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的天籟之音——蒙古民歌

2020-12-16 小小李的文化塘

大家好啊,我是小編小小李,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喲,同時,關注小編,了解更多民族文化。蒙古族向來有「音樂民族」的稱號,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而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特性極其外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看看蒙古族的音樂文化啦!

1.蒙古族音樂的構成蒙古族音樂因為地理分布和歷史文化演進的不同影響,有著複雜的構成,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等四個部分

2.蒙古族民歌分類蒙古族民歌的分類有多種,按照聲部劃分,可以劃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從內容上來劃分,可以分為傳統儀式民歌,讚歌,婚禮歌,日常生活歌和近現代產生的長篇敘事歌等五大類。從曲調上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蒙古族民歌一般以高亢而嘹亮者為多,也有低回婉轉的抒情旋律,啟口有韻尾聲悠揚寬廣的長調,在草原最為流行。

短調與長調相對而言,它分為抒情短調和敘事民歌兩大類,抒情短調民歌流行於整個內蒙古地區,而敘事民歌主要流行在東蒙古科爾沁、東土默特、喀喇沁一帶,是一種富有說唱性的長篇敘事民歌。此外,還有多人演唱雙聲部的潮林道和一人演唱雙聲部的呼麥兩種。

3.蒙古民歌的特點 蒙古族歌曲的特點,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合奏樂器是兩弦胡琴、四弦胡琴、簫等。優美的民歌體裁有長、短調之分。長調腔長詞少,悠揚嘹亮,流傳於牧區;短調則節奏規則,節拍固定,多流傳於半農半牧區。

4.蒙古民歌的內容蒙古族民歌的內容很豐富,大自然的美麗、勞動生產的歡樂、故鄉的情思、慈母的恩情、男女間的愛情、婚禮的喜悅、美好生活祝願、英雄人物的業績等,都有在歌聲中得到反映,祝酒歌和讚歌在蒙古民歌中佔有重要地位。

5.蒙古族敘事民歌代表作-《嘎達梅林》科爾沁敘事民歌《嘎達梅林》中的主人公嘎達梅林,本名那達密達,漢名孟青山,「嘎達」是「最小」的意思,用作暱稱,「梅林」是清代武官職名。1892年,嘎達梅林生於當時的哲裡木盟達爾罕王旗(現科爾沁左翼中旗)。他讀過私塾,精通蒙古文,略通漢文,任梅林之職。

1924年,他與貴族出身的牡丹結為夫妻,生有一女。當時,東北奉天主政者不顧蒙古族人民的反對,大肆出售科爾沁左翼中旗草原,開荒耕種,使得蒙古族民眾失去生計,紛紛離家北遷。嘎達梅林等一批有志之士,多次進諫達爾罕王和奉天當局,規勸他們停止開墾草原,都未獲允許,統治者反而逮捕他們並要治罪。

於是,嘎達梅林妻牡丹,召集弟兄劫獄,救出嘎達梅林,並武裝起義,輾轉作戰於科爾沁、郭爾羅斯、扎魯特等地,有力地打擊了土地測量售賣工作,使得開墾時間再三地推遲,起義軍也因此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人數曾超過1000。奉天當局不得不派遣東北軍進行鎮壓。1931年嘎達梅林在烏力吉木倫河洪古爾敖包渡口英勇犧牲,起義失敗。

歌頌他英雄事跡的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產生,講述了這一歷史事件,在民眾當中廣為流傳。新中國誕生後,《嘎達梅林》從科爾沁草原唱到了全國,成為中華大地大江南北人人皆知的蒙古族民歌代表作。 1956年,我國著名女作曲家辛滬光根據這首民歌,創作出她的成名作《嘎達梅林交響詩》,成為中國交響音樂的傳世佳作。2008年由嘎達梅林的家鄉科爾沁左翼中旗申報的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在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在蒙古族的發展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構成了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好啦,小編今天就講到這裡啦!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喲! 我是小編小小李,我們下次再見啦!

相關焦點

  • 長調民歌:蒙古民族靈魂的歌音
    【入選理由】   蒙古族長調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與草原、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 天籟之音|蒙古音樂《遙遠的媽媽》純淨而空靈,卻被憂傷瀰漫
    感謝@SDH推薦這首《遙遠的媽媽》由蒙古族歌手哈琳演唱,民族的聲音總是這樣輕易的就能打動我,遙遠的家鄉,遙遠的媽媽。雖然一句歌詞不懂,但這傷感的旋律總讓人感慨萬千,腦海中不斷閃現著一幕幕漸行漸遠的畫面。
  • ...傳承長調非遺文化 ——甘州區舉辦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
    聆聽草原天籟之音 傳承長調非遺文化——甘州區舉辦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  寧靜而美好的戈壁,從遠處飄搖傳來老人吟唱的長調,有些沙啞的聲音透出歲月的蒼涼,時而婉轉
  • 草原上的天籟之音——蒙古族呼麥
    那就是內蒙古的「天籟之音」——呼麥。相信很多人跟小編一樣好奇,呼麥究竟是怎樣發音的?又是怎樣唱出如此多種多樣的調子?那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複音唱法潮爾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
  • 這響徹在昭烏達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點擊播放音樂伴隨著一曲如詩如畫、優美抒情的《牧歌》,讓我們一起走進昭烏達蒙古族長調民歌的世界……在中華民族的民歌寶庫中,有一種蒙古語稱之為"烏日圖道"的民歌,意即"長歌",國家音樂界規範化的定名為"蒙古族長調民歌"。
  • 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活動公告
    為豐富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加快民族地區文化交流,挖掘民間藝術人才,推進蒙古族原生態民歌進一步發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特舉辦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
  •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 烏英嘎《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2018全新專輯正式發行
    9月11日,蒙古族青年歌唱家、草原天籟烏英嘎個人第三張專輯《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正式發行。純正蒙古民族草原歌曲專輯推介來自八千裡遼闊草原,源自八百年滄桑歷史。蒙古族人獨特的民族性格,無論是豪邁與柔情,堅毅與奔放,歡喜與悲傷都在歲月的長河裡沉澱為一種文化形態,這就是無與倫比的蒙古族草原歌曲。
  • 內蒙古無伴奏合唱團在倫敦演繹草原天籟
    內蒙古無伴奏合唱團在倫敦演繹草原天籟 2008年11月09日 1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倫敦十一月八日電(記者 李鵬)「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八日晚的倫敦卡杜甘音樂廳(Cadogan Hall)內迴蕩起天籟般的蒙古族歌聲
  • 尋找天籟之音計劃啟動,原生態音樂人向世界發聲
    除了原生態音樂人外,東風日產天籟也在為保護原生態的天籟之音而努力。9月6日,東風日產天籟在浙江雲上草原景區舉辦了「縱享天籟人生——雲上天籟音樂會」,邀請樸樹、莫西子詩、葉蓓、圖利古爾·剛子、蔣明五位音樂人,展現至純至真的原生態音樂和民謠音樂。
  • 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母親河
    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母親河在內蒙古草原東部,有一條靜靜流淌的河,它被蒙古民族視為母親河。這條河流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蜿蜒向東970公裡,流至呼倫貝爾的最東北角,與從俄羅斯來的石勒喀河匯合之後繼續向東,形成著名的大河——黑龍江。我們所說的這條靜靜的河流,唐代稱「望建河」,元代稱「也裡古納河」,明代則稱其為「阿魯那麼連」。
  • [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無論是放牧還是勞作,閒暇之餘,牧民們都會哼唱起那悠揚的天籟之音 。在這片廣闊的草原上,誕生了像一代歌王哈扎布這樣的蒙古長調演唱大師。    記者:長調用蒙語說是「烏爾汀道」,「烏爾汀」是長久永恆的意思,「道」是歌的意思,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在歌王的故鄉,悠揚純粹的長調隨處都可以聽到。
  • 蒙古音樂地圖計劃:如何面對外界錯位的蒙古文化想像?
    「一些外族人來到蒙地,往往很渴望看到穿著傳統袍子住在冰天雪地裡的蒙古包裡,仿佛不唱民歌不表現粗野就難以稱得上『遊牧人』。」作家和樂評人敖登託雅這樣說。「蒙古音樂地圖」正是她去年獨立發起的、關於蒙地音樂傳統與現代的一次漫長探尋計劃,試圖使蒙古文化和音樂的面目更加清晰。幾年前為雜誌做自由撰稿人的時候,敖登託雅就曾想過為蒙古獨立樂隊做一次集中的採訪和展示。
  • 阿吉太組合2016電影人春晚 天籟之音唱響民族風
    日前,被譽為內地最具實力民族流行演唱組合、中國原生態音樂倡導者的阿吉太組合應邀出席2016第二屆中國電影人春節聯歡晚會,在北京星光影視園的歡會上,大腕雲集,堪比春晚。阿吉太組合憑藉其強大的氣場,用天籟之音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了清新的民族風味,博得現場的一陣陣喝彩。    「阿吉太」組合由藏族姑娘西曼、蒙古族的薩琪拉、彝族的吉子古且三位不同民族的成員組成。
  • 蒙古包:遊牧民族流動的家
    傳播草原文明的符號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富於想像力的遊牧民族把天空大膽地比作自己居所——穹廬。在遊牧民族無盡的遷徙中,穹廬這種特殊建築與草原結下了難捨之緣。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已經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 蒙古帝國:遊牧民族建立的最大帝國
    (蒙古人的戰略武器,蒙古馬。)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的亞歐大陸,歐亞草原區就是遊牧民族的高速通道。 蒙古人靠三大武器徵服亞歐大陸:蒙古馬(吃苦耐勞,優良的戰略機動)+弓箭(遠程攻擊。)+蒙古騎兵(草原之子。)
  • 蒙古包——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 色楞格河,蒙古的母親河,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
    穿越歷史的時空,從蒙古歷史再往上追溯幾千年,色楞格河都無愧於北方遊牧民族搖籃的稱號。到了秦末漢初之際,匈奴的一代天驕冒頓單于東滅東胡,西敗月氏,向南佔領河南地(今天河套平原),向北收降丁零、堅昆等部,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遊牧帝國,至此,北方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由於匈奴的騎兵很強大,漢初不得不以和親政策示弱於匈奴。
  • 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蒙古馬》首演:傳承弘揚蒙古馬精神
    奧藍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25日電 (奧藍)24日晚,原創民族管弦樂作品《蒙古馬》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首演。約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後,場內掌聲久久不停。圖為演出結束後,《蒙古馬》主創人員登臺,與演職人員一道謝幕。
  • 民族罪人徐樹錚:表面上他收復了外蒙古,實際讓中國失去了外蒙古
    西北籌邊 有人說徐樹錚是國民軍閥的第一才子,有當代「班超」的美譽,卻也不乏有人說徐樹錚是民族罪人。因為在表面上看來徐樹錚為中國收復了外蒙古,可實際中卻也讓中國失去了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