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窮鄉僻壤 今朝研學勝地】會昌縣和君小鎮教育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2020-08-27 會昌文旅

昔日窮鄉僻壤 今朝研學勝地

—— 會昌縣和君小鎮教育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是贛州教育的優良傳統,以贛南客家文化、陽明文化、紅色文化為基底的贛州教育,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傳承迭代、歷久彌新。近年來,隨著紅色培訓、研學旅行市場的壯大,贛州市旅遊與教育的融合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融合領域持續拓展、融合形態不斷豐富,品牌建設卓有成效。其中,會昌縣和君小鎮項目的建設,尤為引人矚目。

1 主抓紅培,力促研學,贛州市教旅融合基礎紮實

為凸顯文化特色,挖掘發展潛力,近年來贛州市積極探索培育研學旅遊和紅色培訓產品,成功創建國家級研學旅行基地 1 個,省級研學旅行基地 6 個,縣級研學旅行基地 67 個,開發了多條研學旅行線路。2018 年,成立旅遊協會研學分會,以研學智庫建設助推行業發展。2020 年 3 月,江西省投資規模最大的研學旅遊綜合體、全國紅色研學旅行示範基地——景行研學項目在贛州市興國縣開工建設。

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贛州市打造了一批主題鮮明的紅色培訓旅遊地,形成了以長徵精神洗禮、黨性教育、幹部培訓為主導的紅培產品體系。瑞金市依託「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資源,開發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紅培產品;于都縣憑藉「長徵出發地」紅色品牌,開發黨性教育、長徵精神教育等紅培產品。紅培成為引爆新時代贛南紅色旅遊市場的「引線」,是助推贛南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全國著名紅色旅遊目的地的引擎動力。

紅培和研學旅行的實質,都是教育與旅遊的融合。贛州市發展教育旅遊的傳統優良、氛圍濃厚、資源獨特、基礎紮實,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教育旅遊產品內涵的豐富、形式的創新、客群的拓展,都是亟待探索的新問題和新領域。

和君小鎮的出現,則闡釋了教育與旅遊融合的更多可能。

2 政府堅定引智,鄉賢執著圓夢,齊心合力,精磨細造,共建文旅融合和君小鎮

①難覓振興途,山鄉小村盼發展;偶駐桑梓路,贛南子弟憶初心

贛州市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遠離縣城,不靠近圩鎮,山高林深,野豬成群。年輕人基本上外出打工,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小孩為主。村子裡能幹的人,大多是去城鎮裡買房,離村進城是他們人生奮鬥的目標。傳統的農業生產後繼無人,而新產業、新門路的開拓,更是無從談起,甚至連有這樣念頭的人都不多,而真去做也是缺資金缺人才,舉步維艱。

梓坑村,就像國內隨處可見的無數個偏僻又沒有產業支撐的鄉村一樣,在城鎮化的滾滾大潮中奄奄一息,年長日久,一步步走向荒蕪。2016 年,時任和君諮詢集團董事長的王明夫偶然回到家鄉會昌,途經梓坑村,留意到了這個依山傍水的村子。

王明夫,出生於會昌縣的農民家庭,寒窗苦讀多年,從大山走出,一路走進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從一個山裡娃,讀到本科、碩士、博士,他深知讀書的不易,更懂得教育的重要。

2000 年,王明夫在北京創建和君集團,業務結構以諮詢業務、資本業務和商學教育為主,高峰時期擁有兩家上市公司、四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年來,和君在教育培訓行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

②精準招商,誠意動人,敲定重大投資項目;贛商回贛,重拾初心,喚醒崇文重教文化基因

偏遠鄉村地區,發展中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人才流失、信息閉塞、知識匱乏、觀念陳舊。會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對此深有痛感,下決心立足長遠、招才引智。縣委書記蔡小衛在北京找到王明夫,力陳人才之重要,推介省裡和市裡的人才、招商政策,力勸王明夫回家鄉投資建設和君小鎮,興教辦學,匯聚人才、培養人才。

2017 年 8 月 11 日上午,會昌縣縣長餘學明在北京與和君集團籤約,正式落定投資逾 30 億元的和君小鎮項目。

王明夫返鄉辦學的心思,由來已久。他稱武訓為聖賢之一,武訓雖為乞丐,但畢其一生將乞討所得用於置地辦學,福蔭後代。2011 年,王明夫曾寫下《和君小鎮願景》,憧憬和君小鎮的未來建設發展。

在他的描述中,這個小鎮「坐落於世外桃源的深山之中,招收全球名校學生,將成為學子一生三必到的聖地:求學時自己到;成家立業時攜帶妻子兒女到;老年返璞歸真時再回到」。

在業態和功能上,小鎮是和君集團總部所在地,要「建設各類教育學堂、研發中心和高管修煉基地,引進和君諮詢機構、商業智庫和私募基金,定期舉辦世界商學高峰論壇,推行『產 - 學 - 研』一體化發展,帶動周邊村民開發民宿、發展鄉村旅遊,幫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實現安居樂業。」

王明夫憧憬中的和君小鎮,是一個「居一隅而懷全球、遠喧囂而擁潮流、極靜穆而滿崢嶸」的小鎮。

家鄉的梓坑村,就是王明夫和君小鎮願景成真的地方。

③規劃先行,保護並重,文化、教育、旅遊共生共融,繪就小鎮美好藍圖

和君小鎮總體規劃建設用地 3000 畝,計劃總投資 36 億元,打造以「教育、文化、旅遊及關聯產業」為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宜居宜業、人才聚集、天人合一」為生產生活形態的特色小鎮。

小鎮的開發建設分為三期:近期,建設小鎮教育功能板塊,其中包括和君大學、和君總部基地、三度書院群落等,構建起主體功能區和生態旅遊核心;中期,完善居住、休閒、旅遊等服務配套功能;遠期構建和君產業鏈,強化和君產業的戰略體系。三期工程,計劃用時 10 年,在貢水邊的青山懷抱中,織繪出一個出塵入世、崇文樂業的和君小鎮。

這是一個內涵深厚的文化小鎮。深耕教育領域多年的和君集團,形成了對傳統文化兼收並蓄的企業文化,「窮則獨善,達則兼濟」的儒家理念,和「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道家智慧,貫穿於和君對學子的期盼中,也融匯於和和君小鎮的規劃建設中。

小鎮的建築布局呈現為一個巨大的「問號」,寓意大學之道在於學問。小鎮的九座居家院落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勇、嚴、立功、立言、立德命名,六棟居家公寓樓的名字則來自於儒家六部經典;梅、蘭、竹、菊等泉水溪巷充滿了傳統文化的美感;同學圍屋的大堂吧,牆上鏤著古拙的「三人行」……大到布局,小到細節,無一不彰顯了設計者堅守傳統文化的深意。

小鎮建設中,對紅色文化和遺址的保護非常重視。梓坑村曾是留守蘇區中央機關所在地,在開發過程中,不僅完整地保留了當年的紅色遺址,申請專項資金,重建完善中央總供給部、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政治部等建築,並將其作為研學學子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參觀地。

小鎮精選並植入的業態,兼具傳統文化的厚重、鄉土文化的淳樸與時尚文化的精緻。主題民宿中,有以中醫養生為主題的「岐黃館」、以會昌藤藝為主題的「藤憶」、以古建築文化為主題的「榫卯」;商業店鋪中,有陽明書屋、棲雲茶舍、如蓮花坊這樣的雅集,有鄉戀土產、八巷小吃、田園餐吧等在地體驗,也有匠心手作、鄉愁酒館、牧溪咖啡、和君文創等新銳業態。

這是一個體系完備的特色小鎮。和君小鎮擁有多元化的教育產品組合,其課程體系涵蓋了經濟商業、職業技能技巧、法律、文史哲儒釋道、科技知識、健康和養生等方面;此外,和君小鎮還擁有多樣化的培訓客源市場,如企業戰略研討會、中高管培訓和政府培訓等等;更值得關注的是,和君小鎮還將建立起立體式的教育體系,包括商學教育、紅色培訓、研學旅行等教育產品。

這是一個業態多元的旅遊小鎮。立足小鎮的景觀基底和生態環境,圍繞小鎮的「旅遊+教育」模式,依託小鎮的高端客群並進行拓展,和君正在逐步完善吃、住、行、遊、購、娛、商、養、學、閒、情、奇等旅遊要素。依託和君樓、同學圍屋的設施設備,發展培訓進修、商務會展等營商產品;詩書樓沿街商鋪實施差異化定向招商,打造休閒購物場所;在耕讀村、三度書院中,植入森林康養、禪修養生等康養業態;整合和君大學、童學堂、中央蘇區革命遺址等資源,完善紅色文化教育、研學教育等研學功能;以閒庭、同學圍屋為依託,完善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等休閒功能;以和君大學、君子河、客家水街為依託,植入修身養性的怡情產品;利用小鎮周邊的自然環境,建設自然教育基地、戶外露營基地、山地運動基地,完善戶外拓展、探索自然的探奇功能。

④政府搭臺,企業出力,群眾參與,三位一體共謀共促振興路

和君小鎮的開發建設,是企業、政府、社區多方攜手共建的成果:企業積極作為,規劃設計小鎮發展藍圖,自籌投資資金約 30 億元完善三期項目建設;政府資金幫扶 6 億元用於配套設施完善,縣政府向省發改委申請建設高速公路白鵝互通口並得到批覆,鄉政府積極推動原住民拆遷安置以保障小鎮建設順利進行;當地居民積極配合拆遷安置,短時間內完成整體搬遷工作,響應小鎮建設需求,實現就地就業。

在政府、企業、社區三位一體化的推動下,從 2018 年 3 月開工到現在 2年多的時間內,和君小鎮三期規劃中的近期項目已基本落地,建築面積約 10 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 13.4 億元,小鎮已初具雛形。

和君商學院從北京遷建到此,小鎮已經建設完成和君大樓(辦公總部大樓)、圖書館、耕讀墅、學廬公寓、童學堂、同學圍屋等建築設施,亭軒樓閣、讀書小道、小河溪流等景觀設施也全部施工完成,和君職業大學教學園、三度書院等教育設施仍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紅色古建在省文保專項資金的支持下,也已經得到重建修復。現在的和君小鎮,猶如初升的旭日,積聚能量在贛州這片土地上大放光彩。

小鎮採用原住民整體搬遷的方案,由地方財政出資推動,建設了 195 套拆遷安置房,村民們即將搬進寬敞明亮的小洋樓,小區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備,居住水平較之前有了極大的改善。和君小鎮的一期建設過程中,吸納當地居民500 人次,從事景區建設工作。這部分村民的月收入,少的在 3000 多元,多的能達到萬元以上。小鎮實現常態化運營後,將為當地提供 100 個以上的長期就業崗位,能夠極大的推動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3 和君小鎮前景可期,引領贛州市教育旅遊闊步邁向多樣化、高端化、現代化發展道路

未來,和君小鎮將實現以教帶旅、教旅融合,成為教育與旅遊融合的高端文旅小鎮、新型旅遊業態的世界窗口、新型高端文旅項目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小鎮的業態,將隨著中期和遠期項目的推進逐步完善,通過導入和君商學教育資源,將旅遊要素與和君文化、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強力融合,打造成為集教育產業、文化旅遊、會議培訓、生態宜居功能於一體的教育旅遊小鎮。


小鎮的客源,不止是贛南遊客、江西遊客,還將利用北京和君集團的品牌影響力、以小鎮形態的教育旅遊體驗吸引全國各地、全球各國的高端客群。

小鎮的發展,不僅能帶動當地村民共同富裕,讓幼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依,還將齊聚全球精英學子,共商共創教育事業發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裂變升級。

在開拓者的引領下,在新的機制體制推動下,在個性化需求的號召下,贛州市將繼續探索集技能培訓、紅色培訓、研學旅行於一體的新型教育旅遊體系,創造出一批走出課堂、走向戶外、探索未知、親近生活的現代化教育旅遊產品。贛州市的教育旅遊,正朝著多樣化、高端化、現代化的方向轉型升級,在紅土地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

文字內容來源:文旅融合 產業引 贛州市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探索領研究報告——以 2020 年江西省旅發大會主考察線路項目為例

編輯:孫文娜

審核:周雲山

相關焦點

  • 鍾靈毓秀,和君小鎮!
    沿著小鎮的任何一個街道和巷子走出去,都是走進鬱蔥幽深的森林和竹海、走近清澈靈秀的山溪與江河。足以洗滌百世汙穢、萬古紅塵。和君教育小鎮,基礎定位是和君集團的總部基地和和君商學院的實體校園。以此為依託,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管理,逐步帶動教育、培訓、會務、文化、旅遊、度假、養生、居家、生態農業、特色產品等產業的發展。最終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循環經濟、產鎮雙榮、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樣板鎮。小鎮以「一軸、一帶、五區」為總體布局。
  • 鍾靈毓秀,和君小鎮!
    沿著小鎮的任何一個街道和巷子走出去,都是走進鬱蔥幽深的森林和竹海、走近清澈靈秀的山溪與江河。足以洗滌百世汙穢、萬古紅塵。和君教育小鎮,基礎定位是和君集團的總部基地和和君商學院的實體校園。以此為依託,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管理,逐步帶動教育、培訓、會務、文化、旅遊、度假、養生、居家、生態農業、特色產品等產業的發展。
  • 會昌縣推動教育事業追趕跨越發展紀實
    從簡陋的農村校舍到標準化建設的校園,從灌鴨式教學到因材施教的生本教育,從師資力量良莠不齊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會昌縣一直把教育擺在民生之首,以「教育興縣」為目標,不斷加大校園建設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推動教育事業追趕跨越發展。
  • 泛自然教育發展現狀與實踐探索
    我們用天花板和牆壁取代自然,成為室內一代。」這是來自「室內一代」的抗議——《別被鋼筋水泥框住》自然生態教育短視頻中的一段解說詞。視頻簡短震撼,引人深思!        本文將圍繞《泛自然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實踐探索》這一主題展開講述。闡述泛自然教育的行業現狀、市場格局、規劃共建等方面內容,希望透過教育,自然引導,啟發人心,改善環境,改變世界。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知行合一 探索教育與旅遊融合發展之路」
    揚州市旅遊局局長張貴聯圍繞《讓世界成為孩子的書本》主題演講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梅源) 11月10日,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江蘇首屆研學旅行高峰論壇上,揚州市旅遊局局長張貴聯圍繞《讓世界成為孩子的書本》話題,暢談了他對「知行合一 探索教育與旅遊融合發展之路
  • 和君小鎮,歡迎大家
    緣起和簡況和君教育小鎮,位於江西贛州市會昌縣白鵝峽的貢水江灣和森林山谷,由和君集團董事長、會昌籍人士王明夫博士,響應蘇區振興、贛商回贛和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號召而發起建設。和君職業學院,是和君教育小鎮的首期建設項目。和君集團,由王明夫博士於2000年在北京創立,逐步發展形成諮詢、資本和商學培訓三大業務板塊。和君諮詢:亞洲最大規模的管理諮詢機構之一,擁有千人諮詢師隊伍,累計服務大中型國企、民企和外資企業數千家。
  • 【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和君小鎮最新超全版介紹
    和君小鎮坐落在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該項目在2018年3月15日開工,建設用地3000畝,計劃總投資36億元,打造以「教育、文化、旅遊及它們的關聯產業」為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宜居宜業、人才聚集、天人合一」為生產生活形態的特色小鎮。
  • 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昔日貧困村 今朝化蝶飛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溫斌報導:信豐縣萬隆鄉禾江村是「十二五」省級貧困村,是萬隆鄉最偏遠的兩村之一,原本交通閉塞、貧窮困苦、產業衰落,是曾經遠近有名的「坑坑角角、犄角旮旯」(本地話的意思是偏遠的「窮鄉僻壤」)。
  • 文化和旅遊部認證 建業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 實習生 杜淑慧 文/圖)12月1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和中國旅遊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召開,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
  • 建業集團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
    12月1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和中國旅遊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召開,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
  • 翼天文旅集團|靈山工匠小鎮的文化軟實力研學是小鎮文化+旅遊融合
    旅遊其表,文化其裡,歡樂的因子寄寓於所有旅遊活動之中。對於靈山工匠小鎮來說,文化是匠心精神,旅遊是歡樂因子,文化+旅遊就是「匠心樂城」事業,研學是小鎮文化+旅遊融合的重點前行方向之一。上饒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恭賀新春】中共會昌縣委、會昌縣人民政府給全縣人民拜年啦!
    值此鼠年新春到來之際,中共會昌縣委、會昌縣人民政府給全縣人民拜年!向積極參與會昌建設與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向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勞動者,致以新春誠摯的問候和美好的祝福!歲月不居,天道酬勤。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慶之年,是會昌實現歷史性脫貧摘帽的決勝之年。這一年,會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 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
    12月12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和中國旅遊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入選「2020年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十大創新項目」。
  • 重慶一張「旅遊名片」,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一夜暴富」
    在這裡便有一處這樣的地區,那就是在武隆區的後坪苗族土家族鄉,這一地區現如今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旅遊名片」。曾經這裡可是當地有名的「窮鄉僻壤」,在扶貧的十八個鎮子之中位置在武隆區的東北位置,原本的魚子鄉以及後坪鄉共同合併,形成了如今的鄉鎮,但是這次合併並沒有為當地帶來很大的發展,大多都是少數民族居住,各種民族共有10個,可謂是各種風土習俗交融其中。
  • 會昌縣:關注民生 財政保障水平持續改善
    會昌縣:關注民生 財政保障水平持續改善   會昌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有效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和君小鎮最新超全版介紹
    和君小鎮坐落在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該項目在2018年3月15日開工,建設用地3000畝,計劃總投資36億元,打造以「教育、文化、旅遊及它們的關聯產業」為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宜居宜業、人才聚集、天人合一」為生產生活形態的特色小鎮。
  • 探索改革 推動教育發展的「和順實踐」
    「十三五」期間,和順縣圍繞「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目標,全面啟動教育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在全縣形成了「黨政重教、政策助教、名師興教、全民幫教」的良好教育發展環境,探索實踐出了一條山區特色教育改革發展之路。擁有75年辦學歷史的和順北關示範小學,一直都以自主教育為辦學特色。
  • 探索文旅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 「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在...
    為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任務部署,今天(22號),由江蘇省旅遊協會、鹽都區人民政府、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聯合舉辦的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在鹽城市鹽都區舉行。 江蘇歷史文化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燦爛豐富,「2020新時代江蘇旅遊發展論壇」活動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以「鄉村振興與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為主題,探索美麗鄉村、鄉村旅遊、文旅融合、休閒旅遊等創新發展的多樣化路徑,深入解讀美麗江蘇的應有之義,踐行建設美麗江蘇的行業使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江蘇燦爛的歷史文化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品,放大品牌價值,推動鄉村振興與生態旅遊建設融合發展,助力品牌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以前的山興村是『眼看甸溪河,有水喝不著;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現在好了,處處『小橋流水映人家,花開庭內滿園香;老少中青笑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