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潮爾道走進中國音樂學院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新山歌社——蒙古族潮爾道專場」,由博士生導師張天彤擔任指導教師,特邀蒙古族長調國家級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內蒙古藝術學院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導師扎格達蘇榮作為嘉賓,帶領現場的同學們領略蒙古族長調,講述蒙古族潮爾道的發聲奧秘。

蒙古族潮爾道專場現場

據張天彤介紹,學術界根據聲部的多寡,將蒙古族民歌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兩大類,又根據音樂形態特徵,將蒙古族單聲部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其中,長調,在蒙語中稱「烏日汀道」。「烏日汀」一詞蘊含了「時值的」「時間的」「永恆的」等含義,它既表示了長調歌曲悠長舒緩的節奏,寬闊舒展的曲調特徵,又有長遠、久遠的意思,同時也表示了時間上的古老。此外,「烏日汀」又有永恆之意,故它有永恆不變的歌的意思。

張天彤說:「長調的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音多詞少、氣息悠長。旋律本身帶有很多的華彩裝飾音,比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還帶有『諾古拉』(即波折音或稱裝飾音),是具有獨特演唱技法的歌種。根據題材內容,長調民歌可分為讚歌、哲理歌、訓諭歌、情歌、思念歌、敘事歌等。長調的演唱場合有很多,不僅僅是放牧時唱,還在那達慕、祭祀、婚禮、宴會、聚會、慶典、節慶等民俗儀式活動上唱;不僅在宮王府和隆重慶典上唱,在普通牧民蒙古包家裡也唱。在歷史的演變中,蒙古高原地域遼闊,自然生態複雜,且各個部族在語言、風俗習慣、社會歷史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長調形成了部族化、地區化、個人化等諸多風格系統。」

扎格達蘇榮

潮爾道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獨特演唱形式,主要流傳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部分地區,是蒙古族別具一格的多聲部音樂,表現為在旋律下方有持續低音聲部,這種低音聲部只能依附於高腔旋律而不能獨立存在。演唱時由一位出色的長調歌手用高腔演唱婉轉而跳躍的旋律,另有數名歌手用渾厚的喉音演唱低音部,在旋律下方構成持續低音。潮爾道採用宮、徵調式,旋律悠長,節奏自由,適於表現古代蒙古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屈不撓奮鬥圖存的民族精神。

潮爾道以短詞配合長曲,開頭和結尾形式特殊,能充分發揮長調音樂的特點,其二聲部合唱藝術呈現出莊重、深沉、細膩的藝術風格,五八度和聲的大量應用則增強了音樂功能的支撐力和藝術的感染力,在中國多聲部民歌中顯得較為獨特。

潮爾道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樂的結晶,它以旋律的完美性、和聲的獨特性、調式的科學性、曲式的複雜性而引人矚目,堪稱蒙古族民間音樂的佼佼者。潮爾道的唱法目前分為四種:華·潮爾、哈木庫·潮爾、烏仁·潮爾、薩日給嘎·潮爾。在音樂形態上有引腔、正歌、圖日格勒、持續低音等。

扎格達蘇榮(右)帶領天侖(左)示範演唱

活動現場,扎格達蘇榮帶領他的學生、中國音樂學院2018級蒙古族碩士研究生天侖為大家示範演唱了潮爾道的引子部分,由天侖唱長調,扎老師唱低音。

隨後,扎格達蘇榮開始教唱潮爾道的引子部分。他說:「蒙古族音樂的節奏是馬蹄的節奏。長調也是有節奏的,長調的節奏就是遊牧民族的節奏。」

扎格達蘇榮告訴同學們:「要想唱好長調,首先就要唱好諾古拉。諾古拉是蒙古族人上千年都在唱的,特別是普通牧民世世代代都在唱的音調。很多人會唱都是因為受到了他們父母長輩的影響,也因此才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相關焦點

  • 悅耳中國|蒙古族宮廷音樂—阿斯爾
    阿斯爾是古代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也就是「雅樂」。阿斯爾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約800多年前)。當時的阿斯爾主要以歌頌聖主成吉思汗、讚美英雄,感恩大自然和父母長輩為主,逐漸演化為歌唱、演奏、舞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汗時代,阿斯爾真正成為「宮廷樂曲(宮廷宴樂)」。據歷史記載,忽必烈汗的宮廷樂隊由100多名樂手、歌手和舞者組成。
  • 草原上的天籟之音——蒙古族呼麥
    [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中國內蒙古,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哈卡斯等地區。 據說,呼麥已經有千年歷史,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蒙古族音樂源於草原,歷經千年不衰,在於兼容並蓄
    就在疫情防控期間,內蒙古老一輩藝術家拉蘇榮、金花、德德瑪、那順等人和烏蘭牧騎隊員在家錄製來自草原的音樂,並通過抖音平臺發布,將蒙古族音樂送到武漢,送給疫情防控下的中國大地,為打贏疫情阻擊戰鼓舞士氣。(一)蒙古族音樂產生於北方草原,經歷千年不衰。
  •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蒼茫知音
    低音四胡低音四胡主要用於蒙古族好來寶、烏力格爾及其它蒙古族音樂形式的伴奏之中,並因地區生活環境的差異又可分為遊牧地區低音四胡和半農半牧地區低音四胡。除此之外,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趙雙虎與制琴師段廷俊合作,研製雙層琴筒的高音四胡,對高音四胡的改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使四胡改良逐漸朝著樂器製作材料工藝的新方向前進。
  • 去內蒙古草原尋找音樂傳承的根
    2008年,在蒙古族音樂學者楊玉成教授的推動下,莫德格被認定為蒙古族長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成為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即後來的內蒙古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重新回歸公眾視野。蘇尼特左旗是中國音樂地理·內蒙古草原區項目自7月20日啟動後的第五站,他牽頭的學術組、作曲家劉星與古歌藝術家小草帶領的錄音攝像組,與總監製任匯川在蘇尼特會合,加上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楊玉成教授的團隊,一次理想主義色彩濃鬱的民族民間音樂考察之旅在跨界合作中持續推進。傳統音樂受地貌等地理條件影響,形成區域間的顯著差異。
  • 內蒙古音樂地理手記(上):肚子那麼大,不勒住根本唱不了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楊玉成和他是老友,他說扎格達蘇榮的那雙眼睛「就像馬眼」,從前「跟他交流特別費勁,問一句答一句」。後來做了老師,好多了,「問一個問題能說半小時」。喝與不喝酒,就有這樣大的差別。歌聲停不住,像奔馬一首接一首。蒙古族音樂學學者烏蘭傑的博士哈斯巴特爾也起身來了一首鄂爾多斯民歌,在場的擊節叫好,「就是這股鄂爾多斯的味道!」
  • 2020·古塔趙莊·第三屆溜溜鄉村音樂節Hi起來
    寇麟與樂隊華語流行音樂唱作人/影視演員/中國秦歌傳承人/1994年7月28日出生於陝西禮泉,畢業於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進修於西安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是集歌手、演員、詞曲作家等多方位發展的男藝人,曾在CCTV3大型綜藝節目「喜上加喜」創作並演唱主題曲《喜上加喜》,在CCTV7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中創作並演唱歌曲《豐收 豐收》,為陝西電視臺、西安高新一小、交大附小、陝建集團、以及地方創作原創歌曲,近年來一直是央視及各大電視臺特邀嘉賓,曾榮獲原創音樂獎、最佳組合獎、年度新人獎、絲路音樂榜月冠軍
  • [今日關注]感受蒙古族原生態文化
    >德德瑪將在馬頭琴的伴奏下,在濃鬱的草原氛圍中,現場傾情演繹「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經典曲目,與您一同走進充滿魅力的蒙古族藝術世界  主持人:   您曾經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的過程當中那是道力金,是和我們一個學校的老師。
  • 內蒙古博物院,館藏清代蒙古族珍寶!看完長見識了!
    巴爾虎部蒙古族婦女頭飾,清代。一級文物。頭飾長37.5釐米、寬50釐米、頭箍直徑19釐米。頭飾呈盤羊角形,在條形銀飾上鑲嵌珊瑚、松石等寶石。頭飾造型獨特,整套頭飾上的裝飾圖案,較多地保留了蒙元時期的特色。色拉希用雙面蒙皮梯形音箱朝爾,清代。一級文物。高97釐米,寬25釐米,厚8.5釐米。 色拉西(1887—1968),蒙古族。中國民間音樂家,蒙古族潮爾大師。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音樂民族」「詩歌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
  • 科爾沁夫走進《青春音樂學院》調侃班主任吳寧越
    日前,2016中國大學生音樂節全國30強在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誕生,著名音樂人、詞曲創作人、樂評人、跨媒體策劃人、中國流行音樂學會理事科爾沁夫走進《青春音樂學院》,與《青春音樂學院》班主任布衣樂隊吳寧越為全國30強學員進行了一次模擬考
  • 臺灣姑娘與蒙古族「呼麥」的不解之緣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3日電(記者哈麗娜 魏婧宇)走進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教室,布穀鳥鳴、瀑布飛瀉、萬馬奔騰的聲音此起彼伏。臺灣姑娘李紀辰正與馬頭琴手練習「呼麥」演唱,「呼麥」和馬頭琴激烈「碰撞」,在教室中還原出大自然的聲音。  今年29歲的李紀辰來自臺北,目前在臺南大學藝術學院攻讀碩士。
  • 臺灣姑娘與蒙古族"呼麥"的不解之緣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3日電(記者哈麗娜 魏婧宇)走進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教室,布穀鳥鳴、瀑布飛瀉、萬馬奔騰的聲音此起彼伏。臺灣姑娘李紀辰正與馬頭琴手練習「呼麥」演唱,「呼麥」和馬頭琴激烈「碰撞」,在教室中還原出大自然的聲音。
  • 蒙古族詐馬宴榮獲中國名宴獎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日電(記者勿日汗)日前在西安落幕的第二屆中國餐飲博覽會上,蒙古族傳統宴席——詐馬宴榮獲中國名宴獎。  詐馬宴是融宴飲、歌舞、遊戲和競技於一體的元朝宮廷大宴,又稱「質孫宴」。距今700多年前,元朝皇帝忽必烈每年巡幸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都要擺「質孫宴」招待王公貴族。
  • 中國十大音樂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和孵化器,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中國音樂教育的傑出代表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學院學科體系完備,是全國一所擁有「音樂與舞蹈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專業音樂學院,形成了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理論、音樂應用「四輪驅動」的音樂學科綜合體系。 3、中國音樂學院 雙一流
  • 安排|2020·榆林古塔趙莊·第三屆溜溜鄉村音樂節中秋國慶燃情來襲
    寇麟與樂隊1994年7月28日出生於陝西禮泉,畢業於陝西藝術職業學院,進修於西安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是集歌手、演員、詞曲作家等多方位發展的男藝人,曾在CCTV3大型綜藝節目「喜上加喜」創作並演唱主題曲《喜上加喜》,在CCTV7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中創作並演唱歌曲《豐收 豐收》,為陝西電視臺、西安高新一小、交大附小、陝建集團、以及地方創作原創歌曲。近年來一直是央視及各大電視臺特邀嘉賓,曾榮獲原創音樂獎、最佳組合獎、年度新人獎、絲路音樂榜月冠軍、艾菲音樂年度提名獎等。
  • 深入蘇尼特草原,跟著阿蘇走進真正的蒙古族文化
    她的全名叫阿拉騰·蘇布達,是從小生活在草原裡的純正蒙古族人。阿蘇家的蒙古包,坐落在近1000隻羊,100匹馬的2萬畝草原裡。按蒙古族的牛羊財產來算的話,阿蘇算是一個大戶人家。然而今年的蘇尼特草原,有些不一樣。雨季還沒來,阿蘇的家鄉陷入了漫長的旱季,我甚至可以說是「荒漠」。但託阿蘇的福,我反而有一種,生活在「無人區」的曠野裡卻衣食富饒的慶幸。
  • ▶內蒙古首屆「沙發音樂節」今日上線,讓我們坐進沙發唱起草原的...
    嘉賓陣容▉第一期 | 拉蘇榮他,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歌王,半個多世紀致力於蒙古長調的傳承和發展;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使者,將民族藝術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多年潛心民族音樂理論研究,論文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聲樂理論的空白。
  • 左權民歌在中國音樂學院詠唱迴蕩
    為促進新一代年輕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11月18日,由中國音樂學院團委組織的「新山歌社」舉辦了左權民歌專場。「新山歌社」是中國音樂學院團委下設的一個學生社團組織。該社宗旨是「化千人一聲為一人千聲」,興國之風,揚民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