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scrbpx 聯繫我們:0834-3866868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衝 王雲 唐澤文
12月22日四川日報第10版截圖
一線故事
在瀘沽湖川滇兩省交界處,有一個名為「舍垮」的摩梭村落。從這裡開車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瀘沽湖草海景區,飽覽湖光天色。
這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按說舍垮村最不缺的應該就是民宿。12月11日,但當記者驅車走進這個小村落時,發現民宿寥寥無幾,過去7年間也只有18家獲準開設。村黨支部書記李比瑪扎石直言,全村範圍內,可以改造成民宿的農房多達100多戶。
巨大反差背後,是舍垮村與民宿的一段「死磕」故事。
清晨,鳥瞰四川瀘沽湖,摩梭古村落舍垮村在晨曦中如夢似幻。本版圖片均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雲 攝
起點低,但標準不能降
村民阿普魯若的家,是一座典型的摩梭人木欏房。四座木製小樓圍成了一個四合院,花樓和草樓遙遙相對,正對大門的是摩梭人待客的地方——祖母屋。見到客人到來,阿普魯若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屋內,親手為我們調製酥油茶,火塘裡的柴火噼啪作響,不一會兒茶香滿屋。
「你們不知道原來這間屋子有多破。」阿普魯若興奮地給我們講著房子的變化。2014年,他把「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的舊屋改造成這間民宿。目前有7個房間,寒暑兩個假期是民宿的高峰期,基本上為一家人帶來一年收入。
四川瀘沽湖舍垮村古村落,花樓上的摩梭姑娘正在展示摩梭文化。
在舍垮村,想成為一家民宿的老闆,絕非易事,必須滿足一整套嚴苛的標準。
「我們起點低,但標準不能降。」李比瑪扎石說,如果村民要開民宿,村委會會組織專門的評審,檢查內容包括床單被罩是否乾淨整潔、公共廁所等設施是否齊全等。
看硬體,也要看口碑。村裡剛剛興起民宿時,李比瑪扎石和幫扶幹部等一起在美團平臺上開設了評分系統。他們定期查看消費者在平臺上對民宿的打分評價,通過這種方式督促後進,確保全村民宿服務質量穩步提升。
搞旅遊,但文化不能丟
提升改善硬體設施之外,要在舍垮村開設民宿,認可、堅守並尊重摩梭人文化,始終是第一法則。
「外面的遊客來到舍垮村最想看的是我們摩梭人的傳統文化。」李比瑪扎石說。將外地遊客接待到摩梭人家裡參觀,向他們展示打酥油茶、製作豬膘肉等生活場景,介紹走婚、分餐等摩梭人特有的風俗文化並收取一定費用,是舍垮村發展旅遊業的主要項目,村民稱其為「家訪」。
對於「家訪」,李比瑪扎石無比珍視,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曾有一個外地人到舍垮村與當地農戶合開民宿。面對來「家訪」的遊客,他們大肆汙名化「走婚」,「將『走婚』形容成下三濫的文化。」李比瑪扎石聽說這件事後,第一時間找到村民小組組長,通過拍攝、錄音等方式保留證據,最後關閉了那家民宿。
「誰都想致富,但絕不能拿摩梭人的文化開玩笑!」李比瑪扎石說,自然、淳樸的摩梭人文化是舍垮村在瀘沽湖畔發展旅遊業的最大競爭力。
為傳播,也為傳承,李比瑪扎石自己動手開發了體現摩梭人文化的法杖擺件、繪有瀘沽湖景色的羊皮畫、豬槽船模型等文創產品。同時,他們正與四川省商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洽談合作,開設舞場,定期演繹摩梭人歌舞。舍垮村還建立了兩個演習所,定期向村裡年輕人傳授醫藥、歌舞、竹篾編造、繪畫唐卡等技能。
「摩梭文化不能丟,這是全村的『魂』。」李比瑪扎石確信,只有堅守自己的文化,舍垮村的旅遊飯碗才能端得更穩。
一縣一策
12月11日傍晚,一團彩雲出現在鹽源縣城上空,鹽源縣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園廣場上的人卻來不及欣賞。開箱、套袋、擇撿、重新裝箱……40多名工人正在完成當天最後一項工作:分揀5萬斤蘋果,這些蘋果正在走完它們走出鹽源的「最後一步」。那輛早已等候於此的大貨車,將帶著它們奔向新目的地:湖南省長沙市。
鹽源蘋果,久負盛名。鹽源蘋果分別佔全省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的65%和75%,去年鹽源蘋果從業人員近10萬人,年產量54萬噸,產值22億元。換言之,蘋果收成好不好、賣得好不好,不僅直接影響當地果農的錢袋子,更事關當地脫貧攻堅的成色。
於是,探訪鹽源蘋果,成為我們此行的重要一站。
第一站 大堰溝村
升級路線:蘋果樹→「蘋果秧」
成 效:顏值更高產值更高
距離鹽源縣城幾十公裡的大堰溝村,是當地蘋果種植「大戶」。
12月12日一大早,在村支書羅宗國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村裡的蘋果園。
一進去,我們的第一個願望就落空了:在這個種植了幾十年蘋果的村裡,我們曾試圖尋找到一株「百年」蘋果樹,卻被告知,這裡樹齡最高的蘋果樹也不超過「40歲」。
見不到高大挺拔的蘋果樹,蘋果種植「第一村」的蘋果樹在哪兒?路過一片葡萄園模樣的果園,羅宗國告訴記者,「這就是我們的蘋果園。」
這些蘋果樹不過手指粗細,如果不是被固定在鐵絲網上,甚至讓人懷疑它們究竟能否經得住大涼山的風。這些「蘋果秧」真的能夠產出好吃的鹽源蘋果?看出我們的疑惑,羅宗國說,這是鹽源蘋果的新技術。
羅宗國說,種植蘋果幾十年,村裡遇到的棘手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腐爛病,幾乎每株10年樹齡以上的蘋果樹,都會備受此病困擾,要麼直接枯死,要麼口感下滑;二是不好看,再甜的蘋果,沒有好的顏值,也很難賣出好價錢。
這幾年,幾支科技攻關團隊陸續進駐鹽源,蘋果樹變「蘋果秧」,正是成果之一。「別小看這些樹苗,結出來的蘋果更大、更甜、更好看,收購價是傳統果子的兩倍多。現在大堰溝村的『蘋果秧』種植面積已有1000多畝。」羅宗國說。
第二站 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園
升級路線:手工分揀→機器分級
成 效:400項評測讓鹽源蘋果實現分級
蘋果種植的問題解決了,怎麼賣出去?在袁德踴管理的鹽源縣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園,我們繼續尋找答案。
他建議我們去車間看看。那裡,一臺從紐西蘭引進的自動分揀線正在調試。
生產線上,各類大小、顏色、品相的蘋果從傳送帶入口進入,經過一個大型「體檢箱」後,被輸送到了不同傳送帶上再分類,最終進入不同分揀箱。
「體檢箱」上方是一個電腦操控室,分揀生產線負責人喇美傑盯著面前3塊電腦屏幕,觀察上面不斷變化的數據。
「這套系統,能識別400多種影響蘋果品質的因素,對蘋果進行精準分類。」喇美傑介紹,這些因素包含外在可見的大小、顏色、磕碰傷等,也包含人工分揀難以識別的甜度、暗傷、脆度等。
提升價格只是小目標。通過這套系統,袁德踴有更大的野心——以鹽源蘋果分級為起點,打造全國通用的蘋果分級標準。「國際市場上,車釐子有多少個J的標準,牛肉也能根據花紋色彩評定等級,蘋果為什麼不能有這樣的標準?」
通過把握市場標準,給鹽源蘋果「升檔次」,是袁德踴的最終目標。
第三站 網際網路
升級路線:經銷商→電商
成 效:鹽源蘋果出涼山
對於賣蘋果,大堰溝村村民甘立全最近嘗到一個甜頭:做微商。「三分之一的果子在微信上就賣掉了。」明年,他計劃開一個直播間親自帶貨,「鹽源蘋果好吃,這就是我帶貨的底氣。」
如何藉助網際網路,擴大鹽源蘋果的銷路,也是袁德踴正在考慮的事。
鹽源縣電商物流農業產業園的租金,現已高達每平方米100元。「依舊有源源不斷的經銷商過來,但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客商的要求。」唯一的辦法,是重構生產鏈和供應鏈。
袁德踴的想法,是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實現一個蘋果從種植技術指導、到貨源調配,再到網絡銷售打通的全鏈條。
產業園已投用的氣調倉儲中心和冷鏈倉儲中心是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新的儲存技術,能夠幫助蘋果更加適應市場價格波動。面向各大電商平臺的電子商務辦公區域,則是打通銷售端的重要一環。
新的鏈條正在產生作用。3個月前,「粵港澳大灣區——涼山州鹽源縣」蘋果產銷對接籤約儀式舉行,鹽源蘋果打通了前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通道。「通過粵港澳,我們還有可能走到更遠的地方去。」當地農業部門的人員說,「蘋果、核桃、花椒是鹽源『三寶』。如果蘋果這個鏈條打通,就可以複製到其他產品。這樣,我們鄉村振興也才更有底氣。」
農業特色產品走出大涼山,鹽源顯然有更大企圖。
脫貧門道
田灣鄉德石村
青花椒核桃豬羊挑大梁
全村主導產業是核桃、青花椒和畜牧業。2020年全村青花椒種植面積已達3400畝,核桃種植面積達3200畝。初步統計全年青花椒產量14萬公斤,產值400萬元;核桃產量10萬公斤,產值60萬元;黑山羊存欄2300隻,年銷售800隻,銷售收入160萬元;生豬存欄1100頭,年銷售220頭,預計生豬銷售收入可達100萬元。
黃草鎮格郎河村
小菸葉催生大產業
2019年,格郎河村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通過引入種植大戶到村流轉土地,將閒置、荒漠的土地合理利用起來,解決缺技術的最大問題,發展240畝菸草產業,當年格郎河村菸草產業增收約110萬元。
梅雨鎮龍家灣社區
就近務工,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當地引導550餘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外地和本縣的蔬菜基地、蘋果園、花椒園務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開發公益性崗位37個,人均年增收6600元;幫助村民在原居住地種植核桃3580餘畝、花椒1250餘畝,養殖牛、羊6000餘頭,戶均年增收1.5萬元,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穩定增收的問題。
新村「新」人
12月12日,鹽源縣青天鋪村,看到記者一行,村民馬長生不住地推銷自家蜂蜜。「質量好得很,才從蜂箱裡摘出來的,顏色都沒變。」
讓人更覺得甜的,是他在聊天過程中一直笑呵呵的表情。「不笑都不行啊,我30萬元的外債馬上就要還完啦!」
2015年,馬長生一家正式脫貧摘帽,有了「大幹一場」的想法。此前,因老婆生病、4個孩子都在上學,他家成了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老婆看病和孩子上學問題都得到妥善解決,成功摘帽。
「一共借了30萬元的外債,修了養牲畜的圈舍、採購了養蜂設備、種植了30畝花椒,還將家裡空地重新整修成了售賣農特產品的店鋪……」
30萬元,這對於一個省、州、縣重點建檔立卡貧困村的人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開始心裡也有點慌,但看著他的幹勁,就知道攔不住,那我們就一起幹吧。」馬長生妻子如今身體已康復,大小事務兩人都是一起在做。
他們的家是一個整潔明亮的小別墅。客廳敞亮、臥室乾淨,衛生間裡打開水龍頭就有熱水。家門口挨著公路,夫妻倆就地擺攤,將蜂蜜銷售給過往路人。
在客廳裡,馬長生給記者算了算今年的收入:蜂蜜5萬餘元,豬14000元,花椒2萬餘元,再加上家裡店鋪一年可收5萬元租金,馬長生越算心裡越高興。
「5年來,就是靠自己的這雙手,一點一點把外債給還上的,現在只剩幾萬元啦。」他說。
現在,他們的4個孩子中,2人上高中,2人上大學。「只要他們願意,我會供他們一直讀下去。」馬長生覺得,自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好多人都在網上開店鋪或朋友圈賣蜂蜜,賣得可好了呢。我就虧在不識字上,不然我也能搞搞『電子商務』,說不定收入更多。」他說。
不久前,他與鄰村的幾個養蜂大戶一起,聯合搞起了蜂蜜專業合作社。他只需搞定前端生產,後端銷售有專人負責。
「假期孩子們回來,我也要讓他們教我一些簡單操作,這些電子商務技術還是要學會。」馬長生說。
猜你喜歡
1、
對話183丨美姑縣委書記馬小寧:鎖定兩個文旅發展目標定位 構建全域生態山地旅遊體系2、
對話183丨普格縣委書記劉若塵:打造深度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樣板縣3、對話183丨涼山州政協副主席、金陽縣委書記毛正文 :打造金沙瑤池明珠
4、
美景美圖 邛海溼地花香鳥語滿園春5
、對話183 | 甘洛縣委書記陳建生:建設大渡河畔的璀璨明珠6
、數瞰四川之涼山篇 | 唯美視頻瀏覽全域五彩涼山 感受陽光味道7、
對話183 | 會東縣委書記劉曉博:讓「川滇明珠」在金沙江畔熠熠生輝8、對話183丨涼山州雷波縣委書記王榮華:大山大水見證脫貧發展奇蹟來源:四川日報
主編:王雲
原標題:《川報整版聚焦鹽源丨可「顏」可甜 一個鹽源蘋果的升級「出山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