全城盡毀。蘇軾建議放糧賑災,建立臨時居所,阻止搶劫,甚至想到維持市場貨源以及不讓官府以重建衙門為藉口強徵民力民財;蘇軾觀察到惠州駐軍的營房散布在市井民居之間,提出建議,劃地集中建了三百間營房,使百姓免受騷擾;蘇軾看到秋末收成好,米價下跌,官府要農民折以現金納稅,就建議時任廣東提刑的表兄程正輔和稅吏談判,讓農民交稅時糧錢兩便或按低糧價收稅,既徵收了賦稅,又緩解了農民的困難;他送藥給那些貧病無醫的鄰居,還建了一個大冢,收埋無主的孤骨,為這些不知名的死者寫了篇感情真摯的祭文。
在唐宋之際,惠州還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南方小城。蘇軾的降臨,影響了這座城的命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成為惠州乃至嶺南的廣告詞。蘇軾還以其生花妙筆和巨大影響力,為惠州西湖增添風採。
蘇軾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麗的西湖所傾倒,不僅常在白天遊覽,而且連夜裡也在遊覽,甚至通宵達旦。他說:「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遊豐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
蘇軾寓惠前,惠州西湖稱「豐湖」。「人間勝絕略已遍,匡廬南嶺並西湖。西湖北望三千裡,大堤冉冉橫秋水……」蘇軾秀口一吐,一首《贈曇秀》,頭一回將豐湖稱作西湖。此後,人們逐漸將豐湖稱作西湖。
蘇軾杖履常及惠州西湖。蘇軾獨具慧眼,認為惠州西湖特點是「山水秀邃」。他縱筆繪寫這泓湖水:「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湧金門外看。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去,照我一杯殘。」他把豐湖月夜的美景媲美於杭州西湖。「此為題品惠湖風景之始」,泗洲塔因此得到「玉塔」雅稱。
宋朝詩人楊萬裡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與羅浮」,說的是杭州、潁州、惠州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蘇軾被貶到過的地方,即所謂「東坡到處有西湖」。
惠州西湖「湖山煙水之美,藉坡公題詠之」,蘇軾的詩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使得惠州西湖的名氣,在全國36個大小西湖中,僅次於杭州西湖。明代大學者張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寫道:「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誠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