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會讓人感到愉悅
那麼與自然共鳴是否會觸碰靈魂?
被稱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的
蒙古長調 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長調&自然
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的蒙古語稱「烏日汀哆」,「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因此長調有長歌的意思。
蒙古族長調產生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勞動中,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和遊牧文化特徵的演唱形式,通過草原人特有的語言以及悠揚的旋律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可能是受到草原恢弘開闊的氣勢的影響,蒙古族長調更加高亢悠遠、宜於敘事;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雖然有些字少腔長,但是在歌詞中透過描寫草原的自然風景及生靈萬物等,抒發了極為豐富充沛的情感。
無論是站在草原上深情歌唱者,還是不由駐足的聆聽者,仿佛都與這片草原天地之間產生了共鳴,每次吟唱或是傾聽都會為這樣有感而發的情感而動容、落淚。
長調&祝福
融入蒙古族血液裡的情懷
聽一首蒙古族長調仿佛是對心靈的一次洗滌,這是因為在長調中無時無刻都在體現一種愛,這種愛如同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一樣,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蒙古族長調在草原上飄揚的有多遠,這樣的愛就有多恆久。在錫林郭勒蒙古長調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小孩童,人人都能吟唱長調。當然,節日慶典、喬遷新居、家庭聚會、新生命的降生,都能聽見長調,悠揚的歌聲中全是對於自然、生命的熱愛之情。
從長調的歌曲中,讚美草原土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鮮花怒放時,我們聽見了淳樸的情;歌頌父母恩情、長者訓導、兄弟情義時,我們聽見了感恩的情。
在綿綿的情感和潺潺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性格粗獷豪放中情感細膩、善良多憂的一面,感受到遊牧民族對草原故鄉的脈脈柔情。
如果說對草原的愛留在蒙古族的心中,那麼長調則是融入了蒙古族的血液裡,這樣的家鄉情懷,即使在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
長調·傳承
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族長調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來傳承,父輩唱給自己的小孩,師父傳授給徒弟,一代傳一代。同樣在那達慕、婚禮儀式或一些公共集會中,長調則成了交流感情的一種形式。
在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著名的歌唱家和民間歌手之間各自形成了蒙古族長調民歌不同音色的演唱流派。
其中,不能不談被烏蘭夫稱讚為「人民的歌唱家」的「一代歌王」哈扎布。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出身的哈扎布自幼就顯露過出色的音樂天賦,後成為國家一級演員,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傑出的代表作有《小黃馬》、《走馬》、《四季》及《蒼老的大雁》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多元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不斷的變化和進步。但是蒙古族長調的魅力依舊,遼闊草原的景色依舊,孩子喜愛長調的心依舊。蒙古族長調的傳承更是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宣揚,現在喜歡長調的人可以去培訓基地學習,想聽長調的人也可以在網上搜索來聽。
長調是最貼近自然的歌聲
有著自然與生靈融為一體的召喚力量
遠離城市的喧囂
到草原聽一聽蒙古族長調吧
讓心和靈魂隨著歌聲在草原的曠野中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