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札記】楊寧波: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收穫

2020-12-19 騰訊網

一、前言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823號),2019年8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21個,擴方面積640平方米,而發掘區北部的石擋牆遺存落差大,未布探方發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總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發現了宋元明時期的寺廟遺址、清初山寨遺存和晚清民國時期的造紙遺蹟。

▲ 福壽寺不同時期格局疊加

二、福壽山寺的發掘

位於整個發掘區的中部,目前已揭露出宋元、明兩個階段的寺廟基址。

宋元建築基址目前揭露出的遺蹟包括大殿房基F4、側殿F3、放生池C2。F4是寺廟的主體建築,面闊約20米,進深14.8米,前面有踏步,寬4米,長1.7米。

室內地面被明代F1疊壓,寺廟在宋元基礎上修建F1大殿的時候,南北兩側均有所收縮,北側內縮約4米,南側內縮約4.6米,並在南側修建排水溝G1,破壞了宋元時期原有基礎。

F3,是寺廟的附屬建築,平面近方形,開口於層下,面闊約11.2米,進深約11.4米,房屋正中心位置有一石構件,似乎是放置神像的基座。

▲ 宋元時期寺廟遺蹟分布

宋元建築基址及地層中出土了大量湖南本地生產的青白瓷,以芒口碗居多,其實是澀圈碗,少量盞。醬釉器也不少,其中最多的就是燈盞,另有少量醬釉碗、執壺。素胎器有擂缽、罐。青白瓷中極少量有印花、刻劃花,個別碗的外底有「寺」、「常住」、「福石寺」等墨書。

▲ F3出土的瓷器標本

明代寺廟基址F1疊壓於宋元F4之上,位於整個發掘區的西北部,開口於層下,疊壓在層上。平面近方形,通面闊16.8米,通進深15.6米。F1臺基前面由加工規整的條石壘砌而成,最上面一排均有雕花,內容有束蓮紋等。臺基正前方有踏步,寬4米,長1.7米。南北兩側各有一條排水明溝,基址中間有排水暗溝。

臺基南面由大小不等的石塊包邊,整個廟宇依山就勢。臺基內填土為黃褐色,前部呈紅褐色土,有較多的紅燒土顆粒和炭末,形成踩踏面,應為香客信徒燒香拜佛的區域,後部為黃褐色土,應為擺放神像之位。

▲ 福壽寺明代格局

遺址北部的高臺上發現五尊石像,據當地人回憶,二十年前石像的位置在寺廟大殿前方,後來因旅遊開發被轉移到如今的高臺上。

均以當地所產的石灰巖鑿成,頭缺,但頸部頂面均有一圓角方形榫槽,表明神像的頭部與身體是分開製作,以榫槽相連接,調查時在附近未發現神像頭部,推測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因頭像與身體容易分離,頭部被盜走,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為頭像與身體的材質不同,頭部為泥塑或者木製。

從石像的風格來看,應當是福壽山寺明代重修時製作的神像。明代建築基址及地層中出土了較多的青花瓷,有相當數量來自於景德鎮民窯,見有「大明成化年制」、「博古齋」、「百香齋」等款識。

▲ 寺廟遺址的神像

▲ 寺廟明代臺基上的雕花

▲ 寺廟遺址出土的石構件

三、初步認識

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聚奎堂陳氏族譜》:「迄至五世孫軒乃遷平江福石山下,創基立業……祖軒公,官奉議大夫,經過河南開封府見民饑荒,施米八百擔賑濟饑民,歸受平江福石山四圍祖業,在福石山修福壽寺,供祖主,修佛像造住房於山洞口,以為避居防侵之所」。

▲ 寺廟明代地層出土的瓷器

《同治平江縣誌》載:「福石寺在縣南七十裡百房洞,宋陳軒建」。福石山寺廟遺址宋元遺蹟的發現證明這座寺廟始建於南宋時期,家譜、方志和考古發掘基本吻合。

▲ 光緒十八年重修陳氏族譜中關於福壽寺的記載

《聚奎堂陳氏族譜》載:「太烈公,字朝揚,明洪武三年立居獅蹲大屋場祖基,重修福壽山香火堂,明永樂二十一年歿,葬福壽山寺後,配郝氏,明宣德元年丙午十月二十日戌時歿,葬福壽山寺後,夫婦合墓」,更加明確了福壽山寺的位置。

▲ 福壽山寺與安定陳氏第二十世太烈公夫婦墓位置關係

四、學術意義

從《聚奎堂陳氏族譜》中,我們得知他們是從江州義門陳氏析分遷徙至平江的,這背後牽涉到了南宋義門陳氏分家的大事件。《四庫全書·江西通志》等歷史文獻記載,江州義門陳氏,自唐至宋,聚族三千九百餘口並未分析,朝廷屢次旌表。

嘉祐七年,以義門盛大,下矜保全之,詔江南東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呂誨、湖口鎮巡檢範彬,臨門監護分析。將義門陳氏分析291處,分布在全國的72個州縣,可謂中國古代最為壯觀的析家事件。

福壽山寺作為一處以陳氏家族出資修建並維護的寺廟,其儒釋道兼容,即是一處公共寺廟,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祭祀陳氏祖先的功能,對於了解宋元以後的民間寺廟與家族之間的關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當時朝廷與地方宗族互動、江州義門陳氏興衰的有力見證。

來源:湖南考古

相關焦點

  •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
    福壽寺遺址出土的石雕香爐。12月3日,大湖坪遺址出土的精美雕花石構件。當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對平江縣福壽山大湖坪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論證。今年8月開始,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大湖坪遺址進行發掘。
  • Local News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
    12月3日,大湖坪寺廟遺址出土的精美雕花石構件。當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對平江縣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論證。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今年8月開始,該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發掘。
  • 湖南平江福壽山發現宋代寺廟遺址——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收穫(一)
    一、前言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
  • 穿越數百年時光 平江大湖坪遺址發現三個時代疊壓遺存
    三個時代遺存疊壓,帶你穿越數百年時光平江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寺廟遺址、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現場全貌。今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代的寺廟、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三個時代的遺存疊壓在一起,讓人清楚地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寺廟由陳姓家族修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江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楊寧波介紹,整個發掘目前已揭露出宋元、明兩個階段的寺廟基址。
  •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三個時代遺存疊壓,讓人一窺古人的生活狀態
    3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代的寺廟、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三個時代的遺存疊壓在一起,讓人清楚的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2015年8月至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所涉及範圍內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勘探,大湖坪遺址正好位於水庫範圍內,調查中發現了石擋牆、神像、柱礎、舂臼、房屋、儲水石槽等不同類型的遺蹟和遺物,經過初步分析,判斷這裡存在著製作竹紙、宗教建築等不同性質的遺存。
  • 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重慶市博物館、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均對遺址做過調查和試掘,為遺址的保護奠定了基礎。1998年至今,為配合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我院以白帝城遺址為重點開展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 合川吊嘴新石器遺址考古發掘收穫頗豐
    日前,重慶市文物局在合川區文化和旅遊委組織專家對「重慶市合川區吊嘴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驗收。驗收會議現場經過專家的現場實地考察、察看考古資料、問詢、討論和打分,一致認為該項目符合田野考古操作規程,考古工作規範有序、資料齊備,通過發掘,發現了新石器等多個時期的遺存,明晰了合川東城半島地區古代文化面貌,
  • 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重慶市博物館、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均對遺址做過調查和試掘,為遺址的保護奠定了基礎。1998年至今,為配合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我院以白帝城遺址為重點開展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 嶽陽兩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2019年華容七星墩遺址發掘現場近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華容七星墩遺址和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入選。
  • ​嶽陽兩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2019年華容七星墩遺址發掘現場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黃梅)近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華容七星墩遺址和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入選。
  • 江西考古|江西高安上湖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 茶陵古城遺址2021年度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15年9月株洲市博物館對南段城牆的迎薰門、大成門兩門洞遺址東側進行了解剖勘探,了解了城牆門洞的形制、規模、結構、建造技法和堆積狀況。2018年株洲市博物館對西段城牆迎湘門北側200米處牆體進行了解剖,並對城內的散水道路進行發掘,對南段城牆迎薰門外東側300米左右、400米左右的城外護城堤遺址進行了解剖發掘;對大成門與迎薰門之間的城外護城堤進行解剖發掘。
  • 呂梁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發掘13座先民房址
    原標題:離石信義考古新成果 發掘先民房址13座  確定其年代為廟底溝二期和龍山時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最新考古發掘成果:目前,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發掘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根據出土遺物確定其年代為廟底溝二期和龍山時期。
  • 黃巖沙埠窯考古發掘公布最新成果 將來,這裡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12月16日下午,黃巖舉行沙埠窯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穫及其重要意義黃巖沙埠窯遺址位於沙埠、高橋之間,以鳳凰山北麓仙村嶺為中心,柵溪(霅溪)兩岸呈半月形分布的山坡上,沿山麓共有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下山頭窯址、窯坦窯址、金家岙堂窯址、下餘窯址和瓦瓷窯窯址7處窯址,窯場總面積約達7萬平方米
  • 澧縣斑竹遺址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穫
    斑竹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東鄉斑竹村西的一塊沙洲地上,澹水從遺址的西側流過注入澧水。為研究澧水流域商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問題,2013年11月—2014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該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分Ⅰ、Ⅱ兩區布方。Ⅰ區位於遺址的中部,布5m×5m的探方8個。
  • 考古動態:餘杭屯裡遺址考古發掘結束
    【考古動態:餘杭屯裡遺址考古發掘結束】關注餘杭屯裡遺址位於餘杭區屯裡社區北部約450米,東鄰廠房,西、南部為蓮花港河道,北部為五洲路西段。在遺址內發現遺蹟現象41處,包括牆基5處,井、缸各1處,瓦礫堆23處,石塊堆11處。
  • 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收穫
    達澤廟遺址位於海寧市馬橋街道先鋒村,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8年因當地磚瓦廠取土發現石鉞、玉珠、玉管等良渚文化遺物被確認。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項目共16項(初評前15名)。終評會上,入圍項目負責人就項目概況、主要收穫、價值意義等方面做了詳細匯報。 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這十大項目是: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
  • 福建去年考古工作收穫頗豐 將樂巖仔洞遺址發掘出2座墓葬
    昨日,福建博物院舉行2014年度文物考古工作匯報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就2014年對漳平奇和洞遺址、晉江庵山遺址和明溪南山遺址4號洞以往資料的整理、編寫工作,以及將樂巖仔洞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做了報告。  「去年是我院考古所收穫比較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