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

2021-03-04 永州發布

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項目共16項(初評前15名入圍,有並列名次)。終評會上,入圍項目負責人就項目概況、主要收穫、價值意義等方面做了詳細匯報。來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株洲市博物館、嶽陽市博物館、常德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等多家單位的11位專家組成評審團對各入圍項目進行了現場評審。

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臨武渡頭古城遺址、藍山五裡坪古墓群、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

▲五裡坪遺址M449出土陶器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五裡坪古墓群是一處以漢晉時期墓葬為主的大型古墓葬群,位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城東北。五裡坪墓群是湘南地區近年來通過科學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古墓群,墓群年代跨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具有重要價值:墓葬時代特徵明顯,墓葬分期及框架清晰,尤其是發現的28座紀年磚室墓,為湖南乃至嶺南地區少見,為周邊同時期墓葬研究提供重要參考標尺;墓葬文化區域特徵明顯,為深入認識湘南地區的埋葬習俗和文化面貌,進一步認識湘南地區文化與湘北、嶺南等周邊地區文化交流以及深入認識湘南地區華夏化進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資料。

▲衡東大浦洋塘山漢六朝窯址與墓群唐宋窯址Y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衡東大浦洋塘山窯址與墓群位于衡東縣大浦鎮淺塘村、薊江村、新民村。在該遺址發現了漢六朝墓群、燒制墓磚的馬蹄形窯,燒制印紋硬陶及青瓷的龍窯。印紋硬陶和青瓷窯址是湖南首次發現,填補了湘江流域早期青瓷窯爐的空白。大浦唐宋平底龍窯的發現為研究此類龍窯的發展演變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該遺址所發現的四十餘座墓葬類型豐富,時代集中在東漢至南朝時期。這批墓葬區域性特徵明顯,為研究湘江中遊地區漢至六朝墓葬的年代分期及葬制葬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臨澧縣傘頂蓋舊石器遺址出土石製品現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傘頂蓋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佘市橋鎮荷花社區。傘頂蓋遺址面積較大、遺物數量豐富、堆積較厚、文化層連續,表明人類在此的生存行為活動複雜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是一處「中心營地」的重要體現,在道水流域舊石器遺址群中具有核心性。該遺址完整地反映了距今10~4萬年現代人起源關鍵時段的文化遺存,在整個澧水流域舊石器遺址中具有代表性。此次發現也將填補對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研究空白,有利於更全面地討論和認識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階段的劃分。

▲瀘溪下灣遺址遺蹟全景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下灣遺址位於沅水中遊瀘溪縣浦市鎮北郊沅水左岸一處低矮臺地上,地處武陵山深處。出土的貝丘及大量動物遺存不僅反映了遠古時期武陵山地人類特殊的生存環境與生業經濟,更因一批極具價值的遺蹟、遺物而使其光芒四射。下灣宗教遺存的發現,反映出這些對後世湖湘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沅水流域濃烈的祭祀風俗有非常古老的源頭。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玉器,不僅年代早,而且從玉器的質地、形態及工藝特點來看,與長江下遊玉器遺存有著密切的聯繫。說明在距今6500年前中國南方不僅存在遠距離的物質交流,也存在觀念交流。

▲湖南岳陽華容七星墩遺址2019年發掘現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七星墩遺址位於嶽陽市華容縣東山鎮東旭村。七星墩遺址是湖南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圓內方」的雙城結構城址在長江中遊地區尚屬首次發現。聚落布局清晰,反映的聚落內部社會分層明顯,是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標誌。玉器、陶禮器、與手工業有關的陶器等初露端倪,值得期待。

▲孫家崗遺址墓地2019年發掘完工航拍照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孫家崗遺址位於澧陽平原西部,地屬常德市澧縣城頭山鎮大楊村。孫家崗遺址墓地的發掘,發現並確認了肖家屋脊文化「孫家崗類型」,從而填補了洞庭湖地區在夏代早期,即距今四千年左右考古學文化上的空白。不僅填上了長江中遊文明進程中的一塊重要拼圖,也打開了一扇了解洞庭湖區史前文化在中國早期國家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窗口。

羅家衝遺址位於湖南省寧鄉市青山橋鎮青山社區一組。羅家衝遺址是近年來湘中地區發掘的地層疊壓清楚、為數不多的年代序列相對完整的遺址之一,根據典型遺物標本和碳十四測年數據,遺址主體年代自新石器時代末期延續發展至商周時期。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存的發掘豐富和完善了湘江流域石家河文化的內涵。這批遺存尤其是高規格迴廊式建築的發現,為研究湘中地區石家河時期的聚落特徵提供了重要線索。商周遺存的發掘對探索炭河裡文化源流、寧鄉銅器群出土背景等具有重要價值。

▲常德南坪古墓D19發掘現場航拍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常德南坪墓群位於常德市武陵區芷蘭街道荷花社區(原南坪鄉南坪村一組和九組)。南坪墓群的發掘不僅搶救性清理了一大批西漢、東漢、唐宋墓葬,更出土了眾多時代特徵確定的文物,為研究本地兩漢臨沅城、索縣城、唐宋朗州的城市演變、歷史文化等提供了極為珍貴而可靠的資料。

渡頭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汾市鎮渡頭村武水河南岸,是一處以渡頭古城址為中心並包括周邊墓群的古城邑聚落遺址,年代為漢至六朝時期。渡頭古城遺址是臨武縣現存最早的古城址,是湘粵古道上現存僅有的、年代明確且保存完整的古城邑聚落遺址。它的存在見證了南嶺南、北兩側地區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是華夏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江福壽山大湖坪遺址宋元寺廟遠景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發掘揭示出了宋末元初、明中晚期至清初等不同時期的寺廟遺蹟,陳氏族譜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展現了寺廟遺址從宋元公共廟宇到明清家廟的變化過程, 並引申出了陳氏家族的一段大歷史,其中牽涉到朝廷與士紳、士紳與僧人之間的互動,是了解宋元以來佛教世俗化及民間宗教的生動例證。而晚清民國時期的民居和造紙遺存更是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從中可以了解南方製作竹紙(火紙)的繁榮圖景。

相關焦點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市臨武縣渡頭古城遺址入選!
    9月30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郴州市臨武縣渡頭古城遺址入選
    9月30日,「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 湖南選出「十三五」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會上,入選終評的16個項目的負責人依次進行了匯報,來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等單位的11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了評議和投票,最終,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
  •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玉龍大具為都古墓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1-01-12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華聲在線9月30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陳子慧)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召開。
  • 湖南益陽十字山古墓群、湯家山古墓群考古發掘
    一、十字山古墓群考古發掘  十字山古墓群位於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筆架山村青家灣組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30日訊(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陳子慧)集中展現「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召開。
  • 臨武渡頭古城遺址獲評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
    9月30日,省文物局公布「十三五」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因「見證」南嶺南北兩側民族與文化的融合,臨武渡頭古城遺址喜上榜單。臨武渡頭古城遺址為了展現「十三五」期間(2016—2020)考古成果,9月30日,省文物局、省考古學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家對「十三五」湖南考古新發現進行評審。經評議和投票,最終選出十大考古新發現。
  • 陝西已有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2月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陝西有26項考古成果入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特別是近3年來,連續每年有2項入選。
  • 瀘溪縣下灣遺址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9月3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舉行,評選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分別為: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寧鄉羅家衝遺址、常德南坪墓群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我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山西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此殊榮  山西日報報導,4月12日下午,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共同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以揭開山西古代陶瓷業的神秘面紗而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至此,山西考古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此殊榮。
  • 我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 「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出,寧鄉羅家衝遺址入圍
    深受文物考古界關注的「十三五」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根據入選中評的考古項目負責人逐一上臺進行匯報,湖南考古專家對這些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進行評議及認真投票,最後終評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它們是:臨澧傘頂蓋舊石器遺址、瀘溪下灣遺址、華容七星墩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常德南坪墓群、
  • 我省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4月12日訊(記者 孫軼瓊)「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今日下午,「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榜單出爐,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聯合發掘的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註:以下簡稱「河津窯」)突破重圍,成功入選。迄今為止,山西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得該獎項。  「太意外、太緊張、壓力太大了。」
  • 陝西省累計2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會上,羅文利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介紹了全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並表示將繼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部署規劃好「十四五」工作,推動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