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裡的團龍村
團龍村,地處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高排鄉西北部,東臨周版線,西與安遠縣長沙鄉交界,為「十三五」貧困村。
沐浴著熹微的晨光,漫步在嶄新的村莊,迎面而來一幅充滿生機的鄉村景象:遠山朦朧,屋舍儼然,阡陌交錯,草木蔥蘢,這裡棲息著田園的詩意;義門陳氏家規、家族興衰故事口耳相傳,這裡賡續著賢達的優良家風;賀昌的英雄事跡深入人心,這裡激活了厚重的紅色基因。鮮明的紅色、古色、綠色在這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汲取著鄉土文化和傳統智慧的養分,鄉村文化的振興正悄然改變著全村的面貌。
激活紅色文化因子,弘揚革命先輩遺志。團龍村曾是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的地方,也是當年中央蘇區與白區鬥爭的一個前沿陣地。在村東北的金鳳山古寺旁,至今存留著紅軍烈士的遺骸及戰壕等遺蹟。1934年,粵贛省土地部部長朱開銓在毛澤東主席的指派下,在此成立了中共會西工作委員會,領導高排的武裝力量靈活開展遊擊戰爭,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為保衛中央蘇區南大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一支200多人的紅軍隊伍在賀昌同志率領下,突圍轉移到金鳳山上養傷,不幸被國民黨軍發現,經過頑強鬥爭後,終因寡不敵眾而英勇就義。
金鳳山古寺
金鳳山紅軍烈士牆
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高排鄉黨委、人民政府在金鳳山修建了一座以「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主題的紅軍烈士牆。紅軍烈士牆莊嚴肅穆,牆身刻有賀昌烈士率領紅軍戰士與國民黨軍英勇戰鬥的場景。在今年「七一」,不少單位、鄉鎮的黨員紛紛前來瞻仰,在此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系列活動,重溫入黨誓詞,回顧紅色歷史,共話鄉村振興。這個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基地,也讓口耳相傳的賀昌烈士事跡大放異彩。
繼承革命先烈的紅色基因,村「兩委」班子不忘初心,在村莊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鄉風文明行動中帶頭作表率,逐步形成一個充滿戰鬥力的基層組織。難能可貴的是,年過花甲的團龍老黨員陳鋒聯在村「兩委」成員的號召下,不辭辛勞,熱心公益,為村莊的建設事業奔走忙碌,不少黨員在他的帶動下,也積極參與到村莊各項建設之中,全村幹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不少問題迎刃而解。
激活古色文化因子,力倡修德齊家之正道。團龍的大部分村民都是「義門陳氏」的分支。「義門陳氏」素以耕讀傳世,是「詩書繼世、孝義傳家」的典範。
團龍村陳氏宗祠
近年來,團龍村注重挖掘義門陳氏優良家風,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反對鋪張浪費、盲目攀比跟風的陋習,積極推動移風易俗、厚養薄葬,民俗文化節、「三角班」演出等鄉風文明建設活動經常紛呈,激活的優良家風在這裡重新熔鑄,煥發新意。
在家風家訓警示教育基地,原贛南首富杜必漢家族奢華的「九井十八廳」展現了家族曾經的輝煌,流傳甚廣的杜氏家族衰敗故事更警醒著世人,留下了「成由儉,敗由奢」的雋永警言。
杜必漢的「九井十八廳」
在村委會不遠處,團龍村還傾力打造一個佔地985平方米的吏治陳列館。陳列館先後共七個展廳,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吏治制度和管理智慧、古代廉吏等典型人物代表事跡,讓人們在對比中感受古代官員的宦海沉浮,通過明史修德,激勵更多的幹部在把握關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修身修德上作表率,在導民向善上勇作為。
激活綠色文化因子,打造詩意客家田園。團龍村山水環抱,風景秀美,在此基礎上致力於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推動綠色生態再升級,一直是團龍村的不懈追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團龍村充分整合脫貧攻堅政策、資金和資源,在保護客家民居建築的基礎上,打造了集「花千骨、花弄影、花燭夜、花滿樓」四個主題風格的花間集民宿,原本的土坯房修繕一新,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客家建築風貌,又營造了舒適、溫馨的浪漫氛圍,成為了一個集幹部培訓、旅遊觀光、創作寫生的多功能綜合服務基地。
花間集民宿前月季盛開
每到4月份,在花間集民宿前,50畝顏色各異的月季花競相盛開,清香撲鼻。其實這是團龍村引進的月季花種植基地項目。月季花海不僅讓務工的貧困戶實現增收,也扮靚了整個村莊,成為引人注目的亮麗風景線。村莊河岸上延伸的遊步道也是欣賞景色的絕好去處,悠悠的水車承載著鄉愁,充滿田園樂趣。
團龍村先後被評為「2017年江西省省級生態村」、「江西省贛州市五十佳最具鄉愁村莊」,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樣本村。
作為一個親歷者,去年開始到團龍駐村的第一書記鄒偉清深感村莊的巨大變化,「團龍村的『華麗變身』,是鄉村文化的振興,事實上我村也探索出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2017年底,團龍村接受了國家第三方考核評估,順利實現了整村脫貧退出。如今的團龍村正以「產業旺、民風淳、百姓富、鄉村美」的目標,讓村莊之悠久與民風之淳化同向而行,讓山水之秀美與人性之良善交相輝映,讓傳統的回溯與振興的前景燎原成勢,奮力朝著鄉村振興的願景堅實邁進。(賴俊)
編輯:小興(hcw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