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文/Jimmy),12月10日-12月11日,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20年會暨重慶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芯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發表主題為「芯火燎原,科創未來」的演講。
圖源:集微網
戴偉民表示,集成電路產業進入輕設計模式。半導體產業發展到今天,每一個新的模式出現都與歷史背景和工業情況有關。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三次轉移,從軍工主導的美國開始,到日韓的家電IDM形式,再到中國臺灣的代工王朝,現在到更碎片化的中國大陸,這都是有原因的。
圖源:集微網
近年來,隨著半導體工藝的不斷下探,晶片上電晶體數量增長的速度不斷超越人們的想像,並支撐了手機晶片性能的不斷升級。
在16nm工藝下,蘋果手機晶片的電晶體數目為33億個,在7nm工藝下為69億個,在5nm工藝時預計達100億個。單位面積下電晶體數量的快速上升促使電晶體的單位成本快速下降 ,蘋果公司晶片每電晶體的生產成本在16nm工藝下為4.98美元/10億個電晶體,在7nm工藝下僅為2.65美元/10億個電晶體。
圖源:集微網
與電晶體成本走勢恰好相反,晶片設計的成本正逐年攀升。戴偉民指出,以工藝製程處於主流應用時期的設計成本為例,工藝節點為28nm時,單顆晶片設計成本約為0.41億美元,而工藝節點為 7nm時,設計成本則快速升至約2.22億美元。其中早期使用和成熟期使用的成本相差一倍以上,但成熟期的使用成本仍非常昂貴。
「三十年前,行業的固定成本(CaPex)問題在臺積電主導的晶圓代工模式下迎刃而解。如今,行業面臨的營業成本(OPex)問題,正是芯原致力於解決的難題。」戴偉民進一步指出,「企業不需要把所有的IP大包大攬,只需要專注在核心的關鍵技術上。而一些通用的IP則可以交給芯原這樣的晶片設計服務公司。
「產業升級催生輕設計模式。」
戴偉民介紹,芯原目前擁有5大數字IP,包括GPU IP、NPU IP、VPU IP、DSP IP和ISP IP;共計 1400多個數模混合IP和射頻IP ,全球範圍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8項、商標74項;在中國境內登記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132項、軟體著作權12項以及豐富的技術秘密儲備。
整體來看,儘管芯原IP銷售的「量」不是最多的,但「種類」已經極為豐富,這完美的契合了芯粒(Chiplet)這種異構集成的IP復用模式。
戴偉民認為,先進工藝中只有22nm、12nm和5nm這三個工藝節點是「長命節點」,其他中間節點的「壽命」都比較短。而且,並非每種晶片都需要5nm這樣的尖端工藝,因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負擔起5nm工藝的成本,於是Chiplet這種將不同工藝節點的die混封的新形態是未來晶片的重要趨勢之一。
據Omdia數據顯示,全球Chiplet處理器晶片市場規模預計到2024年達58億美元,而到2035年將是570億美元。
Chiplet源於Marvell創始人周秀文 (Sehat Sutardja)博士在ISSCC 2015上提出MoChi(Modular Chip,模塊化晶片)架構的概念。MoChi是許多應用的基準架構,包括物聯網、智能電視、智慧型手機、伺服器、筆記本電腦、存儲設備等。
但目前的Chiplet由AMD領跑。AMD以實現性能、功耗和成本的平衡為目標,推行Chiplet設計,並提出performance/W 和performance/$ 衡量標準。Chiplet具有成本效應,但其造價隨著核數的下降而變緩,因此可能有一個價格的均衡點來判斷是否採用Chiplet。
戴偉民在演講中還特別強調了,封裝和接口對於Chiplet的重要性。臺積電的CoWoS技術和英特爾的Foveros 3D立體封裝技術都為Chiplet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有的Chiplet封裝技術包括Organic Substrates、Passive Interposer (2.5D) 以及Silicon Bridges。另外還可以通過有源中介層集成很多有源器件,包括模擬電路、IO接口、各種接口的物理層、可擴展的片上網絡等。
為了讓IP更具象、更靈活的被應用在Chiplet裡面,芯原提出了IP as a Chip(IaaC)的理念,旨在以Chiplet實現特殊功能IP從軟到硬的「即插即用」 ,解決7nm、5nm及以下工藝中性能與成本的平衡,並降低較大規模晶片的設計時間和風險。
目前,芯原的5nm項目已經取得初步成果,5nm FinFET晶片的設計研發已經開始,晶片設計中NPU IP的邏輯綜合已完成,初步仿真結果符合期望目標。
「Chiplet帶來新的產業機會,」戴偉民總結道。晶片設計環節能夠降低大規模晶片設計的門檻;半導體IP授權商能升級為Chiplet供應商,提升IP的價值且有效降低晶片客戶的設計成本;晶片製造與封裝環節能夠增設多晶片模塊(Multi-Chip Module,MCM)業務,Chiplet迭代周期遠低於ASIC,可提升晶圓廠和封裝廠的產線利用率;標準與生態環節,則能夠建立起新的可互操作的組件、互連、協議和軟體生態系統。
(校對/叨叨)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