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首肅南蒙古族民歌,唱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曠遠

2020-12-06 隴上非遺

原創:唐伊

肅南蒙古族和其他北方遊牧民族一樣,廣袤的草原環境和常年的馬背生活,孕育了他們粗獷、奔放的氣質和能歌善舞的生活習俗。唱歌是草原上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嬰兒在母親的襁褓裡就受到傳統民歌的薰陶,在生長過程中,歌聲始終伴隨左右,最尋常可見的民歌,是他們歡欣起舞時的語言,傳遞著深厚的民族情感。

肅南蒙古族民歌與我國其他蒙古族民歌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以長調為主,同時還有短調,在演唱中長調與短調結合,既具有喀爾喀民歌的特點,又具有本地域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長調民歌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族的歷史,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

喀爾喀最初為清朝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末時代,因為最初分布於哈拉哈河(又譯為喀爾喀河)而得名。喀爾喀人是蒙古民族中較大的一支,佔蒙古國居民的80%以上。喀爾喀蒙古語是蒙古國的官方語言,蒙古國90%的居民以及別處許多蒙古族也懂喀爾喀語。肅南縣境內的白銀蒙古族系喀爾喀蒙古人,白銀,蒙語意義為「富裕」,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族使用純粹的喀爾喀蒙古語,也能使用漢語,至今,他們依然保留著喀爾喀獨特的遊牧文化和民族風情,仍然保留著吃手抓肉、奶製品、喝白酒、唱民歌和跳蒙古舞的傳統。

百年前,喀爾喀蒙古族的一支因災荒與戰亂,從遙遠的漠北高原遷徙到了肅南縣的白銀鄉、阿右旗的阿朝蘇木及甘州區的平山湖鄉,他們勤勞善良、淳樸堅韌,用長調歌唱著這裡的山水、草原和駿馬,表達著對自然萬物獨特的情懷,歌頌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為「悠長的歌曲」,是相對於短調民歌而言的,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是蒙古民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以及陰山以北地區,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內容上常帶敘事性,絕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藍天、白雲、駿馬、駱駝、牛羊、江河、湖泊等,表達對草原景色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肅南蒙古族民歌,每一首歌曲背後都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首歌詞裡都有民族精神的縮影。牧歌、思鄉曲、讚歌等大多屬於長調,聞名的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牧歌》等。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蒙古族長調民歌」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作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長調是一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族音樂的「活化石」。

肅南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如:《汗烏拉》「汗烏拉山上烏雲密布,神聖的寺廟裡佛燈閃爍,寺廟的鐘聲遙遠悠長,為這裡的人民祈福,為人民帶來吉祥。」又如:《夏日塔拉的琪琪格》「夏日塔拉的原野上開滿五彩的花,明媚的陽光格外耀眼,居住在一起的親人們哪,我怎麼忍心離開啊,青山上的石頭不會輕易移動,可憐的兒女要去他鄉了,思啊爸,念額吉,血肉同胞,心手相連,喇嘛保佑大家平安吉祥。」

肅南蒙古族民歌多為原生態的歌曲,對原生態歌曲傳承的把關是一個嚴肅的問題,音調、唱法、內容都是關鍵,隨意的填詞、改音都是不允許的。除此之外,蒙古族民歌受地域和語言的限制,加之現代生活的衝擊,大部分已失傳,會唱歌的也大部分是老人,且單純靠師父帶徒弟,口傳心授才能代代保存下來。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作者是誰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每讀到最後兩句的時候,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茫茫草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的壯麗景色。說到這個《敕勒歌》的作者,史學界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是敕勒族人創作的民歌。公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於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後,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今河北臨漳縣的鄴城,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歡的大丞相府設在晉陽,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時間裡,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這塊土地上。
  • 朔州民歌《敕勒歌》及其藝術源流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下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一時軍心渙散。為重振軍心,高歡帶病設宴,面會諸將,並命部將斛律金即興高歌《敕勒歌》,將士懷舊,軍心稍振。由此,這首北朝民歌經過一代代人們的傳唱,成為民歌的精品,樂府的絕唱。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
  • 天蒼蒼野茫茫,亞洲獨特的草原之國,遼闊高遠的嚮往!
    天蒼蒼野茫茫,亞洲獨特的草原之國,遼闊高遠的嚮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個國家呢是烏蘭巴託。天蒼蒼野茫茫,亞洲獨特的草原之國,遼闊高遠的嚮往!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介紹的烏蘭巴託之旅,其實蒙古這個國家無非就是一個草原之國,然後呢,在這裡無非就是找一找成吉思汗類的歷史。而且呢,在這個國家旅行,就跟在其他的國家旅行的感覺特別的不一樣。但是相同的是這裡同樣有著大草原,同樣有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
  • 一直嚮往這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趕腳!
    一直嚮往這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趕腳。總想著能夠有一次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的感受。前期也在糾結著到底是去希拉穆仁草原呢還是去呼倫貝爾草原,最後還是果斷聽了前臺的意見希拉穆仁體驗項目較多,對於我們這種初到草原的人來說騎馬是最大的誘惑~雖然兩個多小時坐在馬背上屁股是真的很痛,但是痛並快樂著……嗯,希拉穆仁這個名字是不太好記,但是記住我們小石導遊說的稀稀拉拉木有人就行啦!
  • 歌曲欣賞:《鴻雁》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民歌,唱的讓人滴血心痛
    蒙古族民歌的音樂風格: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無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迴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
  • 天蒼蒼野茫茫……盛夏,這裡有內蒙古大草原最美的樣子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盛夏,這裡有內蒙古大草原最美的樣子
  • 來呼倫貝爾看大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我想到一句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看著眼前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我想大抵就是這樣的畫面了吧。藍藍的天空飄著潔白的雲朵,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抓到,頭頂是飄動的雲海,遼闊的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行駛在綠絲毯般的青青草地,隨處可見成群的牛羊,喝著山泉小溪水,吃著上蒼賜予的豐盛的青草,終於知道呼倫貝爾的牛羊肉為什麼這樣的美味了。
  • 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
    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 ——看《中國民歌大會》揭秘歌曲《鴻雁》的前世今生 娛樂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6日 10:29 A-A+ 節目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2組民歌傳承人用演唱的方式帶廣大觀眾走進了民歌--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世界。隨著節目的熱播,《康定情歌》、《趕集》、《烏蘇里船歌》、《鴻雁》這些大家曾經非常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畔響起,一時間在觀眾中掀起一股民歌熱潮。  作為一檔肩負著文化傳承責任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的創作初衷不僅是為了大家聽民歌、賞民歌,更為了讓大家懂民歌。
  • 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詩作賞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豔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類型,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 赤峰既有天蒼蒼野茫茫的粗曠,又有如夢如畫的神奇
    它是興隆窪文化發源地,因為8000年前就有興隆窪人在此生活的「華夏第一村」,而使中華文明震驚世界;它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它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龍見證了中國五千年的盛衰而成為「中華第一龍」;它是契丹遼王朝的首都,遼代王朝因為雄霸北方而與南宋並立齊名;它是清朝在北方的名城重鎮,氣勢恢宏的王府就是滿蒙和親聯盟、鞏固邊疆的見證;它是中國巴林石產地,世界唯一的巴林石資源讓赤峰成為中國寶玉石基地;它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既有天蒼蒼野茫茫的粗曠
  • 蒙古族民歌 唱響服貿會
    懷特烏勒斯 攝9月6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來自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的演員正在為觀眾演唱蒙古族民歌
  • 【長城史話】北朝民歌《敕勒歌》賞析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註:陰山,即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綿亙內蒙古南部。譯文:富饒的陰山下一馬平川,是我們敕勒人可愛的家鄉。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罩著無邊原野的四方。蒼青的天宇高遠又深邃,綠色的草原遼闊而安詳。一陣陣和風吹來草彎腰,一群群牛羊閃閃肥又壯。
  • 「十一去哪玩」天蒼蒼野茫茫,十一一起去看牛羊
    1.錫林郭勒大草原 天蒼蒼野茫茫
  • 民歌唱出別樣風情 胡夏感慨夢想實現太快
    近日,2010年南寧國際民歌節剛剛落下帷幕。盛大的場面與精彩的演出使得此次民歌節相比往年再創精彩之最。觀看過這次民歌節的人們尚感盛宴餘溫猶在,更何況是榮登舞臺的南寧仔胡夏。挑戰民歌新唱不但突破了胡夏身為流行歌手的局限,還為本土民歌注入了現代的元素。
  • 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人是怎麼消失的?
    文/陳二虎【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高車,現在叫勒勒車)(二)丁零人的遷徙《北史》中記載「其人好引聲民歌」,「男女無大小,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為樂這是遊牧民族的傳統,今日之蒙古族亦能歌善舞,無師自通。流行最廣的是一首叫敕勒歌的民歌,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稱丁零為敕勒,又叫鐵勒。當年魏太武帝出徵,路經漠南,聽說丁零「人多甚眾」因徵之,於是,丁零諸部「降者數十萬落(落,是戶的意思),獲牛馬亦百餘萬,皆徙之漠南千裡之地」,可見丁零人的部族十分龐大,人口眾多。
  • 南北朝時期的一場戰爭讓一首草原民歌流傳至今
    七月盛夏,正是鶯飛草長的時節,遠看草原是一片綠色,但走近一看卻是稀拉拉的只有寸把長的草苗,連泥土都蓋不住,更不要說藏得住牛羊了,真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只剩下「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依舊。這樣的生態環境讓我們感到有些失望和疑惑,牧民說這幾年草原乾旱,沙化嚴重,草場是一年不如一年,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也許只有在詩句裡去尋覓了。
  •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 「十一去哪玩」天蒼蒼野茫茫,十一一起去看牛羊~
    錫林郭勒大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錫林郭勒大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中部,草原面積17.96萬平方公裡,優良牧草佔草群的50%, 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夏天是錫林郭勒大草原最美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