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2020-12-13 詩詞生態苑

傲梅、幽蘭、堅竹、淡菊,向來被國人作為感物喻志的象徵。在文人士大夫那裡,對於花中「四君子」的謳歌更是不勝枚舉。而竹子,還在市井百姓中,被讚譽為寧折不彎的氣節之士廣為稱道。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

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

這樣理解也無不可,實際上這並非「坡仙」本意。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首格律上十分隨性率性的作品,寫作於東坡先生杭州市長任上。此時,他已經經歷了「烏臺詩案」,地獄般的磨難,經歷了黃州被貶,煉獄樣的淬鍊,經歷了天上人間的逡巡,經歷了波峰浪谷的考驗。實際上,他幾乎已經在人格上幾近進入方外化境。

於潛,是當時浙江的一個縣名,今天的浙江臨安附近。於潛僧,是東坡先生的一個方外好友慧覺師傅。綠筠軒,就是慧覺所在寺廟裡面的一個待客喝茶,誦經打坐的地方。字面理解,不難發現,一定是翠竹環繞的幽靜之所。

東坡先生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深幽。

理解這首詩,單從字面理解,已經八九不離十,如果是拋開最後一聯的話。實際上,眾多選這首詩的,往往還就是忽略了這最後一句,不管是有意或者是無意,反正是略掉了。

遺憾的是,這首詩的精華,全在這最後的一哆嗦。

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典故:

其一,關於「此君」。說的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痴愛竹子。他每到一地,哪怕是短暫的寄居,也要人在其住所周圍栽植上竹子。人們好奇的問他原因,他手指著眼前的竹子,哼唱著回答:何可一日無此君!

竹子,也被雅稱為「此君」。

其二,關於「揚州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揚州的富饒,美麗,銷魂讓多少人心嚮往之。所以,當有人願意成為土豪,有人願意成為揚州市長,有人願意駕鶴仙遊的時候,最後一位乾脆就說:他願意腰纏萬貫,騎著鶴去揚州。把有錢,有權,有閒諸等美事,兼有之,兼得之。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意思不言自明:又想毗竹為鄰的贏得清高之名,又要對著竹子大快朵頤。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這等美事。守得住名節,就要耐得住落寞;要想執掌權柄,就不要飄飄欲仙;食豬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豬肉。在名和利面前要有取捨:兩種好處不可兼得,多種好處不可能集於一身。

至此,先生想說什麼已經毋庸諱言,也毋庸贅述。

人生就是這樣,所有的抱怨也許都有一個不該抱怨的背後;所有的光鮮底下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黯淡。

君不見,山雨欲來風滿樓;

君不見,風雨之後見彩虹;

君不見,「粉圖珍裘五雲色,曄如晴天散彩虹」。

君不見,眼見他家宴賓客,眼見他家起高樓,眼見他家樓塌了。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我也沒有問具體什麼原因,每個人做出選擇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五月來了,樹蔭蔥蔥;在重慶,更有不少竹林。比如知名的縉雲山上的農家樂附近都是竹林,承接住宿,有的價格還不低。竹林地和山頂的松林地會有很明顯的分界線。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揚州個園抱山樓,壺天自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比我們會玩園內到處可見鬱鬱蔥蔥的竹林,讓人神心氣爽抱山樓的景色更是迷人,讓我不禁感嘆古文人的優雅大批的遊人在竹子拍照留念,感受文人的生活氣息煙花三月下揚州,我自五一來看竹個園內四處古石,歷史悠久,四處空氣清爽怡人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生活區種竹子的注意事項
    蘇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是高雅脫俗的象徵,無懼東南西北風,更可以成為家居的風水防護林。自古以來,竹子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吃飯用的竹筷到坐臥用的竹椅竹床,從晾衣服用的竹竿到遮風擋雨的竹鬥笠,可謂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但是種竹子和風水息息相關,他的方位、多少、搭配可是會影響主人的運勢和健康的庭院裡種竹子的種種門道,你都知道嗎?竹子的美好寓意,為家居風水更添吉祥如意,黃竹象徵這財源廣進,錢財無憂,是生活富足安康的寓意。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農村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俗語是在農村最為廣泛的一種文化,無論年輕的還是年長的人都了解很多俗語。因此這樣一種文化也就隨著大家的喜愛慢慢傳承了下來,很多的小孩子,在很少的時候還不具備理解俗語的知識的時候,就已經被老人們灌輸了很多的俗語,小孩們也就會因為這些了解俗語,那慢慢長大過後,也就理解了長輩告知俗語的意義了。俗語在農村生活中是第一個幫助村民們生活的第一個知識,很多家中的老長輩雖然是不識字,但是卻懂很多的俗語。這就足以證明俗語在農村中的重要性。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捲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知道哪些竹子適合陽臺盆栽嗎?
    隨著我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親近自然,去分享大自然植物生命的人生所得,體驗植物給我們的寧靜,在浮躁的社會生活裡找到安靜的角落,靜下心來去思考,體味人生的滋味,領略人生的快樂。親近這些花草植物,每次都有新的感覺,每次心神都能得到一份愉悅!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喜歡竹子?
    可以說,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有著竹的一份功勞。在生產方面,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槓桿提水的竹製工具"桔",又製作了灌溉的"高轉筒車";在軍事方面,從原始的竹弓到拋石機再到火藥箭、竹管火槍等。生活方面,人類被竹大舉"攻陷",衣食住行,它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食就不說了,先說衣。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
    《爾》稱:「無室榭。」又說:「觀四方而高曰臺,有木為榭。」《公羊傳》中有「無室為榭」。《漢書五行志》有「藏樂之所日榭」。明代園家計成在《園冶》中認為「榭」是詩情畫意之物,《釋名》云:」榭者、也,借景而成者也。或在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種哪個品種的竹子當圍牆好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是最好的園林或圍牆植物,如果住宅四周有竹林,碧綠青翠,清幽秀麗,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受。那麼,種哪個品種的竹子可以當圍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種植紫竹當圍牆,居室增光添彩1、紫竹圍牆,我們在工作之餘抬頭觀望,別有一番風味,它既可以緩解疲勞,又高雅有趣。2、種植在圍牆上,可以與水竹等不同顏色的竹子混合種植,色彩絢爛,甚為好看。
  • 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