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數百年時光 平江大湖坪遺址發現三個時代疊壓遺存

2020-12-19 華聲在線

三個時代遺存疊壓,帶你穿越數百年時光

平江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寺廟遺址、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現場全貌。 記者 吳岱霞 攝

華聲在線12月3日訊 站在同一個地點,幾百年時間在眼前流淌而過是怎樣的感受?今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代的寺廟、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三個時代的遺存疊壓在一起,讓人清楚地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

寺廟由陳姓家族修建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江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楊寧波介紹,整個發掘目前已揭露出宋元、明兩個階段的寺廟基址。楊寧波說:「通過對文獻的研究,這座寺廟由從江西遷往此處定居的陳姓家族修建。」

宋元建築基址目前揭露出的遺蹟包括大殿房基、廂房房基、水池。如何判斷寺廟是宋元時期的呢?楊寧波介紹,因為在宋元建築基址及地層中出土了大量湖南本地生產的青白瓷。福壽山寺廟遺址宋元遺蹟的發現證明這座寺廟始建於南宋時期。而家譜、方志和考古發掘結果相吻合。

到明代初陳姓家族在宋元基址之上重修了寺廟。遺址北部的高臺上發現五尊石像,據當地人回憶,二十年前石像的位置在寺廟正前方,後來因旅遊開發被轉移到如今的高臺上。從石像的風格來看,應當是福壽山寺明代重修時製作的神像。

清代流寇山寨遺存

楊寧波介紹,寺廟荒廢之後,這裡一度被流寇佔據。記者在現場看到,位於寺廟遺存的北部,局部疊壓於寺廟遺存之上,是在寺廟被毀之後構建的防禦設施。呈階梯狀,已發現約7層,均就地取材。同治平江縣誌載:「……土人嘗結寨其上,雍正初,流寇白二嘯聚山中,既平,乃設塘汛以營兵戍之。」遺址寺廟遺存北部發現的擋牆應當就是清初土人修建的防禦工事。

發現六個造紙漚竹池

楊寧波介紹,到了晚清至民國時期,又一群人來到這裡定居,他們用山前的溪水、山邊的竹林開始造紙。在寺廟遺址旁邊有一組建築和漚竹池。根據房屋內的遺蹟和遺物,可以大致區分出舂屋、天井、儲藏屋、廚房、廁所以及用於生活起居的房屋等。漚竹池有六個,分為圓形和長方形兩類。

考古人員在福壽山周圍初步調查走訪,得知這類池子應為當時造紙的相關遺蹟,俗稱「漚麻」。這種傳統工藝在當地一直在數十年前仍可見到,許多當地百姓都曾有過製作粗紙的經歷和經驗。福壽山晚清民國造紙遺存為了解這一時期南方的造紙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背景

大湖坪遺址今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

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2015年8月至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所涉及範圍內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勘探,大湖坪遺址正好位於水庫範圍內,調查中發現了石擋牆、神像、柱礎、舂臼、房屋、儲水石槽等不同類型的遺蹟和遺物,經過初步分析,判斷這裡存在著製作竹紙、宗教建築等不同性質的遺存。2019年8月開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相關焦點

  •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三個時代遺存疊壓,讓人一窺古人的生活狀態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3日訊(記者 吳岱霞)站在同一個地點,幾百年時間在眼前流淌而過是怎樣的感受?3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發現宋元代的寺廟、清代流寇山寨遺存、晚清民國造紙遺存。三個時代的遺存疊壓在一起,讓人清楚的看到他們生活的狀態。
  • 湖南平江福壽山發現宋代寺廟遺址——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收穫(一)
    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823號),2019年8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21個,擴方面積640平方米,而發掘區北部的石擋牆遺存落差大,未布探方發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總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發現了宋元明時期的寺廟遺址、清初山寨遺存和晚清民國時期的造紙遺蹟(圖一)。
  • 湖南平江福壽山發現宋代寺廟遺址
    一、前言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823號),2019年8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Local News丨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
    12月3日,大湖坪寺廟遺址出土的精美雕花石構件。當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對平江縣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論證。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今年8月開始,該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發掘。
  • 【考古札記】楊寧波: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收穫
    一、前言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823號),2019年8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
    福壽寺遺址出土的石雕香爐。12月3日,大湖坪遺址出土的精美雕花石構件。當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對平江縣福壽山大湖坪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論證。今年8月開始,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大湖坪遺址進行發掘。
  • ​嶽陽兩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2019年華容七星墩遺址發掘現場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黃梅)近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華容七星墩遺址和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入選。
  • 嶽陽兩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2019年華容七星墩遺址發掘現場近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華容七星墩遺址和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入選。
  • 閬中靈山遺址考古 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王玉貴 攝(視覺四川)  記者從4月26日舉行的閬中市靈山遺址考古發掘專家論證及其成果發布會上獲悉,靈山遺址是嘉陵江幹流中遊首次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將閬中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約3000年提早到距今4500年至5000年。  靈山遺址位於閬中市文成鎮梁山村,地處嘉陵江與東河交匯處的靈山山頂與山腰臺地上,西南距閬中市約5公裡。
  • 瀘溪縣下灣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2016年,為配合白辰公路(白沙至辰溪,白沙為瀘溪新縣城地名)改擴建工程,湘西自治州、瀘溪縣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搶救性考古發掘,並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中期高廟文化遺存。隨後不久,湘西自治州政府公布該遺址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這十大項目是: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
  • 康保8150~8800年古人定居點,興隆遺址發現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遺存.
    遺址區域平均海拔1405米。2016至2017年,國家博物館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壩上地區局部開展了系統調查,發現該地雖在歷史時期長期被遊牧民族佔據,但新石器時代遺址亦密集,特別是康保北部,平均約4平方公裡即發現遺址一處。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經過專家評議和投票,最終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這十大項目是: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
  • 婭懷洞遺址發現16000年前的人頭骨化石,以及文化遺存
    記者近日從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對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發現了距今16000年左右的墓葬和人頭骨化石,以及稻屬植矽體等包含舊、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視頻截圖公開資料顯示,隆安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
    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在該遺址發現了漢六朝墓群、燒制墓磚的馬蹄形窯,燒制印紋硬陶及青瓷的龍窯。印紋硬陶和青瓷窯址是湖南首次發現,填補了湘江流域早期青瓷窯爐的空白。大浦唐宋平底龍窯的發現為研究此類龍窯的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該遺址所發現的四十餘座墓葬類型豐富,時代集中在東漢至南朝時期。這批墓葬區域性特徵明顯,為研究湘江中遊地區漢至六朝墓葬的年代分期及葬制葬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 嶽陽:平江幕阜山天樂堂發現古瑤城石寨遺址
    幕阜山脈的名稱出自湖南平江境內的1596米山脈主峰幕阜山。天嶽是幕阜山的古稱,傳說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陵曾在此觀天象,創八卦,山下的太平尖傳說就是伏羲歸葬地。平江一直流傳著一首童謠:「太平尖尖,有個神仙,龍王見他要下跪,玉皇見他站下邊,觀音見他要作揖,如來見他要謝恩」。
  • 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發現二里頭時期遺存
    近現代墊土層下發現二里頭時期的文化堆積,依堆積性質可分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為黃色夾雜青灰色斑塊、土質堅硬、極少包含物的垣埂狀堆積,堆積寬約10~15米,在遺址北部西側呈南北向半環狀分布;東部地勢逐漸降低,傾斜堆積有一層厚約10~30釐米的廢棄紅燒土層,西側疊壓於黃色夾青灰色斑塊垣埂之上,該層堆積內包含遺物豐富,出土各類陶器、石器、銅器等共計一百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