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草原聽一聽蒙古族長調,讓心和靈魂隨著歌聲在草原的曠野中飛翔

2020-12-24 沫沫碎碎念

親近自然會讓人感到愉悅

那麼與自然共鳴是否會觸碰靈魂?

被稱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

蒙古長調 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長調&自然

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的蒙古語稱「烏日汀哆」,「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因此長調有長歌的意思。

蒙古族長調產生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勞動中,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和遊牧文化特徵的演唱形式,通過草原人特有的語言以及悠揚的旋律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可能是受到草原恢弘開闊的氣勢的影響,蒙古族長調更加高亢悠遠、宜於敘事;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雖然有些字少腔長,但是在歌詞中透過描寫草原的自然風景及生靈萬物等,抒發了極為豐富充沛的情感。

無論是站在草原上深情歌唱者,還是不由駐足的聆聽者,仿佛都與這片草原天地之間產生了共鳴,每次吟唱或是傾聽都會為這樣有感而發的情感而動容、落淚。

長調&祝福

融入蒙古族血液裡的情懷

聽一首蒙古族長調仿佛是對心靈的一次洗滌,這是因為在長調中無時無刻都在體現一種愛,這種愛如同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一樣,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蒙古族長調在草原上飄揚的有多遠,這樣的愛就有多恆久。在錫林郭勒蒙古長調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小孩童,人人都能吟唱長調。當然,節日慶典、喬遷新居、家庭聚會、新生命的降生,都能聽見長調,悠揚的歌聲中全是對於自然、生命的熱愛之情。

從長調的歌曲中,讚美草原土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鮮花怒放時,我們聽見了淳樸的情歌頌父母恩情、長者訓導、兄弟情義時,我們聽見了感恩的情

在綿綿的情感和潺潺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性格粗獷豪放中情感細膩、善良多憂的一面,感受到遊牧民族對草原故鄉的脈脈柔情

如果說對草原的愛留在蒙古族的心中,那麼長調則是融入了蒙古族的血液裡,這樣的家鄉情懷,即使在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

長調·傳承

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族長調在民間通過口口相傳來傳承,父輩唱給自己的小孩,師父傳授給徒弟,一代傳一代。同樣在那達慕、婚禮儀式或一些公共集會中,長調則成了交流感情的一種形式。

在經過幾代人的傳承,著名的歌唱家和民間歌手之間各自形成了蒙古族長調民歌不同音色的演唱流派。

其中,不能不談被烏蘭夫稱讚為「人民的歌唱家」的「一代歌王」哈扎布。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出身的哈扎布自幼就顯露過出色的音樂天賦,後成為國家一級演員,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傑出的代表作有《小黃馬》、《走馬》、《四季》及《蒼老的大雁》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多元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不斷的變化和進步。但是蒙古族長調的魅力依舊,遼闊草原的景色依舊,孩子喜愛長調的心依舊。蒙古族長調的傳承更是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宣揚,現在喜歡長調的人可以去培訓基地學習,想聽長調的人也可以在網上搜索來聽。

長調是最貼近自然的歌聲

有著自然與生靈融為一體的召喚力量

遠離城市的喧囂

到草原聽一聽蒙古族長調吧

讓心和靈魂隨著歌聲在草原的曠野中飛翔

相關焦點

  • 去巴音布魯克草原聽長調牧歌
    參賽的選手每一位都是盛裝登臺,成為草原上最靚麗的焦點。長調歌手們亮開嗓子,仿佛就置身於無垠的大草原中,看到蔚藍的天空、成群的牛羊、奔馳的駿馬、自由的牧人。馬背民族熱誠的情感發為心聲,化作天籟,那蒼茫質樸、高亢悠遠的韻調,歌唱故鄉、草原、駿馬、愛情以及父母養育之恩……每一首長調牧歌,都是一曲美好的詩篇,一個溫情的畫卷,一次靈魂的訴說。
  • [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視頻]草原天籟----長調 ,它有著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蒙古族音樂靈魂的――長調。在這片廣闊的草原上,誕生了像一代歌王哈扎布這樣的蒙古長調演唱大師。    記者:長調用蒙語說是「烏爾汀道」,「烏爾汀」是長久永恆的意思,「道」是歌的意思,在錫林郭勒大草原,在歌王的故鄉,悠揚純粹的長調隨處都可以聽到。    這個老人叫芒萊,他就是著名蒙古歌王哈扎布的外甥,在芒萊老人家,我們看到了很多歌王生前的照片。
  • 長調民歌:蒙古民族靈魂的歌音
    在其他音樂樣式裡,柔情多涉男女私情,而長調的柔情覆蓋廣闊———父母、馬、天空和山、草場、河水與愛情都是歌聲覆蓋的對象。用歌聲表達純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們尋找落在草叢裡的珍珠;它一定很「輕」,像擔心雨滴砸壞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聲而非公共語言,不可能磅礴奔放。   仔細聽長調,一首歌聽了十遍之後,覺出它是唱給歌手自己聽的。
  • 草原天籟
    可聽著蒙古語歌曲,卻能淚眼婆娑,草原音樂就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阿桐說。與此同時,福建省泉州市的「00後」大學生黃凱松,暑假期間依然在家中刻苦練習著馬頭琴。高三那年,他無意間聽到奈熱樂隊的《走馬》。「當時我連半句蒙古語都聽不懂,但樂曲中的奔騰與激昂,以及一嗓多音的蒙古族呼麥藝術讓我震撼不已。」黃凱松從此愛上了草原音樂。
  • 趙建明:聆聽草原歌聲 回望沙場點兵
    30年前,從舊時煙雨江南走出的白衣少年,歷年27載軍旅歲月的風塵染白了霜鬢,如今已人到中年回到了起點,對人生嚮往已有所看淡,但在腦海深處經常不經意間浮現的,仍然是與大部隊一起駐紮朱日和基地沙場點兵美好時光,念想熱情豪爽的蒙古族同胞好客待人的點滴往事,藍天白雲下成群結隊的牛羊信步覓食,草原深處若隱若現的星星點點氈房,不遠處男主人手執羊鞭哼著蒙古長調策馬而來,氈房內女主人和老人小孩一起圍坐在火爐前將留有生命體溫的鮮奶
  • 誰最中國:想把草原還給遠方
    而最能代表草原的歌聲,莫過於蒙古長調。人們都說長調是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哪裡有草原,哪裡就有長調;哪裡有牧人,哪裡就有長調,這是一首馬背上的歌,更是一首唱不完的歌。長調大概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蒙古族一代一代唱著唱著留住的。
  • 草原天籟_正北方網
    可聽著蒙古語歌曲,卻能淚眼婆娑,草原音樂就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阿桐說。與此同時,福建省泉州市的「00後」大學生黃凱松,暑假期間依然在家中刻苦練習著馬頭琴。高三那年,他無意間聽到奈熱樂隊的《走馬》。「當時我連半句蒙古語都聽不懂,但樂曲中的奔騰與激昂,以及一嗓多音的蒙古族呼麥藝術讓我震撼不已。」黃凱松從此愛上了草原音樂。
  • 愛上內蒙古丨草原天籟
    與此同時,福建省泉州市的「00後」大學生黃凱松,暑假期間依然在家中刻苦練習著馬頭琴。高三那年,他無意間聽到奈熱樂隊的《走馬》。「當時我連半句蒙古語都聽不懂,但樂曲中的奔騰與激昂,以及一嗓多音的蒙古族呼麥藝術讓我震撼不已。」黃凱松從此愛上了草原音樂。黃凱松專程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學習蒙古語、呼麥和馬頭琴。
  • 烏英嘎《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2018全新專輯正式發行
    9月11日,蒙古族青年歌唱家、草原天籟烏英嘎個人第三張專輯《心之尋——草原天籟烏英嘎》正式發行。這是烏英嘎繼《美麗聲音》、《深秋清風》專輯大獲好評後,歷時兩年,潛心製作傾注了艱辛汗水和工作熱情的新專輯,以更具特色更加成熟的音樂作品打造的純正蒙古族草原歌曲專輯,新專輯共收錄《心之尋》《永遠的長調》等10首音樂作品,同名數字專輯將於10月初在各大音樂平臺全網上線,敬請關注。
  • 阿魯科爾沁紀事之四:把我帶回你的草原
    昨晚,兒子在快手短視頻唱了一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我一遍又一遍地聽著,心潮翻滾。是不是每一個流浪的靈魂,都能在草原的歌聲中抵達靈魂的故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少年時代,草原於我,是一種神往,是直擊長空的雄鷹,是奔騰不息的駿馬,是風行萬裡的遼闊。從小生活在大巴山裡的我,內心一直充滿野性的渴望。每次想到草原,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嚮往與親近。
  • 蒙古族音樂源於草原,歷經千年不衰,在於兼容並蓄
    又是春夏之交,每年此時,剛剛泛青的草兒偷偷地探出了頭,僵硬的土地已經變得像地毯一樣柔軟,牧民們趕著牛、羊、馬在草原上開始放牧。也在這時,草原上傳來悠揚的歌聲,高昂渾厚的一個長調猶似天邊刮來的一陣颶風,百花躁動,草原沸騰。在草原上,歌聲伴著牧民們生產生活而來。千百年來,始終未變。
  • 來自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歌聲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
    楊魏玲花,1980年12月20日出生於鄂爾多斯大草原,中國內地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主唱。來自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烏蘭騎"。歌聲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樂專業媒體稱為女版"騰格爾", 其歌聲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每當你聽到她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追隨她步入遊牧民族的神秘世界,領悟那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
  • 比海南島全省面積還要大的草原,真是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
    烏珠穆沁草原也是蒙古族文化習俗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也是北方遊牧民族主要的繁榮昌盛之地。被譽為「摔跤大師的搖籃、蒙古族長調的故鄉、民族服裝之都、遊牧文化之源」。蒙古族傳統的打鬥、悠揚的烏珠穆沁長調、五彩繽紛的烏珠穆沁服飾和古老的遊牧文明,展示了烏珠穆沁悠久的文化淵源。
  • 廖芊芊MV新作《心在草原飛》禮讚「草原氈鄉」
    「哦,我的心,風一樣自由地飛翔;哦,我的愛,河一樣靜靜地流淌,流淌在雄鷹翱翔的地方……」值此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青年歌唱家、實力唱將廖芊芊隨中央電視臺著名導演孟丹、嚴霞,來到美麗的內蒙古多倫草原與承德圍場,實景拍攝了其經典原創代表作《心在草原飛》的MV。
  • "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 唱響呼倫貝爾草原
    中國網6月20日訊 近日,由自治區旅遊局主辦、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協辦的「『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於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舉辦。本次音樂會從現場布置、參與演出歌手到節目安排,充分尊重了草原原始本色,力求最大限度還原草原原生態的自然魅力。
  • 草原美炊煙起 梅朵措帶你《醉在歌聲裡》
    動感的節奏配合古長調拉開了歌曲的序幕,似風的撫摸,似歌的呼喚,那悠揚的琴聲和著鼓點奏響前奏,把人們帶進草原,帶進親人的氈房,梅朵措用那嘹亮渾厚的嗓音,輕輕的唱出「風越過千山把草原吹綠,花五彩繽紛綻放著美麗,夕陽下的氈房炊煙升起,牛羊漫步四野一望無際」。悠揚的詞曲帶給我們一份溫馨,一份想像,一份思念,一份家的撫慰。
  • [今日關注]感受蒙古族原生態文化
    我們這一期要談的就是草原上的歌聲、草原上的文化,一起感受內蒙古的長調、馬頭琴、安代舞。  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種聲音被傳唱了千年,它有著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蒙古族音樂靈魂的長調。
  • 「夜讀」紅柳、長調和遠方
    那片紅柳生長在都蘭縣宗加鎮的艾斯力金草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海蒙古長調音樂」的傳承人、蒙古族歌手國衛的家門口。國衛和他的家人還為其中一棵在曠野中單獨生長的紅柳取名「長調」。那天,一到國衛家,我們就仿佛進入了色彩的幻境。
  • 深入蘇尼特草原,跟著阿蘇走進真正的蒙古族文化
    她的全名叫阿拉騰·蘇布達,是從小生活在草原裡的純正蒙古族人。阿蘇家的蒙古包,坐落在近1000隻羊,100匹馬的2萬畝草原裡。按蒙古族的牛羊財產來算的話,阿蘇算是一個大戶人家。然而今年的蘇尼特草原,有些不一樣。雨季還沒來,阿蘇的家鄉陷入了漫長的旱季,我甚至可以說是「荒漠」。但託阿蘇的福,我反而有一種,生活在「無人區」的曠野裡卻衣食富饒的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