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天空以及人類自身的探索,科學家對於我們人類的情況有了更加準確的了解。現在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所身處的這個宇宙,是來源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在大爆炸後的1億年內形成了恆星系的雛形,在大約20億年內宇宙漸漸穩定下來,形成了我們今天能夠觀測到的各種星系和類星體。銀河系在大約50億年前從一堆星雲塵埃中產生了太陽系,而作為太陽系中我們的家園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了。地球上的人類,在數百萬年前從古猿人進化成了智人,在大約1萬年前學會了固定耕種模式的農業,在數百年前開始了工業文明的萌芽,在幾十年前進入了太空時代。
不難看出,我們人類文明在時間尺度上屬於「加速發展」的節奏,進入另一個全面顛覆過往的時代所需的時間,正在不斷變得越來越短。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預言1000年後的事情似乎變得非常困難。然而另一方面,從純粹的數學角度而言,「進入下一個時代所需時間越來越短」也存在著自身的矛盾,難道它會短到幾分鐘、幾秒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許多科學家分析認為,目前我們看到人類社會加速發展的情況,只是因為我們的現實能力與理論認知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大家都知道上個世紀被稱為物理學的「黃金時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帶領我們進入了全新的世界觀,然而另一方面,要在現實上達到這種理論認知對應的生產力水平需要很大的跨度,由於我們處於對這個跨度的突破當中,所以會呈現「加速」的狀態。當達到了之後,也許就會進入如同距今4000-500年前的發展規律:在極限水平之下起起落落,整體保持大致平均的狀態。
說到這裡,科學家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我們人類社會並會永遠加速發展(那樣的話,宇宙也許還不夠未來人類玩呢),也不用永遠倒退,它的關鍵取決於基礎物理層面能取得多少突破。
然而不論基礎物理上是否取得突破,它的一些「上限」卻是能夠被清楚看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家認為,1000年後,甚至2000年後的人類社會局面,是可以被大致猜測的。
科學家首先介紹道,核聚變、反物質、戴森球等能源方式,在未來顯然是會被人類掌握的,而它們的最終目標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做想做的事。如果不考慮星際旅行的話,以這些途徑為標誌的能源方法,可以讓人類達到一個不愁能源的狀態。科學家介紹道,這時候對人們來說最重要的就不是「怎麼辦」的問題了,而是「想要什麼」的問題。
因此許多科學家相信,未來結合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人工智慧技術,人們可以很輕鬆達到這樣一個狀態,那就是:只要是腦中構建出來的概念,可以直接輸出為操作方案。也就是在「想要什麼」的過程中,達到一個近乎完美的狀態。也許你已經發現了,這個狀態接下來會導致的局面就是,人類的大腦將成為第一生產力,不斷使用自己的欲望、創造力、想法,來進行生產,以及自我滿足。這種狀態被關心未來領域的資深媒體人認為是「真正的伊甸園」。
當然,人類達到這個狀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進行星際旅行」。為什麼這樣說呢?科學家解釋道,因為星際旅行在能源消耗上是一個「無底洞」。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物體在接近光速的時候,質量是會向著無限大的方向增加的,同時,物體內部的時間節奏也會無限降低。所以,如果人類選擇靠星際旅行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就會大幅消耗這些先進能源所帶來的福利。
但是另一方面,星際旅行也可以提供無法替代的好處。根據「鍾慢效應」,進入接近光速飛船內部的人們,在外部環境經過上百萬年後,自身感覺到的只是短暫的一瞬間,走出飛船也依然是剛剛進入飛船時的年齡和面貌。相對論揭示的三維宇宙中的這個原理,是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前往其他遙遠星系最有可能的技術途徑。
根據以上兩方面,科學家認為1000年後,甚至更久遠之後的人類社會,應該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我們自身的生物本能,決定了人類能夠「被滿足」的狀態是有上限的。當我們通過反物質、核聚變、戴森球等方法,達到了「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生物本能所需範圍內的隨心所欲」時,這些溢出的能量就會被人們拿來發展星際旅行。
因此,如果你有幸前往1000年後,會看到這樣一幅景象:所有人的生活都非常美滿富足,人類社會內部幾乎沒有任何矛盾,人們將多餘的財富用於建造一艘艘星際旅行的飛船。如果你有幸前往2000年甚至更久以後,會看到人們在不同的星球上重複著這種生活狀態。
熱愛科學的朋友,你認可科學家的這種推測嗎?你嚮往1000年後的人類社會嗎?歡迎留言參與討論。如果本文對你有用,希望可以給個點讚哦!
(本文某描述存在一個漏洞,細心的你發現了嗎?如果發現了歡迎留言指出,沒有發現可以關注我,會在下一篇文章揭曉答案。【上一期答案:加速膨脹曲線,目前位於465億年前星系位置的,並不是200-300億光年遠的星系,而是約70億光年】)
(最初的好奇心不應在繁瑣的日常中磨滅,找回探索的本能,一起漫步星空與遠方,順便偷窺上帝之眼。歡迎關注隔壁青少年說,讓我們聚集在這裡探討那些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