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渾源李峪青銅器「犧尊」的前世今生(圖)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10 月21日,為期兩天的李峪青銅器研討會在古城大同落下帷幕,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上海博物館等科研單位的180餘名專家學者,帶著「終能了小願、何時大夢圓」的複雜感情依依離去。作為我國青銅時代第二個高峰的傑作、作為絕世珍品享譽海內外,但卻從不為山西百姓所知的山西渾源李峪青銅器,從此翩然逸出塵封的歲月,步入當今大眾的視野與心田。

  引子

  我是一件青銅。人們叫我「犧尊」。

  我是一隻渾身布滿饕餮紋的牛形禮器,用來容酒,亦可溫酒。

  我大約誕生在東周時期的山西侯馬。夏朝至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青銅時代,而侯馬是當時的中國青銅之鄉。我也許隨著晉代兩國的聯姻從晉國來到塞北,又成為趙國的墓葬品。我的名字,來源於《詩經》:「白牡騂剛,犧尊將將」(白牛紅牛作祭禮,牛形酒杯噹噹響)。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海市民最喜愛的十大文物之首,人們稱我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中國青銅器的一個重要標誌。從1952年起,我和另外10件來自李峪的兄弟姐妹一起棲身於上海博物館。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數參觀者從我身邊經過,我聽慣了他們的驚嘆讚美,也看慣了他們眼底閃過的一絲茫然:「山西渾源李峪出土……」渾源,不就是那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所在地?山西出土,為何會展出在上海?……人們更不知道,還有數十件李峪珍品散落在世界各地。

  是的。我曾沉睡千年的故鄉在山西。渾源,我那別離了86年的故鄉……

  前世

  86年前,1923年陰曆正月的一天。春雪後的黃土地被格外燦爛的陽光曬暖。剛過完大年的村民開始了備耕。渾源龍山腳下,李峪村村民高鳳章照例起大早帶著兩個兒子去村東給地裡上肥。這塊地上不知哪朝哪代有個五穀神廟,便叫了廟坡,也是後來被稱為「李峪彩陶文化遺址」之處。

  廟坡竟然放起光,也許是剛出山的太陽晃眼?高鳳章繼續拋糞。20米外,兩個孩子在一個土窟窿裡掏鳥。「爹!這是個啥?」孩子叫過父親,用鐵鍁挖了幾下那硬硬的東西,綠鏽斑斑,金光閃閃……高鳳章跪下來感謝上蒼讓他挖到了寶物,整整三簍。我和我的兄弟們,就這樣在偶然間被發現了。

  幾天後,挖出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先是鄰居,再是村人,又是三鄉五裡,人們扛著鍬鎬蜂擁而至,近一個月中將這塊二畝大的「寶地」過了一遍篩,不少人因此獲利。人們更看重金環、金扣這些「黃貨」,對銅器倒不大理會,不少人砸了賣銅。正活動於鄂爾多斯一帶、聞訊火速趕到李峪的法國古董商王涅克這樣描述:「據我從農民手中找到的殘片判斷,近70%被破壞成了碎片……」

  村人哄搶古物!當時的渾源知事謝承恩立派警赴李峪,清查沒收了包括我在內的36件青銅器。而此時,王涅克從李峪村民手中收購的青銅器已有20餘件。不久後它們在法國的展出震驚了西方,是從羅浮宮到吉美博物館都引以為豪的「第一批完整的中國出土器物」。

  此時,距孫中山公布中國國民黨黨綱不過三個多月,距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不過兩個多月,國情堪稱痛心疾首。謝承恩這位地方父母官對我們的「妥善安置」,是將我們陳列於縣衙圖書館,組織了「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以古興教、以古興農」為名,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拍賣。

  當拍賣價格升至25萬大洋時,因遭到渾源中學幾百名中學生和進步人士的激烈反對而作罷。然而到了1932年,我們還是被一個叫盧豐年的古董商以29萬大洋全部買斷。自此,包括我在內的35件青銅器——全部出土李峪器中的精華部分——作別了渾源,離開了山西,再也沒有回來。

  我們被運到北平,藏進大德通銀號(祁縣喬家的產業),一藏就是15年。其間,抗戰的烽火讓我們淡出了世界的視野。1947年,我們重新在上海雪耕齋面世,原來的36件已只餘了12件。

  1948 年7月,古董商張雪耕將我們這17箱文物以「仿古品」的名義向海關申報出境成功,裝船預備運往美國。就在郵輪啟航前夕,上海市立博物館人員奇蹟般出現在碼頭,宣布重新檢查。一查之下,345件「仿古品」中只有3件為仿品,餘者皆系真品、珍品。這戲劇性的「絕處逢生」果真只是巧合嗎?1947年4月18日,上海《申報》刊發過「古物外流偷運出國換外匯文化浩劫古董商到處搜羅」的文章。同年7月,著名學者鄭振鐸也在《保存古物芻議》萬言書中痛斥不法古董商。上海博物院曾收到過附有子彈的恐嚇信。博物館人員的碼頭現身,應該不是偶然。

  躲過一劫,餘難仍在。不久,國民政府內務部再次下令重新檢查,並要求以仿古品準許出口。這其中又有多少勾結,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後來有學者認為,16年前從渾源買走李峪青銅器的盧豐年便是此次文物事件的幕後主人盧芹齋,一個以賣出大量珍貴文物而在西方「著名」的中國古董商。就在我們將要作別祖國的千鈞一髮之際,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物全部扣留並交給新成立的上海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徐森玉曾就讀於山西大學堂,並為保護搶救山西趙城藏經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知道我們的價值——我們這批李峪青銅器終得以結束顛沛,避免漂泊。我,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標誌性珍藏。

  今生

  半個世紀悄然流逝。我們兀自在上海博物館隆重著。而在悄然中惦念關注我們的人有許多許多。上世紀30年代,渾源鄉紳麻國華的《渾源出土古物圖說》,也許是研究李峪青銅器的開山之作。新中國成立後,考古界又有一大批專家學者來到李峪考察,迭出的論著者中包括著名的山頂洞人發現者裴文中、文學家鄭振鐸、山西的兩位大家陶正剛和張頷……但,對我們的關注,始終只徜徉在學術界內。

  直到2009年,一個普通的渾源人將我們漸次帶出學術界的視野。

  52 歲的李躍山,退居二線之前是渾源縣文化局副局長。2000年他為編著《恆山之旅》一書進行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時,偶然從老鄉那裡聽說了李峪舊事。就是這不經意間的結緣,此後讓我的名字與他的生命無法割捨。最初他無法找到任何與李峪青銅器有關的資料,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縣誌都無記載。遍地查訪後他聽人說,上海博物館也許有。李躍山於是直奔滬上。在上海博物館,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館廳正中的我——這是鎮館之寶的位置——驚豔,讓他屏息凝神,口不能言,良久。注視他許久的保安得知他是專程從館寶出土地趕來一睹仙容的渾源人後,開始滔滔不絕介紹起我來,那份溢於言表的自豪與熱愛讓他再次震動。

  天意?機緣?他徑直找到了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員陶喻之。而後者正是《犧尊還櫝備忘錄》的作者。以陶喻之慷慨提供的資料為引,李躍山開始一頭扎入李峪青銅的迷離史海一探鉤沉,痴迷不返。為尋李峪青銅之蹤,他幾十次在渾源李峪故址遍訪鄉人老者,三赴滬上數下京城。在一個去臺灣考察的機會中,他專程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當看到三件出土自渾源的李峪青銅時,他又一次淚溼了。

  其實,關注李峪青銅器並以其為驕傲的當地人還有許多。「張好古」兩年前就曾將自己積累到的李峪青銅器圖片資料傳到網上。去年夏天,穆漢儒更在李峪村委寫下洋洋千言的《李峪彝器傳奇存疑》……但使李峪輝煌再度面世的,當推「二桃(陶)一李」為首。「渾源彝器,舉世聞名。應為寶尋根,替根尋寶!」在陶喻之的幫助與建議下,李躍山找到山西考古研究所專家陶正剛(《山西渾源縣李峪東周墓》作者),開始為「渾源彝器出土八十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籌備奔波。年邁的陶正剛傾力支持。正值多位各國專家欣然表示要來大同參加這「此皆宇宙奇詭可喜僅存之物」(商承祚語)的紀念與研討盛會時,一場「非典」,將大願擱淺。

  李躍山沉下心,開始致力於一本書的撰寫。他渾然的痴迷漸漸清晰為一個目標——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關注李峪青銅!要讓這份曾經的輝煌再度煥發。6年後,2009年10月18日,這本《光耀滿乾坤——李峪青銅器解讀》首發式,與在大同舉行的李峪青銅器研討會同時進行。這場終來的盛事,令諸多專家學者激動不已。85歲的中國科學院青銅專家黃盛璋從不輕易參會,這次「完全衝著這本書來」;在日本教學的陸宗潤教授特別尋訪到藏於日本的李峪器並拍攝影像資料專程帶來;因故實在無法趕來的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引以為憾,多次來電來信關注……「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這副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的賀聯,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用「振奮」來形容讀後的心境。也許「光耀滿乾坤」這個說法顯得大了些,卻正是作者和所有山西人真實的心理寫照。

  明朝

  讓歷史喻今。讓沉痛不再。讓輝煌重現。

  李躍山們仍然懷揣夢想。

  他們希望「李峪熱潮」能帶動渾源一方水土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將彩陶遺址、青銅遺址與正在修復中的麻家大院、古縣衙等,與恆山、懸空寺綴成一條經典文化旅遊線路。

  他們希望能再圓一場「省親夢」——尋訪和集合起我那散落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兄弟姐妹——哪怕是向那些借了戰爭機遇擁有我們的域外收藏者借回來——讓我們全家絢爛無比衣錦還鄉,回到中國、回到山西、回到我們的故地,向故鄉人民做一次展示!讓鄉親們知道,原來他們曾擁有過如此令人驕傲的珍品,同時也經歷過如此令人痛心的滄桑。

  他們希望能在大同,或在渾源,建一所「李峪青銅器博物館」,將我們全家60多口的複製品永久留存展示,永昭世人。

  有人說:「我們今天要尋訪的絕不僅僅只是文化財產,更是一份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產。歷史的傷痕需要文化遺產的回歸加以彌合,也只有物歸原主,文化遺產的價值才能得以充分彰顯,體現出全人類共同遺產的深刻內涵。」在現知器名的約40件李峪青銅器中,上海博物館11件,歷史博物館1件,臺北故宮博物院3件,法國吉美博物館15件,美國5件,德國1件。流散海外的無數珍品的回歸祖國,是一個太艱難太漫長的徵程。我深知我們是多麼幸運——留在了祖國,永遠為她添彩!(三晉都市報 記者 馮迪)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青銅器:上博「犧尊」回鄉引出「渾源彝器」傳奇
    據大同市博物館策展人劉思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此次展覽的緣起是想策劃一次上海博物館藏的包括犧尊在內的這批渾源彝器的回鄉展。渾源彝器是1923年在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一批東周青銅器的總稱,由李峪村民高鳳章偶然發現,引起村民的哄搶私藏。由於當時適逢戰亂,加之文保意識淡薄,部分青銅器或散佚海外,或漂泊他鄉。
  • 胡溥溫酒樽,李峪犧尊,代表了大同地區在那個時代高超的冶煉技術
    犧尊(李峪出土)在朔州市右玉縣博物館有一尊商代青銅簋,就出土於當地。還是在這個縣的大川,七十年代出土了九件漢代銅器。早在1923年,渾源李峪也出土過一批青銅器,據統計,這批現存有圖形可查的李峪銅器約58件,其中上海博物館僅收藏了11件。大部分器形著錄於商承祚先生的《渾源彝器圖》、日本梅原末治的《歐米蒐儲支那古銅精華》、《戰國式銅器的研究》及麻席珍《李峪古物圖說》等書中。
  • 國之重寶出大同,它們的傳奇從渾源小山村講起……
    媒體報導犧尊「回家」▲26李峪青銅器自此,圍繞青銅器的重要人物輪番登場法國古董商——王涅克中國通王涅克意外得知這批青銅器的出土,便興衝衝地從內蒙古趕到山西渾源縣。到了當地,一個壞消息讓他大失所望。原來這批「渾源彝器」被縣知事謝恩承收繳充公。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住到村裡,半個月時間裡,從農民手裡收購了二十餘件青銅器。
  • 渾源犧尊: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
    1923年,在山西省渾源縣李峽村的黃土地上,一位農民肩扛籮筐到村外廟坡區幹活,當他掄起鐵鋤時,噶噔一聲,鋤頭碰到硬物,他用手扒拉扒拉沙土,發現了一件件綠鏽斑駁的青銅器。其中一件渾源犧尊特別引人注目,高33.7釐米,長58.7釐米,是一頭站立的水牛,雙目圓瞪,雙角有力,牛耳豎起,牛腹中空,更奇特的是牛鼻子上穿有一環,證明了至少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穿鼻方式來馴牛了。渾源犧尊身上還有華麗繁縟的紋飾,牛頭牛身牛腿上都裝士這盤旋迴繞的龍蛇紋,還有蟠龍和獸面相互纏繞向兩邊延伸。
  • 春秋「犧尊」:唯一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的青銅器
    春秋「犧尊」:唯一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的青銅器 2016-01-31 10:25:24參與互動    1923年,有村民在位於山西渾源縣城西南的李峪村掘土時發現一批青銅器
  • 上海博物館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的春秋犧尊(圖)
    鎮館之寶     春秋犧尊為春秋晚期的青銅器。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犧尊是僅知的四個之一,卻又是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為目前發現的青銅器中唯一的一件。其高33.7釐米,長58.7釐米,重10.76公斤,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已經公認其為蓋世瑰寶。這是李峪村出土的大量酒器之一。
  • 穿越歷史迷霧的大同三隻牛,渾源也有一隻!
    犧尊,可能是有考證的大同最早的牛形器物吧!2018年12月,犧尊作為「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的展品回到闊別95年的故鄉大同,讓家鄉人一睹國寶風採。而這尊享譽世界的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輾轉的每一段路,都與中國那一段亂世風雲密不可分……1923年正月,渾源縣李峪村村民高鳳章和兒子們給地裡上肥,返回的途中休息時意外發現一處塌方處有柏木,於是一鐵鍬挖下去,讓一件件價值連城的青銅國寶重見天日,這其中就有一件牛形青銅禮器——犧尊。高鳳章挖到的這件「老牛」,牛腹中空,牛頸和背上有三個孔,牛眼圓睜,鼻子上還穿有一環。
  • 恆山白酒:源於北嶽恆山 光耀厚道渾源
    距今五千多年的李峪彩陶文化遺址、青銅器遺址見證了渾源的久遠和厚重。這裡有「人天北柱」之稱的北嶽恆山、和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為天下巨觀的懸空寺,有東晉時期就作為佛教道場、風景秀美的龍山,有作為北魏時期皇家溫泉的湯頭溫泉,有國家級溼地保護公園神溪溼地。
  • 渾源天路,探嶽之旅
    山西法制報大同訊(王文革 實習生 劉超 黃晶)2019年,大同市渾源縣為了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曾組織並邀請專家開會,主題研究渾源旅遊問題。「青銅器遺址」「六郎城」「穆桂英點將臺」為起點,經青磁窯鄉破兌臼、東葫蘆頭,到達上樺嶺、老君殿、千佛嶺,綿延近百公裡,經過東坊城、青磁窯、千佛嶺、王莊堡4個鄉鎮25個村莊。
  • 陝西石鼓山出土青銅犧尊:似鹿似羊帶翅膀(圖)
    陝西石鼓山出土青銅犧尊:似鹿似羊帶翅膀(圖)     精巧別致的犧尊一擺上桌面就讓考古專家足足端詳了
  • 上博西周青銅器展什麼最好看?先秦考古學者李零說是犧尊
    上博西周青銅器展什麼最好看?李零覺得石鼓山犧尊最好看,因為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展覽上展出的青銅器,有些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和一般觀眾相似,遇到不了解的展品他會提問,也會去看說明。他幾乎會在每一處展品前停下腳步,時而踮腳俯視,時而蹲下仰視。
  • 最萌青銅器"犧尊"來滬 今起至明年3月在上博展出
    東方網11月13日消息:造型很萌的「犧尊」、全球僅有的三件西周「酒禁」等極為罕見或首次考古發現的青銅器,今起至明年3月1日在上海博物館參加《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地出土青銅器展》。這也是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文化藝術節「陝西文化周」活動之一。
  • 陝西石鼓山出土青銅犧尊:似鹿似羊帶有翅膀(圖)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說,提取的這件商代分體甑非常罕見,目前只有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過一件。  有趣的是,一件在壁龕裡受損的青銅罍被吊裝上來時,身上被紗布纏得嚴嚴實實。現場的專家打趣說,這是給骨折青銅器的包紮。
  • 山西渾源:致力打造全季旅遊新高地
    山西渾源:致力打造全季旅遊新高地 2020-09-06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看戰國酒壺國寶犧尊啥樣兒
    全國首次「齊國歷史文化」主題展本次展覽是全國首次以「齊國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展覽,集合了7家文博單位的194件(組)精品文物,主要包括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展覽將展至今年10月16日。「國寶犧尊」見證齊國繁盛出土於臨淄商王莊墓地的一件獨特的盛酒器——戰國銅犧尊就見證了兩千多年前齊國的繁盛。這件犧尊是全國文物的精品,被稱為「國寶犧尊」。它高29.4釐米,長43.3釐米。記者看到,犧尊雖然是按照牛的樣子製造的,但是並非完全是牛的形狀,其頭形比牛略長,耳朵也高高聳起,牛身筋骨結實、肌肉健碩。整體造型有牛之壯而更顯聰慧、靈動。
  • 賞析 ▏青銅器之「觥籌交錯」
    喝酒離不開酒器,酒器是青銅器中品種繁多的一大類
  • 商代青銅犧尊撞臉東北神獸 網友驚呼太萌了(圖)
    近日,寶雞石鼓山M4號墓文物提取第二日精彩不斷:一件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長著一對小翅膀的青銅犧尊從墓葬中提取出來,照片上傳至網絡後萌翻眾網友,大家直呼「這不是傳說中的東北傻狍子嘛!」專家解讀,犧尊作為古人用於祭祀神靈的重器,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藝術觀賞價值。
  • 錯金銀戰國犧尊
    入藏於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館的一件戰國犧尊,不僅造型獨特,生動神秘,而且完美展示了錯金銀技藝的最高水準,因而被稱為國之瑰寶。  1982年7月17日,在臨淄區稷下街道商王村磚窯廠,西齊村村民齊中華帶著5名村民和自己十六七歲的兒子正在挖取做磚坯用的沙土。
  •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山西渾源永安寺
    2019年張家口、大同遊記第16篇:山西渾源永安寺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圖1:渾源永安寺正門至於永安州,則是藁城縣(今我市藁城區)在元太祖時升格的名稱,如果當年高定確是在這裡任職的,那渾源永安寺名稱的最初源頭居然還是在我石家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