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華港儲電一體化項目。
福州日報記者 林文婧 楊瑩 通訊員 陳清麗 圖片由記者葉義斌提供
從一窮二白的小漁村到省定老區貧困鄉,再到令人矚目的可門港區工業重鎮,不到而立之年,連江縣下宮鎮順利完成「三級跳」,成為推動連江發展的一塊新「高地」。
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福州」的發展戰略。從此,連江開始向海進軍,挺進深藍。
為了更好逐夢,1993年9月,連江從坑園鄉劃出下宮、廈一、上宮、大洋、松皋、江灣、初蘆、可門和新輝等9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設下宮鄉,轄區土地面積25.3平方公裡。
從此,地處連江黃岐半島西北部、擁有45公里海岸線的下宮,積極投身「海上福州」建設,迎來了可門港開放開發的熱潮。27載風雨兼程,27載砥礪奮進,今天,下宮又迎來了撤鄉設鎮的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下宮人正充分發揮臨海臨港優勢,前瞻布局、科學規劃、搶抓機遇,厚植「項目強鎮、產業富鎮、生態立鎮」發展理念,為連江爭當「海上福州」建設排頭兵貢獻下宮力量!
連江縣下宮鎮。
善打硬仗
順境逆境幹勁不減
近日,記者一行走進下宮鎮,隨處可見繁忙的建設景象,發展熱潮迎面撲來。
在下宮鎮黨委書記林家喜的辦公室牆上,2020年重點項目分解表赫然在目,72個項目涉及臨港產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領域,輻射省、市、縣、鄉各級。除了項目名稱、級別及建設進度外,項目責任人和項目經辦也一併列出。
林家喜介紹,掛圖作戰後,下宮2020年招商引資籤約項目任務12個,目前已完成11個,總投資12.95億元。完成省、市、縣重點項目申報總數21個,比去年新增10個;在建及計劃新開工項目數20個,比去年新增10個;「一抓一促」行動中,已完成開工項目6個(任務4個),竣工項目3個(任務2個),提前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亮麗業績的背後,藏著下宮幹群戮力同心、搶抓機遇、久久為功的身影。
位於羅源灣南岸的下宮,曾是省定老區貧困鄉,群山環繞,溝壑縱橫,21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漫長曲折的小路連通著各個村莊。要發展,靠什麼?
「可門可門,皆有可能;下宮下宮,馬到成功。」這是可門港大開發後,流傳在下宮的順口溜,當地群眾對發展的願望簡單直白。
可門港,這個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所描述的「東方大港」,歷經多年開發建設,已成為承載福州乃至福建東北部發展的臨港工業重地。一批世界500強或中國500強企業在這裡相繼落地、開工建設。
「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林家喜說,建鄉以來,下宮人辛勤躬耕海洋,但囿於陸上交通不便和長期作為海防前線,天地小得只有大海、漁獲、舢板和群山、農田、牲畜,一度是連江最欠發達地區之一。可門港的大開發,讓大伙兒認定了這個「金娃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啃」下的第一塊骨頭便是徵地徵海。彼時,因為大開發,港口要疏通航道,企業要建設用地,徵地徵海不可避免。到2015年6月,下宮在歷經3年談判、籤約等工作後,僅用4個月就完成海陸徵遷面積60萬平方米,創下全省徵遷時間最短、徵遷面積最大、涉遷理賠總額最高的單次海上徵遷紀錄。「那時,談判到凌晨的事時有發生。」彼時還是下宮鄉長的林家喜說,不少黨員和群眾代表帶頭把自家涉遷房拆了,發揮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第一仗打得漂亮!下宮榮獲連江縣2015年度綜合先進單位、綜治工作和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3項榮譽,當年績效榮列全縣第一。
嘗到奮鬥的甜頭後,發展也隨之駛入快車道。下宮黨委政府延續這股創業精神,乘勝追擊,探索突破,舉全鎮之力謀發展,全力服務神華港儲電一體化、南方石化、福建可門物流、福能萬業和華電儲運等總投資逾400億元的省市縣重點項目,大力發展臨港經濟,誓讓「生地」變「熟地」,「熟地」變「寶地」。
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末頁
【責任編輯:馬春林】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林文婧 楊瑩
廈宮紅軍紀念公園。
敢為人先
創新開拓常抓不懈
立冬時節,登高放眼松蘆灣(松皋、初蘆、江灣3個村)海域,各色浮球各自為陣,在湛藍的海面上隨波沉浮,蔚為壯觀。
可別小瞧這片海上牧場,北緯26度的絕佳位置註定成為黃金鮑魚養殖帶,加之水質優良,溫度適宜,是鮑魚的理想棲息地。
「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也可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唯有不等不靠,創新開拓,『無中生有』,才能從固有的政策與現實衝突中找到突破,尋得更大發展。這是靠海吃海的下宮人深諳的道理。」下宮鎮鎮長湯國登介紹,進入21世紀後,下宮幹群在探索聚槳為犁、擺脫單一捕撈經濟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以鮑魚養殖為龍頭的海上規模化養殖產業迅速崛起,使下宮不少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進而全面帶動了海帶養殖、飼料、海產成品加工等上下遊產業鏈的興旺。
創新因子繼續蔓延。從0元到278萬元,松皋、初蘆、江灣3個鮑魚核心產區村從2017年起,花了3年時間,實現村財收入總額的飛躍式突破。今年,3個村的村財收入總額預計可達600萬元。
這得益於下宮鎮黨委政府一手抓產業發展,打好「優勢牌」,做大做強鮑魚產業;一手抓資本運作,實行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化運作,讓村財「活」起來,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2017年起,下宮在全縣首創,以推進海上規範化養殖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實行養殖海域分片承包,設置規範化養殖示範區155臺,同步延伸規劃松皋、初蘆、江灣800公頃養殖海域,通過區域化設置散戶養殖區和集中養殖區,其中散戶養殖區以0.5元/平方米的標準租給本村養殖戶,20個村集體標準海區以8萬元/區標準公開對外發包出租。
「規範化養殖後,多了好幾條航道,刮擦、碰撞等海上交通事故再也沒有發生了,而且水質也變好了,鮑魚質量更有保證。」從事鮑魚養殖近20年的江灣村養殖戶廖修錦當年就租了近8萬平方米,「這些租金還能給村裡老人發福利,我們都很支持」。
據了解,政府通過有效合理設置養殖臺區、更換新型環保塑料浮球等舉措,鮑魚產量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松蘆灣海域年產鮑魚近3萬噸,佔連江鮑魚總產量的60%,佔全國鮑魚總產量的18%,是連江被評為「中國鮑魚之鄉」的重要支撐點。好產品收到市場拋來的秋波,養殖戶因此鼓了腰包,足了幹勁;通過臺區轉租,村財收入實現「從零至百萬」的躍升。
乘勝追擊謀發展。湯國登介紹,下宮鎮已註冊了「松蘆灣」品牌,對標陽澄湖大閘蟹,成立連江鮑魚養殖交流協會,實現當地養殖戶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眼下還著手招商引資,計劃建設佔地300畝的鮑魚交易專業市場,鮑魚體驗館也規劃在內。
借著「海上福州」建設熱潮,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下宮人繼續開拓創新。
2019年11月15日,在下宮鎮初蘆村首批水域灘涂養殖證頒證儀式上,電子海區管理圖隨著首批水域灘涂養殖證頒發到養殖戶及村兩委手中,下宮全面開啟創新海域管理,智慧漁業模式。手機上安裝「下宮水產養殖網格化管理系統」後,養殖戶從手機上能看到自家海域情況,防範「入侵者」;工作人員通過定位,實時監測海域,遇到糾紛,可一鍵直達對應海區,工作效率再提高。
上宮溪防洪排澇工程途經上宮村、大洋村。
科學謀劃
「藍色經濟」潮湧向前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撤鄉設鎮將給下宮帶來哪些利好?下宮又將如何乘勢而上?
站在下宮規劃圖前,林家喜表示,將以撤鄉設鎮為契機,繼續踐行「海上福州」戰略,做好臨海臨港大文章;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可門港開放開發,助力可門打造億噸巨港;聚力優化營商環境,引入更多優質硬核好項目、大項目,做大經濟盤子;做好產業提質工作,創新發展路徑,繼續探索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充分激發「藍色經濟」活力,帶旺鮑魚全產業鏈,打造全國聞名的鮑魚產業「下宮樣板」。
心無旁騖抓落實,奮發有為擔使命。湯國登說,下宮紅色文化深厚而博大,經濟發展韌性、活力、後勁穩步增強,區位優勢愈發凸顯,當前正抓住可門港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和有為鄉賢在下宮這片藍色海洋與紅色文化交織的熱土上,奮鬥青春、建功立業,共同書寫新時代下宮建設新篇章。
展望未來,下宮鎮將堅持科學謀劃,發揚敢想敢拼的創業精神,助力連江掀起新一輪「海上福州」建設熱潮,讓更多人看到這位後起之秀的強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
「松蘆灣」海上牧場。
精心布局
品質品位不斷提升
近日,連接下宮鎮區和松皋村的廈松隧道全線貫通,預計明年7月通車。這條總投資約6億元的隧道呈東西走向,西起通港大道三期,東接濱海大通道規劃支路,途經下宮鎮廈一、松皋兩個村。
「通車後,下宮鎮區至松皋村路程將從1個小時縮短至10分鐘,不僅大大方便群眾生活出行,更重要的是,切實打通了養殖戶與市場的『最後一公裡』,為下宮乃至黃岐半島漁港經濟區開闢便捷高效的通道。」下宮鎮人大主席、廈松隧道項目負責人趙鴻表示,該隧道既打通了群眾出行的「中梗阻」,也連接起消費者的「飯桌」與養殖戶的「錢袋」。
從「蜀道難」到「俱歡顏」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多,且陸海兼顧。下宮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試點工作為契機,建成總投資4.65億元的通港三期道路和投資1300萬元的下宮濱海路為龍頭的骨幹路網,真正融入連江縣城半小時生活圈;設計松皋至江灣、江灣至初蘆、松皋至奇達等道路,實現沿海通道大貫通。可門港鐵路支線已建成通車,與溫福鐵路對接,使進入可門港區的貨物能更加便捷地海運出口或運往內陸地區。全速推進初蘆、江灣陸島碼頭,以及松皋和漁村、江灣、初蘆等二級漁港項目,逐步形成環下宮水陸運網,進一步提升「松蘆灣」運輸吞吐能力。
交通提速助推產業加速落地,城鎮品質也因此得到提升。近年來,隨著大項目接二連三落地可門港,數十項民生項目建設同步推進,迅速刷新著這個漁鄉的面貌。寬敞整潔的村路、鱗次櫛比的小樓、簇新的鎮級衛生院、現代化的幼兒園、設施齊全的中心公園,以及散落各處的綠化景觀、老人活動中心、革命歷史紀念館、百米文化長廊、農家書屋等,不一而足,讓越來越多人有了相同的感受:漁鄉越來越有「城市範」了。
「誰能想得到,會有今天這樣的好生活。」行走在綠意盎然的大洋村村道上,吳壇秀笑容滿面。20年前,她從老家寧德嫁到大洋,成為大洋從窮山惡水「蝶變」為省級美麗鄉村的見證人。吳壇秀感觸地說:「嫁過來的時候快哭了,山路繞了一圈又一圈,暈乎乎終於到了,想上個衛生間卻找不到地方。當時,年輕姑娘不願嫁過來,本地青年總想往外跑。現在不一樣了,人氣越來越旺,大伙兒收入也越來越多。」
見證下宮蛻變的還有下宮鎮林業站負責人陳華標。年近六旬的他是下宮建鄉的第一批幹部,一幹就是27載,將全部青春與熱血揮灑在此。「看著下宮從靠山、靠海、靠天吃飯,到如今產業興旺、群眾生活富足,鎮容村貌煥然一新,我很自豪,要在這裡幹到幹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