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和中宣部重點項目——電視劇《絕密使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郊鎮伯公凹舉行開機儀式,計劃2021年播出,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該劇以忠誠為主題,講述了我黨建立的一條秘密交通線在傳遞情報、護送人員、運輸物資以及實現黨中央機關從上海到中央蘇區戰略轉移的故事,展現了當年中央蘇區交通線的作用與和貢獻,以及地下交通員的忠誠與智慧。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專訪了《絕密使命》創作團隊,分別是總策劃袁錦貴、編劇錢林森,一同了解這部劇的創作過程,以及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
《絕密使命》總策劃袁錦貴。
南方日報、南方+:這部劇為什麼叫「絕密使命」?想給觀眾傳遞怎樣的價值觀?
袁錦貴:在上世紀30年代初,黨中央機關秘密設在上海,而中央蘇區核心區卻在贛南、閩西一帶。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與中央蘇區之間建立起了一條自上海、過汕頭、轉大埔、入永定、到瑞金的秘密通道,人們稱頌的「紅色交通線」,我們這部《絕密使命》講述的就是這條「紅色交通線」上的英勇故事。
當時的交通線是地下的、秘密的,要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鬥智鬥勇,十分艱險,所以稱之為「絕密」;「使命」的意思是指他們完成的任務並不是普通的任務,而是肩負著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壯大人民軍隊力量的神聖使命。
我們通過《絕密使命》,系統地介紹老區蘇區人民群眾在「紅色交通線」英勇戰鬥的事跡,弘揚革命鬥爭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變紅色資源為鮮活教材。希望大家了解了老區蘇區的革命歷史,可以激起更多的人來支持老區蘇區的建設,促進當地發展。
南方日報、南方+:拍攝《絕密使命》前,您曾到梅州大埔調研採風,大埔的紅色革命歷史帶給您哪些觸動或者啟發?
袁錦貴:我覺得大埔縣對革命歷史遺蹟的保護做得很好,相關的展館和革命史料都比較完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走進大埔就能感受濃厚紅色氛圍,大埔不愧是一個革命老區縣,我們都能感受到當地通過傳承紅色基因,進而激發了奮進力量。作為中央紅色交通線中的重要一環,大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埔是這條交通線上的重要站點,它是廣東進福建的最後一站,也是水路到陸路的最後一站。
《絕密使命》編劇錢林森。
南方日報、南方+:大埔的紅色歷史在整部劇中佔據篇幅多少?拍攝手法如何表現?
錢林森:這條紅色交通線長達三千公裡,劇中主要講述汕頭到上海這一段,這一段中大埔是重頭,因為大埔這個地方是一腳跨兩省,處於粵東和閩西的交界,也是水路到陸路的轉折點,所以全劇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是在大埔取材取景。
《絕密使命》以「忠誠」為主題,以「小人物大格局,小故事大智慧,小站點大風雲」的表現手法,用宏大敘述和個性表達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在尊重革命史實、英雄人物個性特徵,進行藝術的升華再造,從而達到革命的英雄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影視表現效果。
南方日報、南方+:您對大埔紅色交通線的歷史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情節?
錢林森:我們到大埔採風採訪時,發現大埔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中站的紅色故事令人盪氣迴腸,值得拍攝取景,能更加真實地呈現這段革命歷史和展現客家風土人情。
我記得交通線大埔中站有一個人叫孫世階,他當時已經被敵人發現了,但他沒有逃跑,反倒寫好了遺書給家人。後來他在茶陽被捕,在獄中的孫世階堅貞不屈。在行刑前,他就高呼「十八年後又一條好漢!」「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像這樣的故事,在整條交通線上比比皆是。
就在這麼一條線上,在這麼一個危險環境下,地下交通員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造了一個從來沒有發生一起事故的這麼一個奇蹟,我覺得這一點交給觀眾,觀眾是能夠感同身受的。
【全媒體記者】汪思婷 馬吉池
【攝像】何森垚
【通訊員】劉招迎
【作者】 汪思婷;馬吉池;何森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