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2020-12-11 輕葉說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人們把竹子的形狀特點比喻成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作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如同竹子一樣,虛心、有氣節、堅韌不拔。這種對竹子節操的崇拜,慢慢出現在古代的詩詞歌賦中,給竹子這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冠以特殊的美譽。

青青翠竹古往今來一直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與青松、臘梅並稱為「歲寒三友」;同蘭、菊、梅合稱為「花中四君子」。在詩人的精心雕琢之下,竹子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詩人面對竹子會發出內心的感嘆,通過竹子以物言志。特別是處於人生低谷時,更會通過詠竹來激勵自己。

古人愛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在很多中國人的思想理念中,竹子是虛心無畏的代名詞。竹子雖然不像牡丹那樣驚豔絕倫,更不像松柏一樣偉岸挺拔。

然而竹子卻周身碧綠,一節一節的生長看起來特別結實。竹子的裡面是空的,所以後人們賦予竹子虛心、有節的品格和堅韌不摧的精神。

1、青竹引發人生哲理經典不俗

自古文人墨客創作詩詞時,經常將自然物品人格化,生長狀態特殊的竹子更不例外。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學家蘇軾,對竹子有著頗高的評價。而且他一生愛竹子之深也無人能比。曾有詩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子在他心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蘇軾的代表作《於潛僧綠筠軒》寫出竹子的高風亮節和挺拔凌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全詩結構緊湊、語言細膩、情感豐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升華了對竹子清高氣節的稱讚。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直接表達了詩人對竹子的熱愛之情。寧可飲食上沒有肉,住的地方也絕對不能沒有竹子。詩人每天清晨看見了鬱鬱蔥蔥的竹林,才找到了人生的樂趣。詩歌的第二句用簡單的詞語寫出了獨愛竹的原因。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意思就是不吃肉人的身形上可能略顯羞澀。但是如果沒有竹子來不斷激勵自己,那麼就會變得更加庸俗、沒有氣節。接下來的詩句更深一層表達對竹子難以割捨的情懷。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意思就是人瘦了可以增肥,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節操的人。一旦思想意識變得庸俗和懈怠,缺乏了竹子一樣的氣節,思想意識就會隨著世俗所改變,就會使人完全頹廢甚至無法挽救。

俗人聽了詩人對竹子的痴愛非常不理解,於是便笑談曰:「似高還似痴」。此時詩人用「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反問語氣回答了「旁人」的疑問。既想用竹子來比擬自己的清高之名;又想飲食無度、奢侈豪華,試問人世間哪哪裡能有這樣的好事呢?「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既能夠升官發財同時又能夠修煉成仙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2、竹子雖然普通卻發人深省

蘇軾學識淵博文採卓越,可稱得上是北宋文壇的領袖。在詩、詞、賦、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成就。文風獨特、豪放矯健,善於用誇張的手法通過一花一草,感悟人生的哲理。《於潛僧綠筠軒》作為代表作之一,寫出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也寫出了竹子無比高尚的氣節。

《晉書·王徽之傳》曾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非常喜歡竹子。如果他居住的屋子周圍沒有竹子,就會立刻讓人在空曠地方種上一片竹林。

有人不理解便問其原因,回答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裡的「君」就是竹子,將竹子看作和自己形影不離的朋友,用擬人的方法將這種超塵脫俗的精神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

蘇軾的這首詞簡約質樸,藉助古人的「何可一日無此君!」,使愛竹之情得到進一步升華。將竹子和每日不可少的食物相提並論,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相比較之下,得出「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結論。生活在紛繁複雜的亂世間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時時警醒自己不要隨波逐流,要堅守自己的氣節像竹子一樣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於潛僧綠筠軒》點明精神生活的重要意義,身體上的消瘦和精神生活的俗氣孰輕孰重不言而喻。通過竹子來警示那些意志不堅定、缺乏氣節的人。

指出一個人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尤為重要。一旦失去這種氣節就會變成「俗人」,整日追求名利、斤斤計較、自以為是、得過且過,即使再精湛的醫術也醫不好思想上的「腐敗」。

竹子清高不折的氣節堪稱君子

古人對竹子的評價很高:「虛心節高,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從古至今竹文化已經成為精神風貌的代表。看見竹子就立刻聯想到不畏逆境、寧折不屈的高尚品格,已經被人們賦予博大的精神財富。

從古代的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人們愛竹子的凌霜傲雪;喜歡翠竹的挺拔修長;更仰慕竹子的堅硬有節。竹杆中空也成為謙謙君子博大胸懷的代表。

1、竹子的堅毅挺拔耐人尋味

古代文人在吟詩作對的時候也喜歡書畫,很多描繪竹子的畫卷或多或少的搭配幾塊石頭,也從側面表現出竹子相對惡劣的生長環境。從而表達出竹子具有絕美的神韻和頑強的生命力,竹的精神一直為詩人所讚譽和頌揚。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板橋的著名詩篇《竹石》,讓人們看見了竹子的堅韌和不屈。「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措辭緊湊慷慨大氣,字字寫出竹子的堅韌和頑強,通過擬人的手法把竹子性格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竹石》的標題猶如一幅水墨畫直接展現於眼前,字裡行間讚頌著竹子的剛毅。「咬」、「立」展現竹子的生長像磐石一樣堅強有力。

「立根原在破巖中」指竹子將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巖石的縫隙中,每長出一截竹身都要經歷巖石的磨損,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還能夠堅韌不屈的生長著,任憑邪惡環境的摧殘和侵害,竹子依然堅韌不拔、巋然不動。

從「咬定青山不放鬆」 寫到「任爾東西南北風」,用了以物喻人的寫法,通過竹子的頑強生命力比喻人的正直和堅強不屈,也表達了詩人絕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品德。

像竹子一樣擁有頑強的生命力,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崇高氣節,句句慷慨陳詞展現錚錚鐵骨,一首《竹石》將人類堅毅不屈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2、竹子全身是寶兼有茶餘飯香

古人寫竹子大都詠頌竹的氣節,都寫出竹子的威武不屈、堅韌不拔、中空有節,從這種生活狀態中比喻人的性格和節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詠竹》直接把竹子搬到餐桌上,更顯出竹子與眾不同的「君子」氣節。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竹子應季而生春雨過後破土而出,生長出來的樣子就像小黃牛的牛角,蕨菜的嫩芽也開始生長出來,就像嬰兒的拳頭大小,人們將竹筍和蕨菜從山野中找出來,並燒製成香噴噴的菜餚。

詩人通過簡短的文字將初春山居生活描寫的形象生動。通過竹筍、蕨芽寫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機,描寫人們尋常的吃飯使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躍然紙上,寫滿出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讓人羨慕和嚮往。

3、贊竹之美更需要物盡其用

文人墨客讚頌竹子主要寫他的崇高氣節,他的寧折不彎。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竹子的用處頗多,可以說從竹筍長成高聳入雲的成竹,有成千上萬的用途,竹筍可以食用、竹竿能做竹筒飯、竹簾、竹蓆、竹籬等生活用品中也離不開竹子,唐代呂太一慨嘆自己家的竹子太小,不能被重用。

《詠院中叢竹》字裡行間描寫竹子的生長狀態和獨特用途。「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竿。」 詩人看見自己院子前的一片竹林有感而發,先將竹子的品格稱讚一番,「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

窗前的正在生長的叢竹,挺拔秀麗、不畏嚴寒,用自己堅毅的韌勁兒在茁壯成長。

後兩句引發自己的內心感慨「心貞徒見賞,籜小未成竿」。引用《史記·高祖紀》中「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的一個典故,感慨叢竹還沒有長大成才,卻不能夠得到重用。與唐代詩人張汯所寫的「嘆息為冠小,良工將奈何」有異曲同工之意。

竹子挺拔清脆、伐而復生、不畏嚴寒、不懼酷暑徵服了無數文人墨客。古往今來寫竹、頌竹、贊竹的詩不計其數。有「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的綿綿情意;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的勃勃生機;「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的堅定友愛。無一不表現出竹子挺拔的身姿和高傲的氣節。

結 語

古人寫詩喜歡通過以物喻人。通過竹子的生長狀態來描寫人生境遇,用竹子的空心來比喻人的謙遜謹慎;用竹子的挺拔身姿代表人的正直不阿;通過描寫竹子惡劣的生長環境來比喻封建社會動蕩的政治局面。詩人身處這樣的局勢中,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堅韌不拔威武不屈。

自古文人入仕者居多,通過科舉考試一展自己的偉大理想和政治抱負。然而身處波濤洶湧的朝堂之中,很容易被眼前的富貴榮華所迷失。

詩人借竹來不斷激勵自己,在起伏不定的人生旅途中,一定擁有有竹子一般的高潔品格,才能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人生。

【參考文獻】

王利華《環境史視野下的自然物種人格化——中國古代文人與竹子的心靈交契》

李銀昭《高山仰止松竹梅——讀陶武先「歲寒三友」有感》

顧樸光,顧雪濤《貴州畫竹名家孫竹雅》

朱慶和《「竹」趣拾珍:中國文化裡的清音響節》

王紫瑞《古代河南地區竹子的利用及影響》

相關焦點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啟功畫作的風格是:構圖嚴謹,手法生動,色彩鮮明,韻味悠長,尤其擅長山水竹石,極富傳統文人畫的意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喜歡竹子?
    現代的對竹筍的培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包括選取園地、栽植時間及優良品種等,栽植後的鬆土除草、合理施肥、護筍養竹,防病蟲害等,乃至於各種風味的加工方法等,關於竹"應用"於吃的方面就到這。竹的歷史底蘊竹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內,出土了竹子的實物。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我問他為何呢?他說因為晚上的時候,頭腦特別清醒,突然有很多想法,所以要立寫下來。而恰好最近在齋月裡,白天不吃不喝昏昏沉沉(他們最近只吃兩頓,太陽下山之後六七點,凌晨一兩點)。同事是伊朗人,但是他想通過技術移民定居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為什麼不是美國?他說,美國對伊朗的籤證很謹慎。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竹子這種植物其實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因為這東西四季青綠,讓人看著就莫名心情好。但是,農村卻有老話說「門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顯的,就是門前儘量不栽竹子。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生活區種竹子的注意事項
    蘇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是高雅脫俗的象徵,無懼東南西北風,更可以成為家居的風水防護林。自古以來,竹子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吃飯用的竹筷到坐臥用的竹椅竹床,從晾衣服用的竹竿到遮風擋雨的竹鬥笠,可謂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但是種竹子和風水息息相關,他的方位、多少、搭配可是會影響主人的運勢和健康的庭院裡種竹子的種種門道,你都知道嗎?竹子的美好寓意,為家居風水更添吉祥如意,黃竹象徵這財源廣進,錢財無憂,是生活富足安康的寓意。
  • 農村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今天則是要給大家講一句有關於農村生活的話,是一個關於農村居住的講究,也是老人時常掛在嘴邊的說的,這一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給我們強調了竹子在農村中住房是很重視的程度那竹子是很受大家喜愛的一種植物,我們的國寶熊貓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竹子了。如果是在農村中,竹子的寓意就是平安,並且因為竹子是一節一節的,很多的家庭也認為是家庭節節上升的運氣。因為竹子有這麼多好的寓意,所以農村中的很多人是十分喜愛的,有些人甚至在院裡種植這些竹子。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揚州個園抱山樓,壺天自春
    揚州個園的抱山樓上有一幅匾額,題曰「壺天自春」個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個園中竹子多,因為園裡的竹葉形狀如「個」字而名為個園「壺天自春」是取《個園記》中「以其目營心構之所得,不出戶而壺天自春,塵馬皆息。」其意是個園空間雖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意。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
    文人園林系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擁有,它不同於帝王園林和家園林,士大夫知識分子視其為特殊的精神活動場所。比較確切地說,文人園林始於魏晉的自然山水園林。隋唐以後,山水畫理論影響到園林創作,到宋代及元明清時期,文人園林盛極一時。歷代文人園林的主要代表有東晉的陶淵明,他被視為文人園林的創始人。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知道哪些竹子適合陽臺盆栽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你知道哪些竹子適合陽臺盆栽嗎?竹子一年四季青翠碧綠,當萬木蕭條時,卻翠綠蔥蔥,一片生機勃勃。陽臺或者客廳擺上盆栽竹子顯很大氣高雅,別具竹韻。鳳尾竹喜向陽高爽之地,有「向陽則茂,以種高臺」之說;但也能耐陰,可作為室內觀葉賞姿的理想裝飾。春、夏、秋三季只需放置在窗口通風處,入冬放置在向陽處,就可良好生長。觀音竹,人們因其具有吉利、平安之意而刮目相看,另外良好的觀賞性也象徵著高尚的品格,家裡擺放一盆也顯示主人寬大的情懷,為人處世爽朗的性格。同時家人也會幸福安康。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而竹子,還在市井百姓中,被讚譽為寧折不彎的氣節之士廣為稱道。「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種哪個品種的竹子當圍牆好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是最好的園林或圍牆植物,如果住宅四周有竹林,碧綠青翠,清幽秀麗,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受。那麼,種哪個品種的竹子可以當圍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2、種植在圍牆上,可以與水竹等不同顏色的竹子混合種植,色彩絢爛,甚為好看。3、紫竹既可以做藥材(治療被狗抓咬傷、風溼病等,特別是它的根和葉,有利於消腫止血等),又具有食用價值,可以加強機體免疫力、開胃、補充蛋白質,讓消化得更快等。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其實這句話非常通俗易懂,人們天生對竹子有好感,認為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徵,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稱為君子,所以寧可吃的飯裡面沒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應有的氣節,人爭一口氣,所以人活著應該有骨氣。尤其過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氣節。很多民族英雄就是寧願英勇犧牲,也不要丟掉自己民族應有的氣節。
  • 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