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歌手在演唱長調。
比賽現場馬頭琴悠揚。
長調聲聲,蒼茫質樸。
美麗草原大舞臺。
載歌載舞。
誰唱起了長調
「誰唱起了長調
像母親一樣安詳
雄鷹展開了翅膀
在天邊自由飛翔
誰唱起了長調
像歲月一樣悠長
祖先跪拜的地方
花兒靜靜開放……」
今年7月下旬,新疆和靜縣第二十二屆東歸那達慕大會在巴音布魯克草原深處的巴音郭楞鄉舉行蒙古族長調邀請賽。那天,牧民們早早騎馬趕來觀看。參賽的選手每一位都是盛裝登臺,成為草原上最靚麗的焦點。長調歌手們亮開嗓子,仿佛就置身於無垠的大草原中,看到蔚藍的天空、成群的牛羊、奔馳的駿馬、自由的牧人。馬背民族熱誠的情感發為心聲,化作天籟,那蒼茫質樸、高亢悠遠的韻調,歌唱故鄉、草原、駿馬、愛情以及父母養育之恩……每一首長調牧歌,都是一曲美好的詩篇,一個溫情的畫卷,一次靈魂的訴說。
30歲的牧民依仁且那第四個出場,他身材高挑,神情略有些憂鬱,往臺上一站,挺拔、英俊,透著幾分長調歌者的瀟灑霸氣。
依仁且那來自和靜縣哈爾莫敦鎮哈爾莫敦村,他放牧著40多匹良種馬、600多隻巴音布魯克黑頭羊,收入可觀,生活已經小康。他從小聽著父母唱長調長大,對長調有很深的情結。記憶中,父親只要喝了馬奶酒就會盡情地唱上幾曲,鄉親們舉辦婚禮等場合都會請他去唱。不幸的是,父親早逝,依仁且那唱長調是跟著姑姑學的。他發願要成為像父親那樣優秀、受人敬重和歡迎的長調歌者。
「每一首長調都不一樣,演唱的環境和感受也都不一樣,歌者會根據不同場合即興增加一些自己的激情、感覺在裡面。」依仁且那說,「我們祖祖輩輩用歌聲表達情感,對長輩、對同輩、對弟妹想說什麼話,都可以用歌唱出來。」這次他參賽的長調曲目是《脫穎而出的棗紅馬》,歌中想像自己賽馬得了第一名,騎上獲獎的棗紅馬,去到一個地方唱給親戚朋友們聽,告訴大家這個自豪的消息!然後又騎著馬兒去到一個地方,對自己的情人唱這首歌,說「我就是這匹棗紅馬,除了我沒有別人,我就是第一!」
依仁且那是和靜縣近年來湧現的眾多蒙古族長調傳承人中的一個。自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蒙古族長調作為國家級非遺和世界非遺項目在我國內蒙古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巴州和靜縣素有「東歸故裡駿馬天堂」美譽,是土爾扈特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地。200多年前,土爾扈特等蒙古部落10多萬人在渥巴錫汗的率領下,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舉義東歸,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流域定居。流傳在這裡的蒙古族民歌因地理、歷史條件的不同和生活、語言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天籟與心籟
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上遊牧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獨特的表達方式,長調民歌就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產生與發展的。它以思念、讚賞的歌曲為主,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牛羊、白雲等,尤以唱馬的歌曲最多,充分體現出草原深廣無垠的美好景象和草原人敬愛故鄉的真摯情懷。蒙古長調的表演者穿蒙古長袍,配以馬頭琴音樂。傾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身心的體驗。
長調民歌的魅力就在於情景交融、天人合一,達到草原「天籟」與牧民「心籟」的完美統一。她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
這些牧歌,生動地記敘了蒙古民族的歷史、生活習慣和英雄傳說;反映了他們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醜的深惡痛絕;抒發了追求正義、熱愛光明、憧憬未來的美好願望。
「長調牧歌以女性傳唱者為多,姑娘出嫁等都要唱長調。如提親,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要唱委婉含蓄的長調表明來意,女方家也用長調表達是否有意。男方第二次上門才說出提親的話,這樣表示尊重對方父母。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土壤,所以長調永遠不會消失。」這次比賽的評委之一、新疆大學長調研究專家策巴圖說,「現在各州、縣、鄉都有長調協會,民間有很多長調微信群,年輕人也開始學唱長調了。誰唱錯了,老人會指出來,並教會他們怎麼唱。」
和靜縣東歸長調協會副會長吉日格塔拉告訴記者,協會2010年成立之初只有40多人,現在有100多人,會員來自牧區、農區、機關、學校等,他們經常深入各鄉開展活動,已收集了3000多首長調。而牧區還有很多沒有被聽到、沒有被收集上來的長調歌曲,急需收集保護傳承。
文化旅遊名片
「這幾年,我們一直致力於長調的整理、傳唱與繼承,長調民歌培訓班從2017年就開始舉辦了。長調主要靠口頭傳承,舉辦培訓班就是希望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靜縣博物館館長、新疆衛拉特蒙古歷史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才仁加甫介紹,如今像巴音布魯克鎮和巴音郭楞鄉這樣的長調傳承地,長調歌手的培養和長調歌曲的整理與收集都有了專人負責。
巴音布魯克天鵝湖長調藝術團有100多名成員,團長巴代瑪說,他們冬天在城鎮;夏秋在牧區唱了20年,8次獲得自治區和市級表彰。目前,她還在6個村的長調傳承點帶徒弟。
此次那達慕大會長調比賽中,多位選手來自巴音郭楞鄉的「和靜縣東歸衛特拉民歌協會」。該協會70多名成員,都是巴音郭楞鄉各個村的牧民。他們中的靈魂人物是76歲的才吾樂奶奶,她是和靜縣會唱經典長調民歌最多的人,能唱100多支古老的經典長調。
「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會唱長調,現在年輕人唱得不多了,小時候我了解的歷史知識都是來自老一輩唱的長調裡,這麼好的中華文化得好好傳承下去,不能讓它消失了。」才吾樂16年前從鄉幹部崗位上退休後,就回到鄉村投身到四處教唱長調民歌的工作中。
《萬匹鐵青馬》是才吾樂花了3年時間回憶整理的一支長調民歌,已被收錄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為了整理出這首歌,除了自己的記憶,她還跑了數百公裡,拜訪各個牧場的老人。
如今,巴音郭楞鄉民歌協會大部分成員都在18歲至45歲之間。為了鍛鍊大家的長調演唱水平,才吾樂經常組織隊員們到各個村演唱。近年來,他們參加過不少演出活動,除了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以及縣裡鄉裡組織的演出活動外,前年冬天還受到文化部邀請,參加了中國首屆非遺春晚。他們的演唱成為當地促進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內地不少遊客專門來巴音布魯克草原,到巴音郭楞鄉聽他們演唱。
「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
我生在牧人家裡
遼闊的草原
哺育我們成長的搖籃……」
「當阿爸將我扶上馬背
阿媽發出親切的呼喚
馬背給我草原的胸懷
馬背給我無名的勇敢……」
長調牧歌是音樂化的草原。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踏上遼闊無邊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或驅車於雪山達坂之間,或漫步於風景如畫的鞏乃斯花海,或流連於九曲十八彎靜靜淌過草原的美麗開都河畔,或駐足於炊煙升起奶茶飄香的蒙古包,處處都可聽到那令人神往的歌聲。如果暫時無法來到巴音布魯克,聽聽這些深沉柔韌、粗獷率真以及自由氣息的長調歌曲,也能感受到大草原之美,也能感悟到一種別樣的激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