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小編小小李,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喲,同時,關注小編,了解更多民族文化。蒙古族向來有「音樂民族」的稱號,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而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特性極其外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看看蒙古族的音樂文化啦!
1.蒙古族音樂的構成蒙古族音樂因為地理分布和歷史文化演進的不同影響,有著複雜的構成,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等四個部分
2.蒙古族民歌分類蒙古族民歌的分類有多種,按照聲部劃分,可以劃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從內容上來劃分,可以分為傳統儀式民歌,讚歌,婚禮歌,日常生活歌和近現代產生的長篇敘事歌等五大類。從曲調上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蒙古族民歌一般以高亢而嘹亮者為多,也有低回婉轉的抒情旋律,啟口有韻尾聲悠揚寬廣的長調,在草原最為流行。
短調與長調相對而言,它分為抒情短調和敘事民歌兩大類,抒情短調民歌流行於整個內蒙古地區,而敘事民歌主要流行在東蒙古科爾沁、東土默特、喀喇沁一帶,是一種富有說唱性的長篇敘事民歌。此外,還有多人演唱雙聲部的潮林道和一人演唱雙聲部的呼麥兩種。
3.蒙古民歌的特點 蒙古族歌曲的特點,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日、婚禮用的和合奏樂器是兩弦胡琴、四弦胡琴、簫等。優美的民歌體裁有長、短調之分。長調腔長詞少,悠揚嘹亮,流傳於牧區;短調則節奏規則,節拍固定,多流傳於半農半牧區。
4.蒙古民歌的內容蒙古族民歌的內容很豐富,大自然的美麗、勞動生產的歡樂、故鄉的情思、慈母的恩情、男女間的愛情、婚禮的喜悅、美好生活祝願、英雄人物的業績等,都有在歌聲中得到反映,祝酒歌和讚歌在蒙古民歌中佔有重要地位。
5.蒙古族敘事民歌代表作-《嘎達梅林》科爾沁敘事民歌《嘎達梅林》中的主人公嘎達梅林,本名那達密達,漢名孟青山,「嘎達」是「最小」的意思,用作暱稱,「梅林」是清代武官職名。1892年,嘎達梅林生於當時的哲裡木盟達爾罕王旗(現科爾沁左翼中旗)。他讀過私塾,精通蒙古文,略通漢文,任梅林之職。
1924年,他與貴族出身的牡丹結為夫妻,生有一女。當時,東北奉天主政者不顧蒙古族人民的反對,大肆出售科爾沁左翼中旗草原,開荒耕種,使得蒙古族民眾失去生計,紛紛離家北遷。嘎達梅林等一批有志之士,多次進諫達爾罕王和奉天當局,規勸他們停止開墾草原,都未獲允許,統治者反而逮捕他們並要治罪。
於是,嘎達梅林妻牡丹,召集弟兄劫獄,救出嘎達梅林,並武裝起義,輾轉作戰於科爾沁、郭爾羅斯、扎魯特等地,有力地打擊了土地測量售賣工作,使得開墾時間再三地推遲,起義軍也因此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人數曾超過1000。奉天當局不得不派遣東北軍進行鎮壓。1931年嘎達梅林在烏力吉木倫河洪古爾敖包渡口英勇犧牲,起義失敗。
歌頌他英雄事跡的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產生,講述了這一歷史事件,在民眾當中廣為流傳。新中國誕生後,《嘎達梅林》從科爾沁草原唱到了全國,成為中華大地大江南北人人皆知的蒙古族民歌代表作。 1956年,我國著名女作曲家辛滬光根據這首民歌,創作出她的成名作《嘎達梅林交響詩》,成為中國交響音樂的傳世佳作。2008年由嘎達梅林的家鄉科爾沁左翼中旗申報的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在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在蒙古族的發展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構成了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好啦,小編今天就講到這裡啦!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喲! 我是小編小小李,我們下次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