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姜陽陽,今天給大家帶來美食《烤全羊》《東坡肉》《川菜》
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族接待貴客的一道名菜。色、香、味形俱全,別有風味。烤全羊源於蒙古族。其歷史洲源可以迫溯到很遠。據考古資料證實:「河套人」即「那爾多斯人.牙齒化石的附近地區,不但發現古代人類使用過的灰燼,而且還有燒過的骨骼。考古報告說:「納爾多斯人已經使用火……在沙地上挖坑……燒食獵獲的野曾。」(元史)記載12世紀時期蒙古人「掘地為坎以旅肉」,到了13世紀即元朝時期,肉食方法和飲騰都已有了極大改進。《樸通事·柳蒸羊),對烤羊肉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元代有柳蒸羊,於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算盛羊,上用柳子蓋搜土封,以熟為度。」不但製作複雜講究,而且用了專門的烤爐。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幾乎都以烤全羊待上賓,其名貴列入禮節。康熙、乾隆年間,北京的「羅王府」(羅卜藏多爾濟)中的烤全羊,遐邇京師,名氣很大,甚至連廚師嘎如迪(蒙古族)也很出名。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初,各地王府中還有烤全羊。解放後,不但恢復了這道名菜,而且有了許多改進。
東坡肉
東坡肉是杭州傳統風味菜餚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澤紅豔,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膩為特點。說起「東坡肉」,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
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薪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封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老百姓為了讚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豆腐
被譽為.『國菜」的豆腐的起源,《天祿識餘》及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均有載:「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名為『黎祁」』,也稱『.犁祁」。宋代大詩人陸遊在(山庖)中有詩句:「施壓犁祁軟勝酥。」蘇東坡也曾有詩句:「煮豆為乳脂為酥。」淮南王劉安系漢高祖的孫子,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他的遺事。此人不問政事,信道教,好修煉,企求長生不老,召來一批術士,欲煉靈丹妙藥,不料煉丹不成,反的豆腐。於是乎後世人也就將豆腐的專利權掛到他的身上去了。後來「黎祁」改名為「豆腐」,它與生活更貼近了。但明代文人孫大雅認為「豆腐」不雅太俗,曾改名為「獲乳」。他還為此賦詩一首,詩中關於豆腐製作的艱辛倒十分精採:「戌菠來南山,清漪烷浮埃。轉身一旋磨,流膏人盆願。」結果「菽乳」一名被人遺忘,詩句倒傳下來了。
川菜
川菜是我國烹飪的主要菜餚,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經歷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在兩漢兩晉,呈現成初期的輪郭。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東都,為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利用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時期就形成了「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了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鬱的菜系。由筵席菜、大眾便餐、家常菜、三燕九扣菜、風味小吃等五大類,組成一個完整的風味體系。其風味是清、醇、濃並重,並以善用麻、辣著稱,對長江中上遊和滇黔等地有相當的影響。近年,川菜蹤跡已遍及中國以至海外,到處都有「味在四川」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