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晉中訊(李芳 張耀月 路鑫)時代在發展,標準在提升。「十三五」期間,和順縣圍繞「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目標,全面啟動教育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在全縣形成了「黨政重教、政策助教、名師興教、全民幫教」的良好教育發展環境,探索實踐出了一條山區特色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擁有75年辦學歷史的和順北關示範小學,一直都以自主教育為辦學特色。2017年,曹育敏擔任該縣北關示範小學校長後,圍繞「給每個孩子創造出彩的機會」的理念,提出了和美教育,全面實施課程改革,豐富校本課程內容,不斷探索教學新模式。
該縣北關示範小學校長曹育敏介紹:「我們大膽構建了多元的課程體系,即五和課程。這五和課程分為和行課程、和雅課程、和韻課程、和順課程、和創課程五大課程體系,共30個子課程,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歡的課程裡盡情綻放,尋找自己最美的課堂。」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沐浴著全縣教育綜合改革的春風,北關示範小學率先實行「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改革,為這所文化積澱深厚的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內外二三十支教育團隊先後來到北關示範小學參觀交流、學習經驗,贏得了各位與會專家的高度讚譽。
「十三五」初期,和順縣緊緊抓住「全省『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縣」的重大歷史機遇,試點校先試先行,吹響了「縣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動員令」。由該縣政府主導,縣編辦、人社將「核編定崗到校」權力還權教育部門,深度推動「放管服」改革;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職級管理,對全縣56位校長進行了重新聘任,核定並發放職級工資,通過校長職級制改革,促進校長由「職務」轉向「職業」的形態化轉變,由行政化思維向專業化素養的實質性轉變;教師隊伍由「縣定、局辦、校用」轉向「縣控、局管、校聘」,全員競聘,雙向選擇,核編定崗;考核評價由「單一」向「綜合」轉變,全員激勵,二八分割,實現了「學校-團隊-個人」、「管理-業務」融合發展,讓「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分配原則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該縣教科局還積極配套推進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協同育人、課程改革、「縣管校聘」下集團化辦學、課堂革命等八項改革,形成了以課程、管理、文化、實踐為基本育人途徑的「和順特色」。2018年,全省教育綜合改革現場會在和順縣召開。
該縣教科局副局長劉建斌說:「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十三五』時期,縣委、政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項目優先安排,資金優先傾斜,政策優先保障,大力實施『五名興教』戰略,率先在全省、全市推行『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改革,並牽引教研、課程、『家校社』三位一體系列綜合改革,教育總體水平進入全省全市示範行列,真正實現了小縣城辦大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
五年來,和順縣教育綜改成效顯著,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各項工作躍上新臺階。中考600分以上學生171名,在全市排位中連續位居第一方陣。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呈現出「一校特色,園園有亮點」的局面,進入全省示範行列。清北絕對人數名列全省36個貧困縣首位,專項生政策實施以來,累計38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上千名學子考取「985」「211」名牌大學。
和順一中副校長劉青峰說:「二本達線率由2016年的40%提升到2020年的60%,一本達線人數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由2016年的80人,上升到2020年的150人,600分以上由2016年的6人上升到2020年的32人,翻了五倍還多,最高分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理科由2016年的627提升到2020年的680,文科有了更大的突破,最高分達到了639,實現了裸考的突破。」
2020年,該縣職業中學對口高考達線人數84人,佔全市達線總人數的1/5,9人考入全省各專業前十名,位居全省前列。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86名師生分獲一、二、三等獎獎,獲獎率達90%。智能家居項目更是榮獲全省第一名,將代表全省參加國賽。矚目成績的背後依然是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
該縣職業中學校長趙天慶介紹:「首先是推行職教改革,對接國家政策,在銀行積分制管理、黨建+現代學徒制、1+X證書試點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成績;其次是引進企業入校,多元辦學,先後與山西財稅專科學校、晉中職業技術學院、銀聖科技等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校、校企合作關係,打通了學生升學和就業的通道;第三是多樣化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將勞動模範、能工巧匠、企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等引入學校,擔任專業課教師,使雙師型教師佔到50%以上。」
改革激發活力,改革提升質量。「十三五」,和順縣教育綜改收穫了「還權放權、歸口下移」的「放管服」新體制;樹立了「敢為人先、勇於改革」的新理念,確立了「黨建統領,專家治校」的新方向,呈現出了「爭先進位、千事創業」的新氣象。「十四五」,教科人將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大步邁向「全面發展,提質增效」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