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伊
肅南蒙古族和其他北方遊牧民族一樣,廣袤的草原環境和常年的馬背生活,孕育了他們粗獷、奔放的氣質和能歌善舞的生活習俗。唱歌是草原上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嬰兒在母親的襁褓裡就受到傳統民歌的薰陶,在生長過程中,歌聲始終伴隨左右,最尋常可見的民歌,是他們歡欣起舞時的語言,傳遞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肅南蒙古族民歌與我國其他蒙古族民歌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以長調為主,同時還有短調,在演唱中長調與短調結合,既具有喀爾喀民歌的特點,又具有本地域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長調民歌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族的歷史,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
喀爾喀最初為清朝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末時代,因為最初分布於哈拉哈河(又譯為喀爾喀河)而得名。喀爾喀人是蒙古民族中較大的一支,佔蒙古國居民的80%以上。喀爾喀蒙古語是蒙古國的官方語言,蒙古國90%的居民以及別處許多蒙古族也懂喀爾喀語。肅南縣境內的白銀蒙古族系喀爾喀蒙古人,白銀,蒙語意義為「富裕」,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族使用純粹的喀爾喀蒙古語,也能使用漢語,至今,他們依然保留著喀爾喀獨特的遊牧文化和民族風情,仍然保留著吃手抓肉、奶製品、喝白酒、唱民歌和跳蒙古舞的傳統。
百年前,喀爾喀蒙古族的一支因災荒與戰亂,從遙遠的漠北高原遷徙到了肅南縣的白銀鄉、阿右旗的阿朝蘇木及甘州區的平山湖鄉,他們勤勞善良、淳樸堅韌,用長調歌唱著這裡的山水、草原和駿馬,表達著對自然萬物獨特的情懷,歌頌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為「悠長的歌曲」,是相對於短調民歌而言的,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是蒙古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內容上常帶敘事性,絕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藍天、白雲、駿馬、駱駝、牛羊、江河、湖泊等,表達對草原景色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肅南蒙古族民歌,每一首歌曲背後都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首歌詞裡都有民族精神的縮影。牧歌、思鄉曲、讚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蒙古族長調民歌」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長調是一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族音樂的「活化石」。
肅南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如:《汗烏拉》「汗烏拉山上烏雲密布,神聖的寺廟裡佛燈閃爍,寺廟的鐘聲遙遠悠長,為這裡的人民祈福,為人民帶來吉祥。」又如:《夏日塔拉的琪琪格》「夏日塔拉的原野上開滿五彩的花,明媚的陽光格外耀眼,居住在一起的親人們哪,我怎麼忍心離開啊,青山上的石頭不會輕易移動,可憐的兒女要去他鄉了,思啊爸,念額吉,血肉同胞,心手相連,喇嘛保佑大家平安吉祥。」
肅南蒙古族民歌多為原生態的歌曲,對原生態歌曲傳承的把關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音調、唱法、內容都是關鍵,隨意的填詞、改音都是不允許的。除此之外,蒙古族民歌受地域和語言的限制,加之現代生活的衝擊,大部分已失傳,會唱歌的也大部分是老人,且單純靠師父帶徒弟,口傳心授才能代代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