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

2020-12-16 央視網

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

——看《中國民歌大會》揭秘歌曲《鴻雁》的前世今生

娛樂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10月06日 10:29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目前,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綜藝頻道聯手打造的大型文化類節目《中國民歌大會》正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節目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2組民歌傳承人用演唱的方式帶廣大觀眾走進了民歌--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世界。隨著節目的熱播,《康定情歌》、《趕集》、《烏蘇里船歌》、《鴻雁》這些大家曾經非常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畔響起,一時間在觀眾中掀起一股民歌熱潮。

  作為一檔肩負著文化傳承責任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的創作初衷不僅是為了大家聽民歌、賞民歌,更為了讓大家懂民歌。因此,節目中除了有民歌傳承人為大家演唱經典民歌曲目,由央視綜藝頻道當家主持人組成的採風團隊還將深入少數民族聚集地,為大家挖掘民歌的根源及背後的故事。節目現場,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人組成的嘉賓點評團還會為大家科普民俗文化知識,讓觀眾全方位的了解民歌的「前世」和「今生」。

  據《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選曲過程中,觀眾熟悉度、接受度較高的歌曲一直是他們的首選。作為一首傳唱度極高的蒙古族民歌,《鴻雁》也在一開始就被《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列為了必選曲目之一。「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鴻雁》用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生動質樸的歌詞將內蒙草原獨有遼闊為大家勾勒了出來。結尾處歌詞「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更是將前面的百轉千回、惆悵憂傷化為此刻手中的一杯烈酒,何其悲壯、豪邁,讓聽者無法不為之動容。

  鴻嘎魯,這一聽起來有些許陌生的蒙語詞便是歌曲《鴻雁》的前身。為了幫助廣大觀眾了解《鴻雁》的「前世」,央視綜藝頻道主持人尼格買提特地來到了位於內蒙古的烏特拉中旗--《鴻雁》的誕生地。蒙語「鴻嘎魯」翻譯成漢語譯為「白天鵝」。在當地,關於鴻嘎魯的傳說有很多,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說《鴻嘎魯》原本是烏拉特敬酒歌曲,距今有360年的歷史,一般是在出徵前夜,小夥子唱給父母、情人的歌曲;另一種則是說《鴻嘎魯》講述的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鴻嘎魯和她心愛的小夥子前後犧牲在了保衛家國的戰場上。

  眾多周知,許多現代人口口相傳的歌曲中都有民歌的元素,或是由民歌改編而來。為了加深少數民族民歌和廣大觀眾之間的聯繫,將節目打造成溝通民歌文化和觀眾內心的橋梁,節目組特意選擇將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和它們原本出自的山歌小調在同一舞臺上呈現。兩首歌曲「同臺競技」,民歌的歷史和淵源也通過這種方式更加深入觀眾內心。以歌曲《鴻雁》為例,節目組就特別安排由來自內蒙的原生態民歌歌手在舞臺上同時演唱《鴻嘎魯》和《鴻雁》兩首歌曲,讓觀眾在對比中感受民歌的變遷,領略民歌之美。

  此次,來到《中國民歌大會》的舞臺上演唱《鴻嘎魯》和《鴻雁》的是來自內蒙的奈熱樂隊。節目中,他們用古老遊牧民族傳承下來的樂器聲線為觀眾完美詮釋了《鴻雁》的「前世」和「今生」。據了解,最開始這隻原生態樂隊只有主唱恩和、恩和的髮小(馬頭琴手)和另外一個好朋友三人組成。樂隊在從最初的三人發展到後來的八人團隊這一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最困難時,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僅有1000元。而正是出於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讓這八個人在幾經波折後還是走在了一起,正如主唱恩和說的那樣:「我們有傳承民族文化的義務。」 

  細品後人們不難發現,不論是《鴻雁》還是其他蒙古族民歌,歌曲中似乎都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在現場的點評環節,著名的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也對此做了解釋,他提到因為那個地方天高地闊,人煙稀少,所以當地所有的歌曲都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截止至目前,《中國民歌大會》已播出過半,精彩絕倫的民歌表演、樸素動人的民歌故事讓這個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重任的節目在播出後便驚豔八方,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中,節目還將為大家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歌曲欣賞:《鴻雁》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民歌,唱的讓人滴血心痛
    《鴻雁》是一首淵遠流傳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曾作為熱播劇《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詞並製作。蒙古族民歌的音樂風格: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無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迴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
  • 《鴻雁》原唱呼斯楞對話田歌 坦言歌比人有名
    呼斯楞做客《光榮綻放》  搜狐娛樂訊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一曲《鴻雁》帶著它濃厚的情感成為了幾乎人人哼唱的蒙古族民歌每當這時,一位自稱「歌紅人不紅」的蒙古族漢子總是穿梭在充滿《鴻雁》旋律的人群中,這位從草原牧區走來的歌者就是《鴻雁》的首唱者呼斯楞。  《鴻雁》從哪裡來  歌曲《鴻雁》的旋律早已膾炙人口,但殊不知的是這首歌已經在內蒙古草原上流傳了近三百年。
  • 一首首肅南蒙古族民歌,唱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曠遠
    唱歌是草原上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嬰兒在母親的襁褓裡就受到傳統民歌的薰陶,在生長過程中,歌聲始終伴隨左右,最尋常可見的民歌,是他們歡欣起舞時的語言,傳遞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肅南蒙古族民歌與我國其他蒙古族民歌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以長調為主,同時還有短調,在演唱中長調與短調結合,既具有喀爾喀民歌的特點,又具有本地域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
  • 蒙古族民歌 唱響服貿會
    懷特烏勒斯 攝9月6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來自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的演員正在為觀眾演唱蒙古族民歌
  • 蒙古族青年演員烏日根主演電視劇《鴻雁》今年央視播出
    他在劇中扮演的是一位英俊帥氣、儒雅、出身上層家庭的蒙古族青年,一名國軍軍官、軍統特務,但是他是個有血性並且非常有素養帥氣的愛國職業軍人,他不懼任何阻擾,堅定自己的抗戰信念,為了中華大地不受外來侵犯,保護蒙古族人民的利益,一腔熱血灑向內蒙古烏拉特草原,最後驅逐倭寇,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 塔拉吉斯攜內蒙歌手呼斯楞《鴻雁》亮相央視2018星光嘉年華春晚
    近日, 原生態歌手塔拉吉斯攜內蒙歌手呼斯楞(鴻雁的原唱)亮相央視2018星光嘉年華星光大道春節特別節目,據悉此次晚會將會在大年初一在央視一套、三套播出,給大家奉獻春節音樂大餐。著名歌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塔拉吉斯在現場與內蒙歌手呼斯楞用原生態的方式演唱歌曲《鴻雁》,受到了現場嘉賓觀眾們的熱烈掌聲。歌曲《鴻雁》是烏拉特民歌,著名詞作人呂燕衛先生作詞、音樂大師張宏光編曲,呼斯楞原唱。
  • 摩登兄弟翻唱鴻雁在哪可以聽 鴻雁原唱是誰
    唱了粵語、閩南語、英語、再到這首給內蒙古朋友的「鴻雁」,即使都不擅長,也希望能照顧到五湖四海的各位朋友,寧哥就是這麼貼心。  摩登兄弟翻唱鴻雁試聽地址:愛奇藝 http://www.i/w_19rt7b070d.html  《鴻雁》是一首極富民族特色、非常優美動聽的歌曲,令人陶醉其中……這首歌著似簡單,其實難度很大,慢歌的聲音控制,氣息的支撐,對每位歌者都是一種考驗。  鴻雁原唱是誰  《鴻雁》(漢語版)——呼斯楞版權作品、代表作。
  • 國家藝術基金作品《鴻雁》、《源》亮相第四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
    音樂學院200餘名師生的演出團隊結合自然、歷史、人文及自身特色編排了大提琴獨奏曲《鴻雁》、歌曲《源》等十餘首演出曲目,中外兼備,雅俗共賞,把最精彩的表演奉獻給沈城市民,為沈城市民奉上一場文化盛宴。大提琴獨奏曲《鴻雁》、歌曲《源》是本次音樂會的主打曲目,是瀋陽師範大學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小型舞臺藝術作品資助項目。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是由國家設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
  • 《鴻雁》:王晰的這首歌堪稱經典!是發燒音樂設計中的典型歌曲!
    喜歡王晰的音樂不止翻唱作品《烏蘇里船歌》,《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重來》,還有另一首闊別已久但仍稱得上是經典的歌曲《鴻雁》。歌曲《鴻雁》是電視劇《東歸英雄傳》的插曲,原創作者是額爾古納樂隊,是一首淵遠流傳的烏拉特民歌,歌曲渾厚悠揚,在蒙古語的歌唱下,質樸乾淨,充滿了蒙古族的音樂特色,在寄託對家鄉思念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男子的鐵血柔情。
  • 不僅參與音樂教育和治療 AI還能創作蒙古族民歌
    劉奡智說,近期他們與四川音樂學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AI算法工程師將會面向全國研究生,大範圍開設AI音樂課程與講座;此外,在智能音樂創作的項目方面,也涉及多種音樂風格的自動創作研究,其中包括中國民歌的搜集、整理與AI創作。2018年,平安科技與中央民族大學合作建立人工智慧音樂聯合實驗室,進行民歌的數據收集與積累。
  • 地區文化 | 「昭烏達民歌專場演唱會」暨首屆「昭烏達民歌學術論壇...
    ,豐富多元、特點鮮明,是蒙古族傳統民歌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促進昭烏達民歌的傳承與傳播。在草原音樂周期間,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內蒙古昭烏達民歌學會籌備委員會、內蒙古曲歌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昭烏達民歌專場演唱會」和「昭烏達民歌學術論壇」在呼和浩特圓滿舉辦。
  • 蒙古民族的天籟之音——蒙古民歌
    1.蒙古族音樂的構成蒙古族音樂因為地理分布和歷史文化演進的不同影響,有著複雜的構成,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等四個部分2.蒙古族民歌分類>蒙古族民歌的分類有多種,按照聲部劃分,可以劃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
  • 草原上的格桑花與民歌更配哦
    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被稱為民歌的海洋。其民歌數量浩如煙海,流傳廣泛。其中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是最多也是最為精彩的部分。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在音樂結構、音調特徵、節奏類型以及調式關係無不體現著其獨具特色的藝術美。
  • 蒙古族潮爾道走進中國音樂學院
    近日,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新山歌社——蒙古族潮爾道專場」,由博士生導師張天彤擔任指導教師,特邀蒙古族長調國家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內蒙古藝術學院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導師扎格達蘇榮作為嘉賓,帶領現場的同學們領略蒙古族長調,講述蒙古族潮爾道的發聲奧秘。
  • 「東北雁王」和他的鴻雁:積極推廣雁鴨養殖項目
    中新社白城8月12日電 題:「東北雁王」和他的鴻雁  中新社記者 李彥國  「現在的向海溼地是我印象當中最好的。」以養雁為生,已經在向海居住了20年的崔本君說。  在中國古代,「鴻雁可傳書」,而東北漢子崔本君所飼養的鴻雁,則把他的名字傳向了海內外。
  •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曲調平和流暢 節奏平穩均勻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產生並流傳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形成於17世紀。蒙古短調民歌是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歌詞多以重疊復沓,運用「比興、對仗、誇張」等手法,詞淺意深,回味無窮。這種特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奠定了阜蒙大地產生蒙古族短調民歌的基礎。清朝中、晚期起,民間湧現的大批職業和半職業說唱藝人,身背四胡、走村串戶,到處演唱,把短調民歌帶到各個角落,還隨時把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編成新的短調民歌進行演唱。如19世紀初的旦森尼瑪、烏日土吉樂圖;20世紀初的佟德林、圖古樂;21世紀初活躍於民間的馬國寶、楊鐵龍、吳海峰等。
  • 科爾沁夫參加央視《民歌中國》 《天邊》徵服全場
    2017年11月5日,著名的蒙古族青年歌手科爾沁夫應邀參加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節目錄製,他猶如草原天籟般的歌聲,迅速徵服全場,贏得掌聲與讚美。現場,科爾沁夫用歌聲告訴歌迷和聽友,埋藏在他內心深處的音樂故事。
  • 「杭哈民歌」你聽過嗎?《楊蓋補隆》
    天上的風蒙古民歌演唱:音和思琴樂團 蒙古族著名歌手孟根其其格,其音色渾厚醇美,音域寬闊,從藝二十多年來,孟根其其格參加了國內外各類專業音樂比賽,獲得了眾多最高榮譽獎項,她是最早把蒙古族流行歌曲帶到央視青歌賽,同時也是第一個在青歌賽上獲得殊榮的蒙古族流行歌手。
  • 「鴻雁」為何從古至今都受寵,從戰國直到今日都流傳著它的故事
    在位於呼和浩特的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內,展有鴻雁的標本,鴻雁全身灰褐色,並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鳥兒,身上沒有鮮豔的羽毛,長相也像極了鴨子。這種鳥兒以前經常在內蒙古的烏梁素海、哈素海等地棲息,它喜歡生活在湖泊、沼澤邊,喜歡開闊的平原、草地,而內蒙古的地形尤其符合鴻雁的棲息選擇,內蒙古人非常喜愛鴻雁,因此,就有了《鴻雁》這首耳熟能詳想的草原民歌,而內蒙古人在各大表演節目中,每每必要唱一唱《鴻雁》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