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文、視頻 王以震/圖
「則此處之玄武門,蓋以誅張易之等兵從此門入耳。」歷史上曾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時隔千年「重現天日」。1月12日,考古人員正在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該遺址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探明玄武門遺址的建築形制、確切位置和沿革變化,理清了應天門、玄武門等宮城建築群的空間關係,並發現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變化特點和遺址遷移方向。
考古人員經過前期勘探,並採用RTK、三維雷射掃描等技術進行多維度數據採集,目前已發掘出唐時期的門道、墩臺、馬道、城垣遺蹟,和疊壓在唐代玄武門遺址之上的宋代建築基址、水渠、花坑等遺蹟。
唐時期的玄武門為單門道過梁式建築結構,門道寬7.3米,東西兩側為寬13.9米、進深16.5米的墩臺。
墩臺兩側與城牆相接,城牆南側有東西向直坡式馬道,東側馬道長約40米,西側馬道長約50.5米。石自社說:「玄武門遺址的馬道要比應天門遺址的馬道長,這也說明了玄武門對於宮城核心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
北宋時期的建築遺蹟位於唐代玄武門及兩側的城牆遺蹟之上,共發掘出3處建築基址。F1為一座面闊五間的建築基址,F2為南北向廊道基址,F3處的早期基址僅殘存部分磉礅、包磚溝等遺蹟,晚期基址為早期建築廢毀後的改建遺蹟。
「唐時期的城門到了北宋時期改建成了宮殿,宮城的中心隨之向北偏移,從側面證明了唐宋時期宮城的遷移軌跡和形制變化。」石自社介紹。
在F1和F2基址中間,還發掘出一條南北走向的磚砌水渠,長30米,均寬1.4米,深1.6米,據推測應為當時道路的路溝或排水設施。
在F2廊道基址東側有一處花坑遺蹟,內有12排南北向條狀溝槽,每條溝槽內有數量不等的圓形花坑。「這就是當時的皇家花圃,初步推斷當時種植的是牡丹花,我們已將採集的樣本送往中科院進行孢粉分析。」石自社說。
本次考古發掘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牡丹紋瓦當、蓮花紋方磚等城磚、筒瓦、脊飾等建築構件以及瓷器等生活用品。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時期宮城大內(核心區域)的北門,位於大內北牆正中。南對應天門,北對龍光門,門外是護衛宮城的駐軍所在地。
石自社介紹,玄武門遺址的發掘為探索隋唐時期宮城的形制布局具有重要的價值,其遺址的遷移變化為研究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也為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
目前,考古人員仍在對遺址進行發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