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自2016年開始對口幫扶雲浮羅定市附城街道康任村、新民村、生江鎮榃兵村、裡午村等4個相對貧困村。根據脫貧標準,大瀝鎮對口幫扶的4個貧困村全部都已脫貧摘帽,同時協助幫扶村完善產業布局,實現了高質量脫貧。
改善基礎設施 幫扶工作贏得群眾信任
「要想富,先修路。」基礎設施改善,讓群眾切身感受脫貧攻堅的成果,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泥濘小路修建成寬敞的水泥路
據悉,大瀝的對口幫扶工作從4個村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基本建設開始。對口幫扶四年間,累計為當地建設、修繕16.522公裡水利灌溉設施;安裝490盞太陽能路燈;修繕公路22.124公裡;建成3017㎡文體活場所;改造90戶危房;援建裡午村、榃兵村衛生站;擴建石氹小學教學樓;發放助學補助、醫療補助……目前,對口幫扶的各村基本實現「水、電、路、網」四通,「兩不愁、三保障」、「八有」得到充分落實。基礎環境的逐步改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思想發生了變化,幫扶工作從開始的被動向配合轉變,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好的嚮往。
因地制宜 規劃引導產業發展
對大瀝扶貧幹部而言,群眾有了脫貧的欲望,增強幫扶地區造血功能,使群眾就地就業是幫扶工作的長遠之計。大瀝扶貧幹部趁熱打鐵,在科學調研,因地制宜,精準規劃的基礎上,投入幫扶資金,規劃引導當地產業發展。
大瀝幫扶幹部採取長短結合的形式來規劃引導當地產業發展。具體來講,就是短、平、快的產業項目+長效、穩健的產業項目,短效的如蛋雞、肉雞散養等,長效的如一村一品項目(如辣椒、番石榴,羊、黃皮等)。短期有收益,長期有希望,激發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脫貧致富。
榃兵番石榴種植園
據介紹,對口幫扶4年來,大瀝鎮的扶貧幹部與每戶在冊貧困戶都掛鈎,以項目為支點,不斷帶動幫扶村群眾增收致富。在附城街道康任村,以辣椒種植形成「一村一品,長短結合」的脫貧產業格局;附城街道新民村啟動了黑山羊養殖項目;生江鎮榃兵村則以番石榴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種植新品種的紅芯番石榴;生江鎮裡午村建成黃皮種植基地。同時,大瀝還扶持壯大地區集體經濟,榃兵塘魚養殖、興建扶貧車間;裡午、康任發展集體養豬等集體項目的落實,反哺貧困戶,有序的引導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上各村不同產業的發展,使各村產業格局開始成型,推動脫貧工作走向快車道。
榃兵村的番石榴產銷兩旺
附城街道新民村黑山羊養殖基地
在規劃對口幫扶村的產業發展同時,大瀝扶貧幹部還利用自有資源,進行產銷渠道對接:大瀝鎮政府飯堂與榃兵村的合作社訂立協議,定期送番石榴到大瀝;依託「一對一」掛鈎幫扶,在入戶探訪的同時,鼓勵幹部積極參與扶貧產品的採購、帶貨;通過工會、行業協會等渠道,發動採購扶貧產品。產業興旺是為村民增加收入的最有力保障,截至2020年全部貧困戶都已脫貧摘帽,村民收入由人均年收入約5000元,躍升至13000多元。
大瀝扶貧幹部 幫扶路上獨特的風景線
大瀝鎮的對口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的背後是大瀝扶貧幹部離家背井,深入扶貧一線,以忘我務實的工作、無私的奉獻為扶貧工作作出的貢獻。
對口幫扶四年來,湧現了帶上妻女扶貧三年,幫助羅定新民村脫貧大瀝鎮扶貧幹部楊志江;掛圖作戰激發村民脫貧幹勁,南海軍轉幹部崔現忠;種下番石榴,結出「脫貧果」大瀝對口幫扶羅定工作組成員、榃兵村第一書記張志忠等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大瀝乾部們。他們以其強烈的責任心,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為村民幹實事、辦好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形成幫扶路上獨特的風景線。
組織村「兩委班子」學習充電
幫扶幹部楊志江帶著女兒走在扶貧路上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大瀝鎮對口幫扶雲浮羅定4個村所有貧困戶均已順利脫貧,一個都沒有少,通過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科技扶貧等一系列手段,實現了從「輸血式」減貧到「造血式」精準扶貧轉變,助力對口幫扶地實現高質量脫貧。(圖文:賴群英 李科萍)
責編:葉壯
【來源:海外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