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漫步於廣東客家地區的街頭巷尾,還是行走在珠三角地區繁華地帶,不少餐飲機構打出正宗客家菜的招牌招徠食客,端上餐桌的菜餚卻與正宗的客家菜相差甚遠,實在有損客家菜的名聲。我是個客家人,生長於純客家地區的廣東省龍川縣,在以文謀生之前,在酒店當過五六年的廚師,因此對客家菜有些膚淺的研究,稱得上客家菜的「知道分子」。廣東龍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龍川客家菜在客家菜中頗具代表性,而龍川客家菜中,客家釀豆腐、客家鹹雞、田心魚生等最具有代表性。
客家人來自中原,自北往南遷徙。客家先人南遷至廣東後,久而久之,難免產生思鄉之情。北方人喜愛包餃子,逢年過節一定包餃子吃個痛快。客家先人到達嶺南後,聚居在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山區,南粵的氣候適合種水稻,基本上不種小麥,沒有小麥就沒有麵粉,沒有麵粉就沒辦法包餃子。於是客家先人就發明了釀豆腐,用黃豆磨出的豆腐白嫩,同餃子一樣是白的,釀豆腐的餡料非常講究,與包餃子的餡有所不同。釀豆腐的餡挑選上等五花肉,肥瘦搭配按五五比例,配以香菇、幹蔥等剁成。客家先人通過吃釀豆腐,聊以慰藉鄉愁。釀豆腐的味道、口感勝過餃子,釀豆腐幾乎成了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菜,即使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釀豆腐經濟實惠,真正「抵食」。現在客家人逢年過節照樣會做釀豆腐這道菜,取得是豆腐的好意頭,豆腐即頭富,頭富即首富也。哪個不想當首富呢?
豆腐分為石膏豆腐與鹽滷豆腐,無論放石膏還是落鹽滷,都要注重所下的分量,放多了豆腐會老,放少了豆腐成不了,弄不好一大缸豆漿等了大半天還是豆漿,頂多浮起一塊豆腐皮。這就要靠經驗來掌握了。以前用石磨來磨黃豆,大人雙手攥著「丁」字形的籠鉤推動石磨,沒一會工夫就累得滿頭大汗,磨一桌豆腐要出幾身大汗。現在用電動打漿機,磨黃豆的速度很快,人倒也輕鬆多了,但還是用石磨磨出來的豆腐好吃。因為石磨磨出來的豆漿細膩。我記得孩童時,龍川豐稔鎮謝龍巖路邊有個打石磨的廠子,那些打磨人對選中的麻石精雕細琢,錐子敲打著石頭,遠遠就能聽見敲打聲。但自從我懂事之後,那裡的打磨聲音就消失了。據說,謝龍巖打磨廠旺盛時期,石磨曾遠銷潮汕地區,名聲遠揚。現在石磨已變成古董了,即使有石磨的人家,也已將石磨丟棄不用了,畢竟還是電動打漿機方便快捷。也許打磨這門手藝,會隨著那代打磨人的老去而失傳。
龍川車田豆腐是客家菜中的一道招牌菜,不是因為車田的黃豆好,而是因為車田的水好。車田地區方圓幾十公裡沒有任何汙染,泉水清冽。水豆腐,豆腐水,沒有上等好水就磨不出好吃的豆腐。沒有車田水,就磨不出車田豆腐。因此,沒用車田的水磨出來的豆腐,硬要稱作車田豆腐是不地道的行為,也並非正宗的車田豆腐。
客家鹽焗雞,又稱客家鹹雞,雞肉裡散發出一股鹹香,這股鹹香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現在不少餐飲機構的普遍做法是將雞身內外塗上味料,然後用砂紙包起來放進微波爐裡,調到上百攝氏度的溫度焗十多分鐘,直到把雞肉焗熟。這樣雖然省事,但卻不是正宗的做法。我不反對創新,但對於烹飪來講,傳統的手藝改變了就不屬於正宗了。
製作客家鹹雞,首先要挑選客家鬍鬚雞,沒有的話挑三黃雞也行,殺好之後雞的重量在一斤半到兩斤為好。為了增加鹹雞熟後的光澤,可以往雞身上抹適量的油,不用放任何調料,然後用砂紙將雞包好。如果僅焗一隻雞的話,用上十來斤的粗鹽放進鐵鍋裡炒,炒到冒煙為止。需要注意的是,這下不要再添火了,小心不要把鹽炒焦了。這時把包好的雞塞進滾燙的鹽裡焗,一般焗半個小時就熟了。當然師傅要會掌握時間,大的焗久一會兒,小的焗的時間短一些。這樣焗出來的鹹雞,無論色澤、味道等都是用微波爐所不能比擬的。
日本人喜愛吃刺身、吃生的金槍魚等,那麼客家人吃不吃刺身?客家人一樣吃刺身,卻不叫刺身,叫魚生,如田心魚生、龍母魚生、八寶魚生,簡稱剮魚生。韓江上遊的龍母、田心兩個鎮,轄區內遍布大小魚塘。魚塘不但是石子塘,而且還設在有活水的地方。剮魚生選的鯇魚,就是養在這樣環境的魚塘裡。日本刺身所選的魚都在冰櫃裡冷凍過,而龍川剮魚生所選的鯇魚是活蹦亂跳的活魚,單這一項區別,大家應該知道哪一種魚的味道鮮甜。
剮魚生講究的是刀功,有經驗的師傅把魚肉取出來給客人吃掉,那鯇魚放進水裡還能遊動。將鯇魚剝皮取出肉,把肉切成薄絲,再配以蒜蓉、薑絲、芝麻(炒)、花生(炸)、鹽(炒)、粉絲(炸)、魚生蓼、粄皮(炸)八種配料一起吃,分量以各人所好適當搭配。魚生蓼是一種草本植物,味道與日本芥末差不多,但沒有日本芥末的味道辣。晶瑩剔透的魚生拌著配料一起放進嘴裡,爽滑可口,滿嘴飄香。不過剮魚生還是少吃為宜,因為鯇魚生吃有可能存在肝吸蟲。
傳說明朝天順年間,在廣東第七大名山,即霍山山腳下的一個叫田心的村落裡,住著一對以打獵為生的夫婦。有一天,夫婦倆到霍山去打獵,一天下來一無所獲,又餓又累。眼看太陽就要落山,夫婦倆來到霍山山腳下的「和尚塘」,好不容易才抓到兩條魚。由於當時沒有生火的工具,夫婦倆只好把魚洗乾淨生吃,結果發現生魚的味道竟然比煮熟的還要鮮甜。自從吃了那兩條生魚以後,這對夫婦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村民們得知這對夫婦「轉運」的消息後,也紛紛吃起「魚生」來。據考證,田心魚生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龍川客家人剮魚生吃了五百多年了。
廣東人愛喝湯,或煲或燉,均稱為老火靚湯。老火湯具有滋潤的功效,如配上中藥材,還具有驅病健身的療效。龍川客家人愛喝缽仔豬肉湯,其實客家人普遍愛喝缽仔豬肉湯。農家飼養的豬在凌晨三四點宰殺後,冒著熱氣的豬肉很快擺上肉桌,斬切好的豬肉、排骨、豬肝、豬腸等衝洗乾淨,放進缽仔用猛火隔水蒸一兩個鐘頭,放適量鹽即可,不用放味精。端上桌後散發香氣,舀一口入嘴,清甜得沁人肺腑。當天吃的不用放進冰箱,以最大限度保證豬肉的鮮味。湯上面浮起一點油星,這不用舀掉,反而會增加湯的潤滑度。缽仔燉豬肉湯,關鍵要選農家飼養的豬,豬肉沒有臊味,還有就是豬肉要儘可能新鮮,宰殺一兩個鐘頭內放進缽仔燉的豬肉為佳。
客家人客家菜,客家菜客家情。一方水土一方人。客家人在無奈中遷徙,在遷徙中壯大,在菜餚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龍川客家菜,充分顯示了客家人的淵源及務實拼搏的精神。
內容為本微信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客家聯盟微信"。
客家聯盟網,網聚客家人--客家聯盟(微信號:kejialianmeng):
本微信所有內容,可以到客家聯盟網(www.kejialianmeng.com)查詢,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