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非和西亞的蝗災登上了各國新聞媒體的頭版,上千億隻蝗蟲從東非跨過山河大海來到了西亞,就目前來說,這次的蝗災已經造成了東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農業停產的嚴重後果,而印度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印度農業部門統計,此次的蝗災會使農作物減產一半左右。
那麼,如此龐大數量的蝗蟲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蝗蟲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肯定對蝗蟲不陌生,通常我們習慣稱之為螞蚱。在我國的許多地方螞蚱已經用養殖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了。小時候,秋天我就經常去田野裡抓螞蚱,運氣好一下午能抓上百隻,拿回家簡單的油炸,出鍋時撒上一把鹽,就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螞蚱是一種喜熱動物,因此,它們大都分布於世界上的溫帶、熱帶地區,現存的螞蚱有1萬多種,它們形態各不相同。雖然形態不同,但是所有螞蚱的食性卻完全相同,都是以植物的葉子為食。
由於螞蚱會吃植物的葉子,因此對於農業來說它是一種害蟲。從我國的古代開始就有蝗災的多次記載,人們為了防治蝗災也是絞盡腦汁。從表面上看,蝗災好像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事情,實際上並非如此,任何動物的泛濫都有一個周期,而且「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蝗蟲泛濫的「天時地利人和」
上面我們說過,蝗蟲是一種喜熱的動物,所以,溫度高就是它們的「天時」。據研究發現,蝗蟲最適宜生長和繁殖的溫度為28℃-34攝氏度之間。滿足這個溫度區間的大部分都是在夏秋兩季,因此,每年的夏秋交季開始螞蚱開始孵化,到了秋季達到頂峰。
而地利則是適合蝗蟲繁殖和孵化的場所。古人云「旱極蝗生」,也就是說在古代多次的蝗災都是由持續的乾旱引起的,乾旱的必要條件是少雨和炎熱,其中炎熱滿足了蝗蟲所需的「天時」,而乾旱少雨許多河流面積必然會縮減,這就露出了大量的河床。鬆軟的河床下水分較多,能夠滿足蝗蟲孵化所需的25%的溼度。因此,如果氣候正常,這些蝗蟲卵的孵化率就會大幅度的減少,相對爆發蝗災的機率也就會變小。
最後是「人和」,為什麼說「旱極則蝗」呢?因為乾旱時,植被大都比較集中(證明這個區域內水富集較多),而蝗蟲的食物就是植物,這就造成了分散的蝗蟲集中化,集中覓食,集中產卵,也就為蝗蟲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當然,除了以上三點,蝗蟲本身的繁殖能力也是主要的原因,一隻成年的雌性蝗蟲在短短的百天內可產下400個卵左右。這些卵一旦遇到適合孵化的環境,就會大面積高概率的存活,再加上由於乾旱而抱團,就極容易形成蝗災。
東非蝗災
此時的東非蝗災的「主角」是沙漠蝗。這是一種生活在乾旱地區的蝗蟲,往年在東非的沙漠邊緣,由於缺少水分和植物,沙漠蝗很難形成氣候。但是,此次沙漠蝗如此的泛濫,與我們之前說的「旱極則蝗」不太一樣。
因為,像沙漠蝗並不是大旱後的產物,而是降水頻繁的產物。一般情況下,非洲的沙漠地區受沙漠氣候的影響全年溫度較高,降水量小,但是,從去年的10月份開始,東非多次降水,為沙漠蝗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本身沙漠中植物較少,沙漠蝗的分布就比較的集中。最後,造成了這次幾十年難遇的特大蝗災。
總結
蝗蟲想要泛濫成災,必須要同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就是這種蝗蟲必須是群居型的,而群居型可分為主動群居和被動群居兩種,主動群居,就是某些蝗蟲會主動靠近同類,而被動則是由於氣候、植被的分布而被迫群居的;第二就是異常的氣候,正常地區持續的乾旱或者是乾旱地區異常的降雨都是導致蝗蟲泛濫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溫度,在蝗蟲繁殖的季節溫度持續在30℃左右的地區適合蟲卵的孵化;第四點就是這種蝗蟲必須為擅長飛行的飛蝗,像一些不擅長飛行的蝗蟲,即使滿足了上面三個條件也很難形成氣候。
以上四個條件缺一不可。正是因為條件苛刻,所以蝗災的爆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形成規模,就不太好控制了,因為它們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和遷徙能力。