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聯合舉辦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12月14日,2013—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重大考古研究成果揭曉,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入選。
中國土司遺存考古工作開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主要針對墓葬展開,至今已走過六十餘年的歷程。2010年以來在西南各省對土司遺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系列考古工作,摸清了土司遺存以司治(衙署)、關囤、墓葬、宗教遺存等為主體的遺址格局。
土司遺址年代從唐宋延續至元明清,它是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清時期「改土歸流」的見證,是中國「因俗而治」管理理念的物化體現。
滇王之印(漢朝)
羈縻政策是一種類似盟會的政治處理方式。漢朝在勢力可及卻管理困難的地區,封地方首領為王,將其屬地納入中央體系,但並未進行有效管理。後朝也基本沿襲了羈縻政策。中央政權對地方羈縻地區的治理,名義大於實質,呈現一種鬆散的政治結構。
唐元和十五年
隋唐時期,南詔的興起和入侵,使得很多羈縻州縣在政治上時常處於搖擺的狀態,而南詔本身則是在奪取姚州32羈縻州後真正起家的。唐朝在羈縻政策方面處理欠佳,造成與南詔之間的持久爭奪,以至於宋人評價「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元至元十七年
元朝,土司制度確立:建立了土司職官制度;規定了土司的義務,以及各級土司的承襲、升遷、懲罰。土司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分封當地首領的世襲官職,中央政府靠其進行統治。
土司印信(明朝)
明朝全盤採用了土司制度,留用元朝土司,對土司的主要要求為「額以賦役、聽我驅調」,即突出稅賦與控制。為此,明朝對土司制訂了詳細的稅賦、繼承、徵調制度,對土司轄地的控制得以增強。
《會理州志》(清同治版)
清朝開展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即朝廷派流官代替土司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裁汰了一大批土司,剩餘的土司轄地被分割或縮減。因此,清朝土司在數目上雖然與明朝相比並未大量減少,但是土司的勢力卻已大大削弱。
以海龍囤、老司城、唐崖土司城為代表的,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中央官式建築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物豐富,在歷史時段、行政級別、功能構成、聚落形態、建築風格等方面具備和中原文化的共性特徵,體現了中國西南土司在意識形態上對國家的認同。
這些遺存是12—18世紀我國西南部多民族,山地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體現,揭示出土司制度的社會組織結構、軍事理念、文化面貌、經濟制度等的獨有特徵,土司制度及其統治權力的高度自治。
1.揭秘北美印地安人建立的最早城市:卡霍基亞遺址東聖路易斯區的再發現和大規模發掘
2.土耳其馬拉蒂亞獅子山遺址最早的宮殿區:國家起源新說
3.諾音烏拉古塚發掘新收穫:中亞遊牧人群的隱秘生活
4.技術的黎明:肯亞圖卡納湖發現距今330萬年石器
5.埃及瓦迪伊爾加爾夫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海港的發現
6.伊特魯裡亞古城塔爾奎尼亞海港的格拉維斯卡希臘貿易站:蘇裡與卡娃塔聖所的最新發掘
7.墨西哥特奧蒂瓦坎羽蛇神廟地下隧道的調查
8.歐洲的早期城市化?烏克蘭特裡波耶文化巨型遺址
9.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係
10.搶救考古揭示臺灣5000年的歷史
1.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城中的多族群中心族邑特奧潘察科
2.恰塔土丘:安納託利亞早期社會的發展
3.歐亞大陸人群的三大遷徙:人類的起源及其在西南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及高加索地區的遷徙
4.從最早的農業到最早的城市:從農業實踐的發展探討歐亞大陸西部城市社會的起源
5.阿茲特克大神廟計劃:找尋墨西哥特諾奇蒂特蘭城的聖地
6.美國西南部最早的農業
7.逝去的時光:高解析度放射性碳素測年與歐洲新石器時代的年代模擬分析
8.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進化
9.歐亞大陸青銅時代人群基因體研究
10.黍和粟的起源與傳播
11.奎洛:瑪雅文明的經濟和社會起源
【本文資料均源於網絡】
【關於我們】
1、喜歡就關注我們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時歡迎關注我們的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