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或其它鬥爭)結束後,戰勝一方獲得的戰利品中,除了金銀珠寶、糧食輜重外,獲得的俘虜,也算是戰利品。
對俘虜的處理,其實也是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的。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時候,戰爭中被俘虜的人,無論男女,身份都會變成奴隸,被送到奴隸主的井田裡,從事繁重的勞動。
後來,隨著井田制的廢除,一家一戶從事農業生產成為主流,因此,奴隸的數量也漸漸變少了。戰爭中俘獲的俘虜,尤其是戰敗方的王公貴族,戰勝方對待他們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俘虜中的男丁,要麼就是把他們全部殺死,要麼就是流放到邊遠的地區,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當然了,派兵丁看押,是少不了的。俘虜中的女丁,則被收入戰勝方皇室的掖庭裡,從事漿洗縫補這樣的體力勞動。如果長得好看一點年紀小一點的,則會被選入宮中當宮女。運氣特別好的,還可能成為戰勝方君王的嬪妃。
比如劉邦在打敗並殺掉魏豹以後,魏豹的后妃薄姬就進入了劉邦的洗衣房,後來又成為了劉邦的后妃。隋文帝滅了陳朝後,把陳朝皇室的男人們都流放到邊遠地區,讓他們從事苦力。不過,卻把陳叔寶的妹妹陳氏納為妃子。而且這個妃子,後來還成為隋文帝最喜愛的宣華夫人。李世民殺掉兄弟李元吉後,同時還殺掉了李元吉的幾個兒子。但是李元吉的老婆楊氏,卻成為李世民的后妃。後來李世民還差點一度把她封為皇后。
於是人們不禁就想到,既然在戰爭失敗後,女人有可能成為敵人身邊最親近的人,為什麼他們不報仇雪恨,反而極力巴結敵人,努力要討敵人的歡心呢?
事實上也是如此,比如我們前面講到的薄姬,他的丈夫被劉邦殺死了,她來到劉邦身邊。但是在她看來,能夠得到劉邦哪怕一次垂顧,也是她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再比如宣華夫人,她的國家被楊堅給滅了,他被擄到楊堅後宮。當時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非常嫉妒,不允許楊堅染指其他女人。可是宣華夫人卻通過極力討好獨孤皇后,多多少少獲得楊堅的一點垂愛。而這一點垂愛,已經讓她感覺無限幸福。李元吉的老婆楊氏,丈夫被殺,兒子被殺,但是,楊氏進入李世民的後宮後,李世民竟然一度想立她為皇后。如果楊氏不是極力討好李世民,李世民能那麼喜歡她麼?
實際上,被敵人俘虜的女人,真正為自己家裡人報仇雪恨的,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成吉思汗的去世,有一個傳說,說是成吉思汗打到西夏國,西夏國送出自己的公主給成吉思汗。但是成吉思汗不守信用,繼續攻打西夏國。因此,最終西夏公主咬掉成吉思汗致命的地方,成吉思汗因而失血過多去世。
不過,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並不確定。很大的可能,是後人杜撰的。而杜撰這個,實際上就是想說明,女人應該更加有責任感一點,更加血性一點。
當李世民想立楊氏為皇后的時候,當時魏徵就告訴李世民,楊氏一生侍二夫,品行有問題,決不能立她為後。
那麼,歷史上的女人,為什麼是這樣的表現呢?
顯然,這一點實際上怪不得女人。
由於人類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女人就被男人壓迫在腳下,在數千年的歷史裡,女人被剝奪了自主權,被剝奪了學習權,這使得她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只能依附男人存在的,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同時,在她們自己的心目中,也不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只是依附男人而生存的。
因為有這樣的事實,同時女人有這樣的認識。因此,家國情懷就不是她們考慮的主要問題。她們所考慮的,就是個體的生存問題。甚至自己所生的兒子,她們也認為這是丈夫家裡的,並不屬於自己。就像李元吉的兒子被李世民殺掉,而楊氏不覺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傷害一樣。
當男人壓迫女人,剝奪女人的生存權和是非觀後,在國破家亡之際,又要讓女人來承擔責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還是花蕊夫人說得好:「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話顯然是對男人最有力的回答。
(參考資料:《史記》《隋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