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音樂
伴隨著一曲如詩如畫、優美抒情的《牧歌》,讓我們一起走進昭烏達蒙古族長調民歌的世界……
在中華民族的民歌寶庫中,有一種蒙古語稱之為"烏日圖道"的民歌,意即"長歌",國家音樂界規範化的定名為"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5年,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昭烏達蒙古族長調非遺傳承人演唱會
巴林左旗的文化工作者李寶祥,對家鄉民歌的收集已持續近半個世紀(視頻來源:央視網)
昭烏達長調民歌的起源地是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交融地區,這裡的長調民歌風格古樸、剛健豪邁、高亢嘹亮,包含著遊牧民族的歷史和演變過程,它不僅僅是一種歌曲,更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草原詠嘆調"的稱號。
2017年,昭烏達長調民歌列入第五批赤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昭烏達長調民歌列入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永遠的牧歌"長調民歌大賽現場
昭烏達長調民歌從內容上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是讚歌,讚美草原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歌曲;
二是頌歌,歌唱偉大的英雄人物;
三是宴歌,多在喜宴酒會上唱的歌曲,感懷父母,讚美友誼;
四是思鄉曲,思念故鄉的歌曲,在昭烏達長調民歌中較常見;
五是婚禮歌,在婚禮儀式場合演唱的歌曲;
六是情歌,表達愛意,訴說情感的歌曲;
七是敘事歌曲。
這些豐富多樣的長調民歌寄託著草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飽含著深刻的情感,韻味悠長,回味無窮。
傳承人哈斯巴圖表演照
昭烏達長調民歌在赤峰傳唱廣泛,主要分布在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和敖漢旗、喀喇沁旗等牧區。經典曲目有以克什克騰旗《烏林達壩》、巴林草原《罕山錫裡》為代表讚美家鄉的民歌,以翁牛特旗《雲青馬》、巴林右旗《鐵青馬》《我的棗紅馬》和克什克騰旗《立鬃的青馬》《黑駿馬》為代表的贊馬歌等等。
昭烏達蒙古族長調民歌專場表演
昭烏達長調民歌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據不完全統計,昭烏達原創民歌有千餘首,其內容豐富、主題繁多,部分經典歌曲至今依然廣為傳唱,享譽國內外,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點擊播放音樂
天上的流星
心愛的雲青
你有一雙
冷峻的眼睛
風雪不停
遮住了夜空
駿馬的嘶鳴
衝破了大地黎明……
這首廣泛流傳在昭烏達草原上的歌曲《雲青馬》,是讚美家鄉駿馬的長調民歌,作為生活在昭烏達草原的你來講,是不是感到無比自豪。
昭烏達蒙古族長調民歌傳承譜系
第一代
阿拉坦格日樂
第二代
烏雲格日勒、呼其圖
第三代
白音查幹、烏雲花
第四代
哈斯巴圖、鮑莫德格、蓮花
傳承人蓮花演唱昭烏達長調
傳承人蓮花教授學生識譜
傳承人莫德格表演中
傳承人莫德格為學生演唱民歌
如今,流傳在昭烏達草原上的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歷史遺存的民間口頭傳承文化,還在繼續訴說著蒙古族人民遊牧文化的特色和特徵,同時也貫穿於蒙古民族的歷史和生活中。在此,小編呼籲大家一起好好保存這些天籟般的珍貴原生態草原文化遺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金威
來源:視覺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