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土司遺址入選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2021-02-11 博物館丨看展覽

導讀: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聯合舉辦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12月14日,2013—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重大考古研究成果揭曉,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入選。


中國土司遺存考古工作開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主要針對墓葬展開,至今已走過六十餘年的歷程。2010年以來在西南各省對土司遺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系列考古工作,摸清了土司遺存以司治(衙署)、關囤、墓葬、宗教遺存等為主體的遺址格局。

土司遺址年代從唐宋延續至元明清,它是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清時期「改土歸流」的見證,是中國「因俗而治」管理理念的物化體現。


滇王之印(漢朝)

羈縻政策是一種類似盟會的政治處理方式。漢朝在勢力可及卻管理困難的地區,封地方首領為王,將其屬地納入中央體系,但並未進行有效管理。後朝也基本沿襲了羈縻政策。中央政權對地方羈縻地區的治理,名義大於實質,呈現一種鬆散的政治結構。


唐元和十五年

隋唐時期,南詔的興起和入侵,使得很多羈縻州縣在政治上時常處於搖擺的狀態,而南詔本身則是在奪取姚州32羈縻州後真正起家的。唐朝在羈縻政策方面處理欠佳,造成與南詔之間的持久爭奪,以至於宋人評價「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元至元十七年

元朝,土司制度確立:建立了土司職官制度;規定了土司的義務,以及各級土司的承襲、升遷、懲罰。土司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當地首領的世襲官職,中央政府靠其進行統治。


土司印信(明朝)

明朝全盤採用了土司制度,留用元朝土司,對土司的主要要求為「額以賦役、聽我驅調」,即突出稅賦與控制。為此,明朝對土司制訂了詳細的稅賦、繼承、徵調制度,對土司轄地的控制得以增強。


《會理州志》(清同治版)

清朝開展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即朝廷派流官代替土司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裁汰了一大批土司,剩餘的土司轄地被分割或縮減。因此,清朝土司在數目上雖然與明朝相比並未大量減少,但是土司的勢力卻已大大削弱。


以海龍囤、老司城、唐崖土司城為代表的,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中央官式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物豐富,在歷史時段、行政級別、功能構成、聚落形態、建築風格等方面具備和中原文化的共性特徵,體現了中國西南土司在意識形態上對國家的認同。

這些遺存是12—18世紀我國西南部多民族,山地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體現,揭示出土司制度的社會組織結構、軍事理念、文化面貌、經濟制度等的獨有特徵,土司制度及其統治權力的高度自治。








1.揭秘北美印地安人建立的最早城市:卡霍基亞遺址東聖路易斯區的再發現和大規模發掘

2.土耳其馬拉蒂亞獅子山遺址最早的宮殿區:國家起源新說

3.諾音烏拉古塚發掘新收穫:中亞遊牧人群的隱秘生活

4.技術的黎明:肯亞圖卡納湖發現距今330萬年石器

5.埃及瓦迪伊爾加爾夫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海港的發現

6.伊特魯裡亞古城塔爾奎尼亞海港的格拉維斯卡希臘貿易站:蘇裡與卡娃塔聖所的最新發掘

7.墨西哥特奧蒂瓦坎羽蛇神廟地下隧道的調查

8.歐洲的早期城市化?烏克蘭特裡波耶文化巨型遺址

9.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

10.搶救考古揭示臺灣5000年的歷史

1.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城中的多族群中心族邑特奧潘察科

2.恰塔土丘:安納託利亞早期社會的發展

3.歐亞大陸人群的三大遷徙:人類的起源及其在西南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及高加索地區的遷徙

4.從最早的農業到最早的城市:從農業實踐的發展探討歐亞大陸西部城市社會的起源

5.阿茲特克大神廟計劃:找尋墨西哥特諾奇蒂特蘭城的聖地

6.美國西南部最早的農業

7.逝去的時光:高解析度放射性碳素測年與歐洲新石器時代的年代模擬分析

8.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進化

9.歐亞大陸青銅時代人群基因體研究

10.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

11.奎洛:瑪雅文明的經濟和社會起源

【本文資料均源於網絡】

【關於我們】

1、喜歡就關注我們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時歡迎關注我們的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3、長按以下二維碼,或搜索群號: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館.看展覽的網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歡的話題。

相關焦點

  • 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在滬揭曉
    圖說:中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尋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新發現」入選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來源:世界考古·上海論壇 來源:世界考古·上海論壇   【新民網·獨家報導】「世界考古·上海論壇」今天(8月23日)在中華藝術宮拉開大幕,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和9項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評選結果揭曉。據悉,這也是該獎項在世界考古學界首個權威性評選。
  • 世界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發現 中國兩處遺址入圍
    原標題:「世界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發現」發布   本報上海8月23日電 (記者曹玲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今天在滬召開,並向外界發布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和9項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評選結果。其中,中國浙江良渚古城與公元前兩千紀中國北方石城石峁遺址兩項入選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今日開幕 中國土司遺址獲大獎
    12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開幕,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學共同承辦。 本次論壇為期四天,12月14日-17日在上海大學將進行多場世界考古學主題論壇演講和公眾考古學講座。
  • 良渚古城石峁遺址入選世界 10項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市文物局承辦的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昨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70餘位著名考古學家和100多位來自國內研究機構和大學的一流考古學家參加了論壇。本次論壇共公布了過去兩年來世界10項重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9項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評選結果。
  •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出爐 中國入選一項
    大會向優秀個人或組織頒發「世界考古論壇獎」,表彰其近3年來的重大田野考古發現或富有創新性、創造性和科學性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促進跨文化與比較研究,探討水資源、水管理與古代文明發展之間縱橫交錯的關係;鼓勵考古學者與其他領域學者在水資源及其管理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尤其是對跨學科和長程視野問題的探討。
  • 中國良渚古城、石峁遺址入選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中新網上海8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首屆世界考古論壇23日在上海開幕,由世界各大地區考古學術權威和專家評選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評選結果在論壇上揭曉,中國的良渚古城、石峁遺址等兩項田野考古發現,成功入選本次評出的10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
  •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隆重開幕 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項目評選結果揭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為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倫福儒勳爵頒發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  隨後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獎公布,包括十項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獎和十一項研究成果獎,主持項目的負責人上臺領獎。烏克蘭特裡波耶文化巨型遺址;  (9)周必素(中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偉民(中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勤(中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  (10)臧振華、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臺灣>): 搶救考古揭示臺灣5000年的歷史;  考古研究成果獲獎項目:11項
  • 三處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含中國規模最大古代土司城遺址
    此次申報成功,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權威專業諮詢機構的一致認可。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 世界考古論壇獎出爐—新聞—科學網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等獲田野發掘獎 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等獲研究成果獎 本報上海12月14日電 (記者楊雪梅)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
  • 川西南重大考古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綿延百餘公裡
    川西南重大考古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綿延百餘公裡 原標題: ,對鐵路施工涉及的18處文物點逐步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完成1萬餘平米的田野發掘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 世界考古的盛典: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項目綜述
    2015年12月14日在上海大學召開的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中,世界十項考古新發現榮獲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田野考古發現獎。
  • 石峁遺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之一
    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經發現的龍山晚期至夏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那麼為什麼這個中國北方不知名的小城會這樣光輝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呢?石峁遺址的震撼性究竟體現在何處?
  • 三處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含我國規模最大古代土司城遺址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上的千年祖師殿 (資料圖) 2015年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報成功,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權威專業諮詢機構的一致認可。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 桐梓田野考古調查有重要發現 鼎山城為南宋時期山城遺址
    桐梓田野考古發現的瓷器(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本網訊數百年前的桐梓是什麼樣的?其與播州楊氏土司有沒有聯繫?24日,遵義晚報記者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去年末至今年初,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家單位,組成15人的文物考古工作隊,對桐梓縣進行系統的田野考古調查,獲得大量考古發現。  據悉,為進一步推動播州楊氏土司學術研究,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等,在桐梓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去年末至今年初在桐梓開展田野考古調查。
  • 金沙遺址同時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
    開幕式上,「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重磅發布。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發掘、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管理的成都金沙遺址同時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  「太陽神鳥三千年,金沙驚世二十載」。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驚世而出,震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進入21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
  • 西漢海昏侯墓入選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獎·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12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學承辦的「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過去10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最近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其2021年1月到2月期刊中,評選了過去10年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榜上有名。這是這份榜單中,中國唯一入選的考古發現。 ◎ 作者l上郡編輯 l拓跋睿 《考古》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雙月刊,它每年會評選出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這個評選在全球極具影響力。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1-10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天上午公布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廣東考古界又迎來一大喜訊。
  • 世界10項田野考古發現獎公布
    2019年12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學承辦的「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城市化與全球化的考古學視野: 人類的共同未來」。
  • 土司遺址:中國古代山城的傑出代表
    其中,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囤、湖南永順彭氏老司城、湖北鹹豐唐崖覃氏土司遺址和鶴峰容美田氏土司遺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代表,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領略這幾個土司遺址的風採。海龍囤遺址:傑出的古代山城防禦體系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及紅花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