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延嶺
鄉鎮和街道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基本單元,決定著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執政能力的根基和水平。
深化鄉鎮和街道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舉措。按照自治區黨委和市委的統一部署,我市從2019年11月起全面推進深化鎮和街道改革。
目前,我市深化鎮和街道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推進基層綜合行政改革等改革任務已順利完成,審批服務便民化、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等配套改革正紮實推進。職責明確、運行高效、服務便民化的鎮和街道職能體系已基本建立。
吹響改革「集結號」
按下工作「快進鍵」
政治引領是深化鄉鎮和街道改革、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工作的方向之舵。2019年11月12日,自治區《關於深化蘇木鄉鎮和街道改革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實施意見》印發後,市委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深入學習改革精神,研究部署鎮和街道改革具體工作,吹響了深化鎮和街道改革「集結號」。
市委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作出部署,要求改革工作要從夯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礎的戰略高度,從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民生角度,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事業寬度,精心謀劃改革。市、區兩級黨委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靠前指揮,親自推動,緊盯改革進程,聽取專題匯報,破解難點痛點,從擬訂方案到審定方案到組織實施都親自把關、當好「施工隊長」,確保改革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
我市制定了推進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倒排工期逐項推進改革任務落地。各區及時制定貫徹落實深化鎮和街道改革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具體舉措,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單位,嚴格完成時限,全力推動改革任務落地落實。
科學統籌設機構
用好改革「手術刀」
「瘦身」與「健身」相結合是深化鎮和街道改革的重要舉措。我市嚴格按照自治區黨委明確的機構限額,整合鎮和街道內部決策、管理、監督職責和力量,按照鎮「五辦三中心(局)」和街道「五辦一中心」標準,科學設置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
我市結合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實際,在各鎮鄉村振興辦公室均加掛城市管理辦公室牌子;明確加強黨的建設、社會事務、城市管理、平安建設等機構和崗位,調整增加便民服務、擁軍優屬、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崗位,推行一人多崗,交叉兼職;對區級職能部門派駐鎮和街道的機構進行全面清理,保留派出所、司法所、市場監管所的設置及管理體制。
機構、崗位的優化整合,解決了條塊分割過細、力量配備分散、忙閒分布不均、責任輕重不一的矛盾,實現了職能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強化了義務和責任。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靈活政策強隊伍
啟動力量「倍增器」
著眼基層編制緊缺、人員力量不足、專業化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市統籌盤活編制資源,注重推動編制資源向基層傾斜,採取「減上補下」方式,從各區職能部門和事業單位調劑部分人員編制充實到各街道,並按期完成人員轉隸。改革後,街道人員編制較改革前增加25%。
按照自治區改革精神,結合鎮、街道編制實際情況,我市重新核定各鎮機關科級領導職數,明確了各街道黨政機構負責人原則上由街道副職兼任。通過改革,進一步增強了鎮和街道工作力量,減少了領導和工作人員的管理層次,使工作的布置、指導、實施、推進更加順暢有力。
權責對等界限明
釐清法治「脈絡圖」
基層治理法治化,是此次改革的核心理念,我市圍繞基層有責無權、事重權小責任大的問題,明晰事權邊界,力求權責相宜。
明責知責是履職盡責基礎和前提。參照自治區制定的蘇木鄉鎮和街道黨政機構、事業單位職能職責範本,結合鎮和街道實際,我市對各鎮和街道黨政機構、事業單位職責進行優化調整,並重新印發「三定」(定部門職責、定內設機構、定人員編制)規定。
對照自治區政府賦權清單,將適宜鎮政府實施的城市管理等以往由區級部門履行的行政執法職能下放給各鎮綜合行政執法局,並選取海勃灣區濱河、鳳凰嶺兩個街道試點建設街道主導、執法部門參與的綜合執法統一調度平臺,積極探索基層執法新模式。
通過重新制定「三定」規定,理順了職能部門和鎮、街道的職責界限,明晰了鎮和街道黨政機構、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將原由事業單位履行的行政管理職能納入機關行使,強化了鎮和街道事業單位的服務職能。
為民宗旨再強化
打通基層「腸梗阻」
聚焦基層群眾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反覆跑的問題,我市著力轉變基層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堅持協同推進配套改革,持續推進基層審批服務便民化,建立鎮和街道「四辦」清單,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一體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村級便民服務站點建設實現全覆蓋。
不斷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全市各鎮和街道劃分930個網格,配備網格員3667人。
根據自治區政府賦權事項,我市採取鎮和街道認領、職能部門協同辦理的方式確定公布了承接賦權事項清單,並編制鎮和街道權責清單,進一步釐清職能部門與鎮和街道事權邊界,全面清理規範鎮和街道「一票否決」事項和籤訂責任狀事項,切實減輕了基層負擔。
[責任編輯: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