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接到一個快遞小哥電話,讓下樓取快遞。原來是遠在張家口沽源大草原的文友鄭女士寄來的,打開包裝,裡面是「來自大草原的問候」,有壩上特產手撕風乾牛肉、全脂奶豆腐和老奶茶,全是不可多得的草原美味。這個以實物形式來表達的「問候」,把我的思緒帶到今年夏天到沽源大草原採風的日子裡。
「沽水福源」 度假村是我們到達沽源大草原的第一站,屬於國家4A級景區、國家溼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沽水,是指三河的發源地,這三條河分別是黑河、白河、灤河。福源,顧名思義,就是福氣的源頭。
以後的數日裡,文友鄭女士全程做我們的嚮導。沽水福源度假村四處散落著蒙古包,形狀如穹廬,以白色為主、藍色為輔、其他顏色作為點綴。白色在蒙古代表白雲,藍色代表藍天,其他顏色代表著草原上百花綻放的多彩。蒙古包是遊牧民族流動的家,千百年來,蒙古族牧民逐草而居,蒙族先人們的居所由窩棚過渡到帳篷,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蒙古包,它冬暖夏涼,像一朵朵聖潔的白蓮花,盛開在美麗的草原上。
來到沽源,除了欣賞美景,大家心裡在琢磨著這裡有什麼美食,什麼土特產。小鄭似乎猜透了人們的內心世界,說道,「我們沽源有三寶,莜麵、蘑菇、大皮襖。當然還有烤全羊,它是沽源草原的大餐。先別著急,晚上咱們就吃烤全羊,還有篝火晚會呢。」
篝火晚會是遊牧民族傳統的歡慶方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之後,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生命的安全,於是,對火產生了崇敬之情。後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相互拉著手圍著火堆跳舞,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延續到現在,就成了篝火晚會。
在篝火晚會中,小鄭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烤全羊。在草原上,烤全羊可與北京的烤鴨相媲美。壩上的羔羊個頭均勻,肉質細嫩,無羶氣味,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香味四溢,味道極為鮮美。
烤全羊的做法是:加工時先將羊宰殺,將羊血放淨,去掉羊皮和羊頭,用井水洗淨。放置在一個長方形的塑料大盆裡,裡面放花椒、大料、辣椒、鹽等,醃製大約1個小時。之後用鐵絲把羊的四個蹄子捆好,用一根長長的鐵棍,把羊掛起來,固定在一個架子上,用刀在肉厚的地方劃出花刀,架在炭火上轉動烘烤,一邊烤一邊往羊身上刷塗上由姜蔥、胡椒、孜然等調製而成的調料,要用溫火烘烤,不要用旺火和明火,等到羊肉變得深棕色並且冒出油時,用刀子片下來蘸著孜然吃即可,烤全羊要一層一層的烤一層一層吃。
天,慢慢黑了下來,木炭呈現紅彤彤的火苗,羊表皮的脂肪開始滋啦啦地冒出,待羊肉開始呈現金黃色,香味開始瀰漫了出來,烤羊時候把準備好的調料,烤羊師傅一點點均勻地塗抹到羊肉上,各種調料隨著火的烘烤,香味越發的濃鬱,色澤也更加的金黃誘人。早已有按捺不住香味誘惑的人,把手伸了出去,去撕扯羊肉那層金黃的表皮,快速的塞到嘴巴裡,那叫一個醇香。
塗抹的調料最為講究,其中有:雞蛋、醬豆腐、鹽面、十三香、麻油,各種調料放的足足的。據說還有幾種調料,問過燒烤師傅,燒烤師傅嘿嘿一笑,做神秘狀。
經過兩個小時的燒烤,全羊烤好,外表金黃油亮、焦黃酥脆,內部綿軟鮮嫩,羊肉味清香撲鼻。
燒烤師傅和服務員先將整羊臥放於特製的木盤內,羊角繫上紅綢布,端上餐桌。廚師將羊皮剝下切成條裝盤,再將羊肉割下切成厚片,羊骨剁成大塊分別裝盤,配以蔥段、蒜泥、面醬、荷葉餅,並隨帶蒙古刀上桌。
除此之外,餐桌上還準備了毛豆、花生、啤酒等食物,一邊欣賞著蒙古舞蹈,一邊就著烤全羊,喝著冰鎮啤酒。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們圍著篝火,跳起蒙古族的安達舞,可謂激情無限,快樂無限,激情在這裡點燃,快樂在這裡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