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2020-12-26 央視網
[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30日 12:30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30分]>>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在內蒙草原上有一種聲音被傳唱了千年,它有著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蒙古族音樂靈魂的――長調。無論是放牧還是勞作,閒暇之餘,牧民們都會哼唱起那悠揚的天籟之音 。在這片廣闊的草原上,誕生了像一代歌王哈扎布這樣的蒙古長調演唱大師。

    記者:長調用蒙語說是「烏爾汀道」,「烏爾汀」是長久永恆的意思,「道」是歌的意思,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在歌王的故鄉,悠揚純粹的長調隨處都可以聽到。

    這個老人叫芒萊,他就是著名蒙古歌王哈扎布的外甥,在芒萊老人家,我們看到了很多歌王生前的照片。

    這個是我舅舅哈扎布,中間是我舅舅和胡松華,下面這個是我們大家在一起唱歌。

    長調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著和世界上其他民歌不同的結構,它沒有譜子,完全依靠口傳心授。 一般歌詞分上下兩句,絕大部分都是描寫藍天、牛羊、駿馬等草原所特有的景色。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顫音,演唱起來豪放不羈、揮灑自如。建國後,以哈扎布為代表的一批蒙古老藝術家,整理和挖掘出了幾十首長調古曲。

    芒萊:長調是流傳我們蒙古血液裡開來的東西。我知道的歌詞往下一點點傳下去,給小孩,這個蒙古歌曲不能讓它丟掉,讓它發展起來,發展到世世代代傳下去。

責編:肖金平

相關焦點

  • 去巴音布魯克草原聽長調牧歌
    參賽的選手每一位都是盛裝登臺,成為草原上最靚麗的焦點。長調歌手們亮開嗓子,仿佛就置身於無垠的大草原中,看到蔚藍的天空、成群的牛羊、奔馳的駿馬、自由的牧人。馬背民族熱誠的情感發為心聲,化作天籟,那蒼茫質樸、高亢悠遠的韻調,歌唱故鄉、草原、駿馬、愛情以及父母養育之恩……每一首長調牧歌,都是一曲美好的詩篇,一個溫情的畫卷,一次靈魂的訴說。
  • 到草原聽一聽蒙古族長調,讓心和靈魂隨著歌聲在草原的曠野中飛翔
    被稱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的蒙古長調 也許可以給你答案長調&自然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族長調的蒙古語稱蒙古族長調產生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勞動中,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和遊牧文化特徵的演唱形式,通過草原人特有的語言以及悠揚的旋律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 這響徹在昭烏達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 烏英嘎《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2018全新專輯正式發行
    9月11日,蒙古族青年歌唱家、草原天籟烏英嘎個人第三張專輯《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正式發行。其中新專輯《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主打歌曲之一《永遠的長調》由著名詞作家高山作詞,曲作家新吉樂圖作曲。今日,官方同時發布了《永遠的長調》的MV。
  • 內蒙古無伴奏合唱團在倫敦演繹草原天籟
    內蒙古無伴奏合唱團在倫敦演繹草原天籟 2008年11月09日 1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風吹綠草遍地花……」八日晚的倫敦卡杜甘音樂廳(Cadogan Hall)內迴蕩起天籟般的蒙古族歌聲——來自中國內蒙古的無伴奏合唱團首次在英國演出。
  • 草原天籟烏英嘎與歌劇王子王凱聯袂推出時代新歌《尋夢》
    來源:中國陸軍微信公眾號烏英嘎烏英嘎,蒙古族青年歌唱家,中國首位長調民歌碩士研究生,蒙古族長調民歌新聲代領軍人物,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協會理事,現任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獨唱演員。她音質清澈純美,富於變化,涵渾大氣,靈秀韻致,極具張力與穿透力,極富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被專家、觀眾譽為「草原天籟之音」。
  • 中國留學生都蘭在蒙古國的六年「長調」之路
    新華網烏蘭巴託6月5日電(記者 石永春)從內蒙古大草原來到蒙古國求學,專攻蒙古長調,讀完4年本科又讀兩年研究生,在漫漫「長調」路上走過了6個春秋,中國留學生都蘭5日畢業了,並在烏蘭巴託舉行畢業演唱晚會暨首張CD《祈福之韻》發行儀式。  都蘭自幼聰明好學,喜歡唱歌。
  • 草原天籟
    黃凱松專程去了一次內蒙古大草原,開始學習蒙古語、呼麥和馬頭琴。「呼麥、長調、短調、馬頭琴、冒頓潮爾、託布秀爾……這些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和唱法,都深深吸引著我。馬頭琴曲《回想曲》《萬馬奔騰》,呼麥《滿都拉汗贊》《聖山》等都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草原音樂裡有對自然的崇敬、對生命的讚美,有遼闊和自由,可以讓我的思緒飛到雲端。」黃凱松說。
  • ...傳承長調非遺文化 ——甘州區舉辦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
    聆聽草原天籟之音 傳承長調非遺文化——甘州區舉辦平山湖2018喀爾喀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  寧靜而美好的戈壁,從遠處飄搖傳來老人吟唱的長調,有些沙啞的聲音透出歲月的蒼涼,時而婉轉
  • 喀爾喀蒙古族37名長調民歌愛好者用音律傳承非遺文化
  • 草原天籟_正北方網
    黃凱松專程去了一次內蒙古大草原,開始學習蒙古語、呼麥和馬頭琴。「呼麥、長調、短調、馬頭琴、冒頓潮爾、託布秀爾……這些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和唱法,都深深吸引著我。馬頭琴曲《回想曲》《萬馬奔騰》,呼麥《滿都拉汗贊》《聖山》等都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草原音樂裡有對自然的崇敬、對生命的讚美,有遼闊和自由,可以讓我的思緒飛到雲端。」黃凱松說。
  • 愛上內蒙古丨草原天籟
    黃凱松從此愛上了草原音樂。黃凱松專程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學習蒙古語、呼麥和馬頭琴。「呼麥、長調、短調、馬頭琴、冒頓潮爾、託布秀爾……這些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和唱法,都深深吸引著我。馬頭琴曲《回想曲》《萬馬奔騰》,呼麥《滿都拉汗贊》《聖山》等都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草原音樂裡有對自然的崇敬、對生命的讚美,有遼闊和自由,可以讓我的思緒飛到雲端。」黃凱松說。
  • 草原上的天籟之音——蒙古族呼麥
    那就是內蒙古的「天籟之音」——呼麥。相信很多人跟小編一樣好奇,呼麥究竟是怎樣發音的?又是怎樣唱出如此多種多樣的調子?那就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複音唱法潮爾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
  • 「夜讀」紅柳、長調和遠方
    那片紅柳生長在都蘭縣宗加鎮的艾斯力金草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海蒙古長調音樂」的傳承人、蒙古族歌手國衛的家門口。國衛和他的家人還為其中一棵在曠野中單獨生長的紅柳取名「長調」。那天,一到國衛家,我們就仿佛進入了色彩的幻境。
  • 長調民歌:蒙古民族靈魂的歌音
    【入選理由】   蒙古族長調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與草原、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 暮色中,草原和天空一樣遼闊,故鄉放牧的長調悠揚
    圖/尼瑪文/孫英傑【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暮色漸漸濃了鄉愁,長生天從指縫裡露出絲絲金色,宛如母親的,灑滿了草原,如盛開的金色蓮花,神秘高貴。馬群從天際而來,鼻息劃破溼潤的空氣,鬢髮與草葉一起搖擺,蹄音回落,激昂的長調四處流淌,草原安詳而陶醉。天空下的草原和天空一樣遼闊,馬群奔跑時的煙霧回到出生的地方,在神的懷裡呢喃細語,打探人世的深淺與悲歡,透露牧人的生機。
  • "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 唱響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網6月20日訊 近日,由自治區旅遊局主辦、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協辦的「『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於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舉辦。本次音樂會從現場布置、參與演出歌手到節目安排,充分尊重了草原原始本色,力求最大限度還原草原原生態的自然魅力。
  • 歌手樸樹在安吉雲上草原唱響「天籟樂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段現場送給樸樹的歌迷們(張卉攝@東風日產)樸樹加盟 頂級音樂人| 聯手詮釋「天籟之音」 |(張卉攝@東風日產)從《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樸樹創作的一首首樸實而治癒人心的歌,不僅是青春的烙印,更是許多人心中當之無愧的「天籟之音」。
  • 7月24日晚 相約草原聽天籟
    星光大道月冠軍食全十美組合、前現代馬頭琴樂團「東方神駿」馬頭琴長調演員孟和巴音以及包頭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歌手高暢等一眾本土明星將聯袂登臺,奉獻一臺盡顯草原音樂魔力的精彩演出。7月26日晚,由包頭愛樂樂團帶來的「薩白情之夜」交響音樂演唱會也將在賽汗塔拉西門廣場激情上演,同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