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南邊有座紀念館,步行5分鐘即到,儘管如此,到三坊七巷的遊客仍舊選擇無視,他們看了太多古蹟,已不想再去看另一個了。
可對於我來說,這裡才是最重要的,它就是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紀念館又名林文忠公祠,始建於1905年,1982年時按原樣翻修,基本保持了最初形態。
「文忠」是林公的諡號,鹹豐即位沒多久,林則徐便逝世於上任路上,這位年輕的皇帝有感於林公長期的忠誠,賜予諡號「文忠」。
一個忠字,寫盡了林公的一生。他一生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信念,即使官場上大起大落,也不改毫分。
中華三千多年歷史上,林公是一等一的人物,他官至一品,做過三省總督,一生中治水、銷煙、平亂、提攜後人,說出了那句震古爍今的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去福州,很大程度上是奔他而來,一來我也姓林,對本家人自然有份親切;二來仰慕林則徐已久,因此剛把行李放酒店,便風塵僕僕趕來了。
林文忠公祠免費開放,拿身份證刷下便可領到一張入門券。這裡遊客很少,冷冷清清,與林公在福州的地位不相稱。他是福州人,出生在離三坊七巷不遠的小胡同裡。
在福州,你隨處可見林公的痕跡,他的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福建博物院前就樹立著他偉岸的雕像。
自從三王開閩後,福州便是文昌鼎盛、鍾靈毓秀之地,素有「「海濱鄒魯」的美名,文化名人燦若繁星,這其中最為光輝耀眼的,便是林則徐,他是榕城最驕傲的偶像。
林文忠公祠通過文物和展覽,反映了其不平凡的一生,展品中有林則徐親筆書寫的對聯、扇面、信札、文稿等 120多件,還通過現代科技,為遊客再現了虎門銷煙的震撼場景。
進入大門有一座御碑亭,亭內放著三塊石碑,正中間是林則徐病逝後,鹹豐皇帝慰問家屬的聖旨,兩旁一個是「御賜祭文」,一個是「御製碑文」。院內放著四門古炮,只剩下生鏽炮筒,應是鴉片戰爭時留下的文物。
樹德堂為祠廳,正中是林則徐官服塑像,上方掛有道光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林公面容愁緒地注視遠方,似乎想要拯救大清王朝於水火之中。
穿過樹德堂為一片小花園,小橋流水,亭榭樓閣,一汪春水盈塘,岸邊綠柳垂絲,頗有蘇州園林的雅韻。這片古典園林,也讓祠堂變得靈動雅致,為林公的一生增添了些許詩情畫意。
在紀念館裡,我得知林公還是一位治水能家,早在任湖廣總督之前,就以治理水患聞名。館內有張林公興修水利的圖片,在道光四年到十六年之間,他梳理河道近百次,疏浚河流幾十條,功績著實不小。
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皇帝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在發配新疆伊犁的時候,遇到了河南黃河決口,於是先解決了水患,再重新出發。
林則徐從政40餘年,歷任13個省多種官職,每一次都竭盡全力,公正嚴明,體現出一絲不苟的責任感。他出身貧寒,為官清廉正直,每次興修水利皆勤於調研,嚴苛計算,力爭節約,贏得了「林青天」的美名。
世人皆知李鴻章是清王朝的裱糊匠,其實最早的裱糊匠,應是林則徐。
除了銷煙、治水,林公的目光還時刻看著西方,組織翻譯西方書報,先後刊發的《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成為了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而名揚天下的《海國圖志》,就是林公將資料託付於魏源,囑咐他撰寫的。
與此同時,林公還同女婿沈葆楨一起發展民族工商業,幫助沈葆楨建立海防,創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不但如此,林則徐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很大,他在虎門銷煙的日子,被定為了「國際禁菸日。
若說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那林則徐就是揭開近代史的第一人。
聲名顯赫的林公,對子女教育頗嚴,嚴禁子女利用他做事,他在家信中寫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須千萬謹慎,勿乃恃家父之勢,與官府妄相來往」。
林公65歲時,奉命為欽差大臣上任廣西,此時他以身纏多疾,不幸病逝於途中。好友魏源聞訊後寫了一副輓聯:「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範;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
林則徐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努力在風浪滔天的大海中,維繫清王朝這座殘破大船的平穩,卻最終不敵於時代,回天乏術。可他又活出了光輝璀璨的一生,既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紀念館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不收門票。
交通:乘坐地鐵2號線到南門兜站下,向西步行400米即到。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