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時代遺存疊壓,帶你穿越數百年時光
平江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寺廟遺址、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現場全貌。 記者 吳岱霞 攝
華聲在線12月3日訊 站在同一個地點,幾百年時間在眼前流淌而過是怎樣的感受?今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代的寺廟、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三個時代的遺存疊壓在一起,讓人清楚地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
寺廟由陳姓家族修建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江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楊寧波介紹,整個發掘目前已揭露出宋元、明兩個階段的寺廟基址。楊寧波說:「通過對文獻的研究,這座寺廟由從江西遷往此處定居的陳姓家族修建。」
宋元建築基址目前揭露出的遺蹟包括大殿房基、廂房房基、水池。如何判斷寺廟是宋元時期的呢?楊寧波介紹,因為在宋元建築基址及地層中出土了大量湖南本地生產的青白瓷。福壽山寺廟遺址宋元遺蹟的發現證明這座寺廟始建於南宋時期。而家譜、方志和考古發掘結果相吻合。
到明代初陳姓家族在宋元基址之上重修了寺廟。遺址北部的高臺上發現五尊石像,據當地人回憶,二十年前石像的位置在寺廟正前方,後來因旅遊開發被轉移到如今的高臺上。從石像的風格來看,應當是福壽山寺明代重修時製作的神像。
清代流寇山寨遺存
楊寧波介紹,寺廟荒廢之後,這裡一度被流寇佔據。記者在現場看到,位於寺廟遺存的北部,局部疊壓於寺廟遺存之上,是在寺廟被毀之後構建的防禦設施。呈階梯狀,已發現約7層,均就地取材。同治平江縣誌載:「……土人嘗結寨其上,雍正初,流寇白二嘯聚山中,既平,乃設塘汛以營兵戍之。」遺址寺廟遺存北部發現的擋牆應當就是清初土人修建的防禦工事。
發現六個造紙漚竹池
楊寧波介紹,到了晚清至民國時期,又一群人來到這裡定居,他們用山前的溪水、山邊的竹林開始造紙。在寺廟遺址旁邊有一組建築和漚竹池。根據房屋內的遺蹟和遺物,可以大致區分出舂屋、天井、儲藏屋、廚房、廁所以及用於生活起居的房屋等。漚竹池有六個,分為圓形和長方形兩類。
考古人員在福壽山周圍初步調查走訪,得知這類池子應為當時造紙的相關遺蹟,俗稱「漚麻」。這種傳統工藝在當地一直在數十年前仍可見到,許多當地百姓都曾有過製作粗紙的經歷和經驗。福壽山晚清民國造紙遺存為了解這一時期南方的造紙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背景
大湖坪遺址今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
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2015年8月至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所涉及範圍內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勘探,大湖坪遺址正好位於水庫範圍內,調查中發現了石擋牆、神像、柱礎、舂臼、房屋、儲水石槽等不同類型的遺蹟和遺物,經過初步分析,判斷這裡存在著製作竹紙、宗教建築等不同性質的遺存。2019年8月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